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部队在长征史上创造了多项奇迹,在军史上有着儿童军、长征先锋、长征向导、神军等美誉。
红25军是长征中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部队,军长29岁、政委27岁,营团干部20岁出头,连以下人员13岁到18岁。1936年第3期《共产国际》的文章中称其为“儿童军”。
红25军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长征出发时只有3000人,途中经历百余场战斗,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加了400人。这也是红军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部队。
红25军从长征出发的第一天,就与中央断绝了联系。在没有上级指示、没有友邻部队配合支援的情况下,孤军完成了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长征先锋”。
红军娃娃组成的主力部队
红25军原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1932年秋天,国民党军发动了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损失严重,被迫撤离了鄂豫皖苏区,留下红25军的一部坚持斗争。仅一个半月后,在军长吴焕先的领导下,重新组建了红25军,新加入25军的人员中,大多是年龄很小的红军子弟,如戴克敏烈士的妹妹戴觉敏参军那年是16岁,算是年龄大的了,开国少将毛和发是13岁,肖选进少将只有12岁,刘华清将军当警卫连长的时候也只有16岁。这支由娃娃们组成的部队一度发展到一万多人,成为战斗力很强的红军主力部队之一。1934年上半年,红25军与前来围剿的东北军打了6次仗,仗仗皆胜。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见到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说,早知道咱们要合作,当年就不打了,我也不会损失那么多部队。
周恩来指示红25军“战略转移”
国民党军始终没有放松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红25军面对比自己多20倍的敌军艰难苦战,根据地日益缩小,部队减员严重。1934年11月,中央派程子华来到红25军,并传达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要求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接到中央指示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决定红25军立刻率领部队战略转移。在转移前,部队进行了整编,程子华任红25军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花山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了各团,部队开始进行转移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三件事:安置人员、解决鞋子问题、准备干粮。刘诚汉将军回忆说,当时他们连队要求每人至少要带5双草鞋和10个玉米饼子。这三件事中最难做的是安置留下的伤病员和女同志。大家心里很清楚,留下来很可能就死在国民党军手里,因此有些伤病员宁愿死在路上,也不愿意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军医院的7个女同志,死活不肯留下,就跟着部队走。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找到她们,发给每人8块大洋,命令她们回去。向来胆大泼辣的周东屏把大洋往地上一甩,跟戴季英吵开了:“回去,回到哪里去?我是逃出来参加革命的,难道还要我重新去当童养媳吗?”见周东屏带头,其他几个人的胆子也大了,一个个都把大洋往地上一甩,上前和戴季英理论。这一幕被路过的徐海东看到了,7名女同志痛哭流涕的样子,让他的心软了,说:“算啦,就这7个人,跟着走吧。”于是,就有了长征路上“七仙女”的美谈。“七仙女”中有两人牺牲在长征途中,五人走到了陕北。长征结束后,周东屏与徐海东结为夫妻,1960年她被授予上校军衔。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离开鄂豫皖苏区,开始战略转移,此时,中央红军的长征已经出发一个月了。
红25军的长征虽然没有爬雪山过草地,但也经历了同样的困苦险恶,他们面对国民党30个团的围追堵截,越战越勇,越打越强,创造了长征中的多项第一和唯一,被称之为“神军”。
唯一一支在长征中建立新根据地的红军部队
红25军战略转移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根据地(新苏区),他们坚定地执行了这一战略目标。红25军先后抵达了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但都因为地域狭小不适合建立根据地而放弃了。1934年12月初,他们在经历了数十次战斗,长驱两千里后抵达了豫陕边界的商洛山区,并在此地建立了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截至1935年7月,鄂豫陕边根据地建立起了5个县工委,数十个乡的革命政权,拥有近50万人口。在这里,红25军也得到了恢复和补充。最大的一次补充是打下敌人的荆紫关兵站。此战消灭了敌人一个营,缴获了大批的弹药和物资,很多红25军的老战士都对此事印象深刻。那次补充最多的物资是布匹和糖。有了布,每个人都做了新衣服。还发了不少白糖给指战员,在那段时间内,有的连队不管做什么菜都往里面放糖。在鄂豫陕边根据地,红25军的兵员也得到补充,部队发展到了4000人,为继续西征北上创造了条件。
最会做群众工作的红军长征部队
毛泽东曾说,红军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红25军在长征途中非常重视宣传和发动群众,不仅扩大了红军的影响,也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征出发的第一天,红25军的宣传干事刘华清接到上级交给的一个文件——《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的原稿,让他快速刻印,并要求多印一些,发给部队,让部队边走边散发给沿途群众。《宣言》中,说明了红军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北上抗日的宗旨,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与红军一道共同抗日。这个《宣言》对沿途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50多年后,《宣言》在陕南庾家河镇一户农家的老屋里被发现,有关人员拿给刘华清将军辨认,他说,没错,真是我当年刻印的。
