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夏粮生产获得良好收成。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2995万吨,比2011年增加356万吨,增长2.8%;其中冬小麦产量11430万吨,比上年增加334万吨,增长3%。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夏粮“九连丰”。

但与此相反,今年自6月以来,国际粮价却不断攀升,玉米价格飙升50%,大豆和小麦价格也上涨约30%。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警告称,全世界离新一轮粮食危机“十分接近”。

国际粮价“高烧”,会不会传导给中国?

国际粮价“发烧”,而我们却大丰收,我们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但面对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却又进口相对较多的现状及农业近年不断凸显的新问题,不少人担心这场“高烧”会很快传导给我们的忧虑又不无道理。粮价“高烧”到底会不会传导给我们呢?

不可否认,影响肯定会有,尤其对那些与农业、粮食作物密切相关的行业,国际粮价暴涨还是会损害部分进口消费群体的利益。拿养殖行业来说,国内的养殖业玉米和豆粕是重要饲料来源,而这些原饲料单靠国内市场很难满足,有相当一部分要靠进口。国际粮价飙升后,给下游养殖业成本必然带来巨大压力。而与此相悖的是,在国内市场上,他们产出的猪肉、鸡肉价格却一直在低位徘徊。这样就会导致养殖户不断停产、供应不断减少,进而导致价格反弹上涨,最终又会转移到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上,也就是物价上涨。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被这场粮价飙升的“高烧”传染。也并不代表本次国际粮价“高烧”涨势必将传导至国内,带动我国粮价大幅上涨。其实,只要国内粮食储备充足、当年又丰收,国际粮价飙升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并不会太大。

首先,本次国际粮价的飙升主要跟美国、俄罗斯、巴西等粮食出口大国今年反常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等偶然性因素有关,加上减产后当地粮商囤货居奇,恶意炒高粮价,这只有对那些完全靠进口的国家才会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每个国家粮价的变动与粮食供求、种粮成本、国家调控政策、国际市场影响等多重因素有关。也就是说面对这种粮价“高烧”,一个国家有没有抵抗力,不是仅仅国际的粮价变动了,一个国家就会立马卷入其中。作为有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家,国际市场变动了,很多时候都可以减少进出口即可平稳过渡。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状况与调控政策。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充足粮食储备的国家,一旦国际价格波动太大,国家将会调用储备资源平衡市场。加上今年粮食“九连丰”,又进一步为我国粮食储备巩固了基础,即使国际粮价飙升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完全有能力依靠自给自足的调控能力、高度的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将我国粮食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相关人士也表示,中国主要的口粮自给率和人均口粮储备皆在全球数一数二,加上国家农产品调控政策的正确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粮价将会维持在“合理上涨”的幅度内,我们没有必要对“粮荒”产生太多的恐惧。

“九连丰”背后的农业新隐忧

虽然夏粮连续9年丰收,相对保证了国家粮食储备的充足;虽然国际粮价的飙升不足以传导波及到我们,但“粮荒”“饥荒”这样的字眼,及近年农业生产中导致丰收不稳定的新隐忧,却一直在增加着我们对吃饭问题的不安全感。

耕地红线。土地作为农业的基础,18亿亩耕地的红线能否守得住,是粮食安全首要因素。但是众所周知的是,近年耕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摊大饼”式蔓延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需矛盾。资料显示,我国耕地面积比1978年减少了12亿亩,已经非常接近18亿亩的耕地红线。

新型污染。化工废料、化肥、农药、地膜等常规新污染,我们已不足为奇。但近年出现的以重金属为代表的新型污染,已成为污染强度更高的污染源。部分土地甚至由于重度污染,已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污染地”。

比如,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3523万顷,一直被誉为“北大仓”。但调查显示,支撑粮食高产的黑土层在过去半个世纪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的黑土层,由于过度开发与污染,正在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

而且,那些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的土地,即使能够产粮,但最终的结果也是“有粮不敢吃”。

人才荒。近年青壮年农民工,向城市和二、三产业的输出,直接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而这部分劳动力都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剩余的从事农业的基本是留守妇女、老人,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人种地也是靠的“老把式”。仅仅简单的一项化肥使用说明都难以准确操作,一些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病虫防治方法的推广,更是无从谈起。这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与农业技术的裹足不前。尤其是山区偏远地区,务农群体更是老化严重,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等方面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致使农业现代化受人才瓶颈制约更加明显。

“副业化”和“高利贷”现象。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实现“九连丰”,实属不易。但粮食总产量和单产的提高,并没有让农民的受益出现相对等的增长。“多收了三五斗”,种粮农民卖的钱却并没有多多少,一家种地一年的收入还没有一个劳力外出打工几个月的工资多。这就会使得农民越来越不把种地当做主业,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外出打工,只把种地当“副业”来完成。农民都不种地了,粮食的产量也必定随之下降。

而随着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节节攀升、种粮成本居高不下,不少以种粮为生的种粮大户普遍“钱紧”,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种粮大户不得不靠借“高利贷”投资种地的现象。这又会导致“高投入,低回报”,降低了种粮大户的种粮意愿。而这些大户往往是现代农业最早的推广者、实践者,一旦他们减少,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粮食紧平衡。相关专家表示,我国将长期处于“粮食紧平衡”的状态。这个“紧平衡”也就是说,虽然我国近几年的粮食增产势头明显,但是粮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每年粮食增产的部分基本与增长的需求相抵,这就使得在维持粮食供求平衡上比较吃力。而且这种平衡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后,往往很容易受到冲击而失去平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所致。而这种状态也是保证粮食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保卫“基础”,一场不许失败的“持久战”

民以食为天。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想必许多人至今难忘。“九连丰”固然值得骄傲,但农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必终将是一场“持久战”。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夏粮“几连丰”,因为夏粮毕竟只占国内全年粮食产量的1/4;因为我国的粮食产量也毕竟仅占世界产量的1/4。我们需要的是在保卫农业这个“基础”的“持久战”中,以必胜的把握,给每一位老百姓吃上远离“饥荒”的定心丸。

“九连丰”让我们拥有了更加充足的粮食储备,使我们在短时间内避免了“粮荒”的发生,也使我们暂时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但“红线降低”“新型污染”“人才荒”等农业新隐忧,加上传统的“靠天吃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提醒着我们必须时刻不能放松农业生产、粮食安全这根最基本的弦。

依靠“保耕地、靠政策、用科技”的诸多手段,在现实中不断解决现存的农业粮食隐患,不断突破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已成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上个世纪的“饥荒”悲剧才能避免重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饥荒”永远地远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