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0岁了,可一想起62年前参加济南市青年暑期劳动建设大队(简称“劳建队”)的情景,还会倍受鼓舞,激动万分。
劳建队是1949年7月由济南团市委组织的,共有济南各个中学和师范学校的716名学生参加。下设两个大队,第一大队329人,由团市委学校工作部长李成带队,到淄博洪山煤矿、西河煤矿和新华药厂等16个厂矿进行劳动锻炼和学习;第二大队387人,由私立学校团委书记金学东带队,在济南挖南圩子门外(现齐鲁医院门前)的排水沟。劳建队采取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请人做报告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一边劳动一边学习,重点学习了《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人民民主专政》、团章以及劳动创造世界等方面的内容。我当时是济南师范的一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劳建队后,被分配到淄博洪山煤矿第一小队。虽然在洪山煤矿劳动锻炼的时间前后只有一个半月,但这段经历却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井挖煤
我们这个小队是在洪山煤矿车七井下井挖煤的。这个煤井是竖井,有107米深。记得下井前,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学生纷纷表决心,可是一走进运送工人的铁罐笼,听到轰鸣的机器声和井筒四周的滴水声,就有些担心害怕。特别是步入灯光昏暗的巷道和采煤工作面时,更有些紧张了。当时的劳动条件十分艰苦,生产工具也很落后。煤层只有七八十厘米,采煤工作面是用拳头粗的木棍顶着,我们与工人师傅是坐在地上歪着头用小洋镐往下刨煤。采下煤后,从工作面上往外运的工作更艰苦,是由年轻的矿工用长条筐装上煤,将绳子打个结套在脖子上,伏下身子像牲口一样一步一步爬着往外拖,拖到巷道旁,再倒入运煤的轨道小车上。拖筐时,矿工们把矿灯叼在嘴里,当时尚无安在帽子上的矿灯,时间长了牙齿开始活动,一吃饭就痛。因为井下空气稀薄,劳动量一大或走得稍快一点,就感到喘不上气来。当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挖煤,可矿工们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仍干劲十足,这使我们年轻学生们深受教育。后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常用煤矿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鞭策自己,一想“再难也不如矿工在井下挖煤难”,就增加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矿难救援
我们下井挖煤时,洪山煤矿刚刚解放一年多,管理还比较混乱,特别是解放前胡掘乱采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在与矿工一起劳动中,一些老师傅曾向我们讲了这么一句话:现在我们在井下采煤,就像已经埋了还没死。不幸的是,老师傅的这句话不久就应验了。1949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为了准备联欢会的节目,劳建队领导决定那几天暂不下井。突然有一天,传来一个坏消息:车七井淹了,水已经没过巷道口4米,有200多名工人困在井下。顿时全矿职工与劳建队全体队员惊呆了,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祈祷不要有人员伤亡。全体人员立即投入到矿难救援工作中,开始主要是协助做好矿工家属的劝慰、安抚和维持抢救秩序的工作。矿难发生后,车七井被矿工家属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哭声一片,有的家属着急得直想往矿井里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耐心说服、动员大家协助做好抢救工作。由于被挖穿的枯井水势太猛,又加上抽水设备落后,整整七天七夜才抽干,致使200多名矿工遇难,最后只从没上去水的“上山”救活30人。为安葬遇难的矿工,我还参加了运送棺材等工作。洪山煤矿车七井的矿难虽然过去了62年,但它一直牢牢地印在我们劳建队员的脑海里,每逢想起当年不幸遇难的矿工,特别是带我们一起挖煤的工人师傅,就会感到惋惜、痛心。
表彰先进
在劳建队工作即将结束时,全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评比,对评出的模范队员进行表彰;对申请入团并具备条件的,及时吸收为青年团员。共有252人在劳建队加入青年团,占原非团员劳建队员总数的48.6%。我就是1949年8月13日被吸收入团的。评比会上,为每个劳建队员发了一个喝水的陶瓷缸子、一双猪皮底的包头布鞋,为每个模范队员发了一枚圆形奖章。从淄博回到济南后,团市委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于1949年8月20日,将劳建队第一大队评出的75名模范队员集中到青年公园,在公园东南角的大土堆上照了张合影。从照片上“建树了劳绩,锻炼了自己”“劳动光荣”“努力前进”等横幅和队员们精神焕发的表情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队员们的变化。
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劳动锻炼和集中学习,劳建队的青年学生亲身感受了劳动和工人阶级的伟大,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劳动结束后,有的队员留在团市委机关做了团的脱产干部,有的队员被选送到省团校学习,绝大多数队员回到本校继续读书。无论在哪个岗位、什么身份,队员们都做得很好,因为有了劳建队的那段经历,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