1935年8月,红25军进驻了兴隆镇,这一带是回族聚居区。进驻前,军政委吴焕先作了大量的调查,结合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部队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遵守回族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族的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不要在回民地区打土豪。进驻当天,红25军组织宣传队在镇上张贴了很多标语,有“保护清真寺,不毁古兰经”,“红军和回民是一家人”等。进驻当天,吴政委把清真寺的教主、阿訇和有名的士绅请到军部作客,向他们介绍红军的主张和纪律。第二天,军首长回访清真寺,并送上了一块“德高望重”的匾,还有6个大元宝和6只肥羊。在驻扎兴隆镇期间,部队到街上打扫卫生,为群众治病。这些举动赢得了回族群众的民心,红25军离开时,镇上男女老幼齐集街头,在路旁摆设香案和点心,敲锣打鼓地欢送,还有十几名回族青年加入了红军。“红军好”这三个字在这一地区的回族群众中不胫而走。后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也受到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亲身感受到了红25军群众工作的影响,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见到徐海东和程子华时,夸奖了这件事,说红25军民族政策执行得好,是最会做群众工作的部队。
长征中主要领导人伤亡比例最大的红军部队
红25军之所以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军首长和各级主官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因此,各级首长的伤亡比例也是红军各部队中最大的。长征初期,红25军在独树镇遭强敌袭击,在危急的时刻,军政委吴焕先抽出大刀大吼一声,“同志们,跟我上!”在他的率领下,打退了敌人进攻,部队突出包围转危为安,但吴政委腿部负伤。这是红25军在长征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战斗结束后,敌军在战场西北的一个山岗上挖了一个大坑,把阵亡的、负伤的和被俘的红军战士全都埋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当地修路时,发现了这个烈士掩埋地,“300多人,满满的一大坑,这哪里是老红军呀,都是小孩子!”亲历发掘和移灵的一个修路工人回忆说。
1935年12月初,红25军军部在庾家河开会时遭敌人袭击,军首长亲自率部反击,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及多名团级干部在战斗中负伤。一颗子弹从徐海东的左眼底下打进去,又从颈后穿出。徐海东整整昏迷了四天四夜,直到第五天才醒了过来。在这几天里,护士周东屏一直守护在他身旁。徐海东醒来后便问道:“现在几点钟了?部队怎么样了?”周东屏落泪了,答非所问地说,“首长可醒过来了,四天四夜不省人事,一句话也没说,把人都快急死了!”徐海东开玩笑地说,“我可没着急,倒是睡了一场好觉。”
1935年8月21日,部队在甘肃泾川渡河时,突遇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就在此时,尾追的敌军赶到,后卫部队与敌人展开激战,已渡过河的部队因河水阻隔难以回援,后卫部队又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境地,在此危急的情况下,吴焕先政委亲率百人从侧后向敌人发起攻击,打退了敌人,战斗中吴政委胸部中弹身负重伤。指战员们迅速把他抬到附近的一个土楼里抢救,但终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全军将士闻此噩耗,无不落泪,有的人对天嚎啕大哭。徐海东抱着吴政委的尸体泣不成声,他亲手给吴焕先洗脸、洗身体,然后把呢子大衣给他穿上,买了最好的棺材。下葬时,徐海东跪在坟头当众宣誓:一定要把红25军带到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师。
孤军奋战,正确决策,
第一个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
开国少将王诚汉长征时在红25军任连长,他回忆说,“长征几乎是不停地走,最让人心中没底的是不知道今天夜宿何地。其实,各路红军在长征开初都没一个十分明确的目的地,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红25军也是如此。”红25军自长征第一天就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对“遵义会议”这样的重大事情也丝毫不知,完全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但孤军作战的红25军在长征中独立自主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1935年7月,红25军在逼近西安的作战行动中,从缴获的《大公报》上得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经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同时从俘虏的口中得到了印证。正在此时,他们意外地遇到了鄂豫皖省委的交通员石建民,知道了主力红军北上的确切消息,这对红25军来说是喜从天降,他们马上作出了“为配合主力顺利北上,立即离开陕南西征”的决定。接着他们告别了新建起来的根据地,继续踏上了长征的征程。红25军给敌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蒋介石十分震惊,不得不抽调围堵中央红军的部队来对付红25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力红军的压力,从而在战略上对中央红军的北上起到了策应作用。9月15日,红25军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转战,终于在陕北延川县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成为第一个到达陕北完成长征的红军部队。
编后:红25军的传奇还有很多很多,如:这是开国将军比例最高的部队——计有大将1名、上将2名、中将6名、少将88名。您想觅着红25军的长征足迹,探索“儿童军”的艰难与辉煌吗?那么,请仔细研究一下红25军的长征路线,然后整理好行装去“寻找长征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