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团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然而立秋之后,很多人处于倦怠的状态。
    所谓倦怠,即疲乏困倦、精神不振。常表现为脾胃倦怠没有食欲,四肢倦怠身上没劲儿,精神倦怠爱打盹儿。
    中医认为,入秋出现倦怠是一种病理状态。这是因为,经过一个夏季了,人体消耗很大,处于一种亏虚的状态,再加上外界的暑气、湿气乘虚而入,侵袭人体,人就会出现各种倦怠不适。一旦出现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昏昏欲睡等多种倦怠症状,应该及时进行调理,否则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病理表现。
    对于以下几种常见不适,中医调理的效果不错。没食欲 初秋温度仍旧偏高,下雨天频繁,暑湿合而侵袭人体,留滞于中焦脾胃,影响脾胃气机,也就有了食欲不振、纳食减少等脾胃倦怠的表现。调理应该以祛暑湿为主。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不可像夏季那样进食很多冰冷饮料或冷食,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饮食中应该适当吃些鸭肉、山药、丝瓜、薏苡仁、赤小豆、粳米等食物,以调理脾胃。
    也可配合用推足内侧的方法治疗。足内侧边缘有足少阴脾经循行,分布有脾经的多个穴位,刺激此处,可激发足太阴脾经的经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的功能,祛除体内湿邪,进而达到解脾胃倦怠的目的。推足内侧时,用一侧手的大鱼际从另一侧足内踝下开始,推向脚趾方向,连续推24回。然后,换手同法推另一侧。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7日。
    没劲儿 初秋四肢倦怠无力,中医认为脾主四肢,由于夏季过多食用冷饮冷食,以至于损伤脾气,脾气不足则四肢倦怠无力。严重者四肢感觉无力,还觉得沉重,像灌了铅似的。
    调理以补益脾气为主。日常饮食可多吃一些莲子、山药、大枣等食物,也可服用黄芪茶:黄芪6克,开水冲泡,当茶频饮,每日1剂。
    严重者可服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每日2次。
    没精神 有的老人入秋后常常“发蔫”,表现为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总是觉得疲乏犯困。因为经过夏季的消耗,出汗多,汗为心之液,消耗过大则损伤心气;由于心主神明,心气不足则精神倦怠。
    调理应该以补心气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多吃一些莲子、桂圆、酸枣、百合、苹果、葡萄、黄花菜等养心的食物。多在室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心气的补充。
    还可用中药泡脚的方法进行治疗,取红花10克,黄芪15克,加水煎煮取汁,在药汁中添加适量的水,在温度适宜时泡脚,每次半小时,每日1次,连续5日。
    另外,金秋季节,天高气爽,也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体质、兴趣和爱好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做操、打拳、慢跑、散步、爬山、登高、跳老年迪斯科、练气功等。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但运动量
必须适度,还需注意增减衣服和补充水分。运动时,衣服可酌情穿单薄些,以免出大汗,也有利于提高耐寒能力;有条件者,到野外郊游,可使你感受秋天特有的宁静,更好地享受这金秋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