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菲律宾在黄岩岛领域对中国的挑衅,他愤而提笔在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菲律宾,别太过分》,警告菲律宾“老实点”;得知日本拘捕了登上钓鱼岛宣示主权的香港保钓人士,他通过媒体采访强势发声:日本若采取过火行为,中国必会针锋相对,以军事对军事。他就是近来被国际媒体称为中国“鹰派”的解放军少将罗援。
“鹰派”一词源于美国,直译为“好战分子”。如今,逐渐被大家解释为以强硬态度或手段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个人、团体或势力。因为强硬往往和“非理性”、“蛮横”等意思有关联,许多人一直避免将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但是,罗援却欣然接受,他说军人都应该是“鹰派”,但要在前面加个定语为“理性的鹰派”。
强硬源自父亲的遗传
罗援出生于革命干部家庭,其父罗青长是中共隐秘战线的元老级人物,建国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罗援视父亲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榜样和骄傲。他说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自己的强硬主要来自于父亲的“基因”。
“周总理对我父亲十分信任,就是因为父亲在原则问题上非常强硬,从不让步。当年,造反派要斗父亲,冲击他所在的中央调查部档案馆。为了避免党的机密外泄,父亲站在档案馆门口,腰板直挺着说,‘你们要冲档案馆,就从我身上踏过去!’后来,是周总理保护了父亲。周总理曾评价我父亲说,‘你们说罗青长路线斗争觉悟不高,我不管,但他就是守纪律。’”这件事,一直深深地植根在罗援的心底,也成为他日后“讲原则、敢说话”的榜样。
“文革”期间,罗援在某军作训处当参谋,他所在部队的军长因造反派迫害,被关了起来。罗援说:“但我认为他确实是个好人,身体力行,把整个部队的作风带得嗷嗷叫。”一次,罗援利用休假的机会回到北京,并通过自己的母亲辗转将军长夫人写的一封信交到邓颖超手上,希望能让高层领导了解这位军长的一些真实情况。因为这件事,罗援被部队划入“保皇派”行列,甚至有几次差点“被转业”。但罗援说,对这事他从未后悔,自己并没有私心,只是说出了想说的话。像这类拔刀相助的事,在罗援的军旅生涯中并不少见。
“军人都应该是鹰派”
入伍44年,罗援身上有着一种典型的军人气质,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作为一名军人,必须天天想打仗、会打仗、敢打仗,打赢才是我们军事工作的硬道理。”“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打仗的时期和准备打仗的时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准备打仗是违宪啊!”然而,生于和平年代,罗援很难像父辈一样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护国杀敌。1978年,自罗援正式调入军事科学院,从事战史、战略和外军研究工作后,理论战线成了他真正的战场。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罗援的战斗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军人学者,在维护国家利益时的一种挺身而出。
2012年初,罗援认为菲律宾的一系列举动“已经太过分了”,便提笔在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菲律宾,别太过分》,警告菲方“老实点”。“黄岩岛事件发生后,我们的‘渔政310’先到了,可没过两天又先行撤离。”当时,没有人对此事作出表态,但罗援很不理解,“为什么菲律宾没撤,我们倒要撤?这能起到什么作用?”他于是再次提笔,写下《在黄岩岛不应“撤火”,而应增兵》一文。在文中,罗援提出,应将黄岩岛作为“撬动南海困局的杠杆”,“树立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模式:凡是挑衅我底线的,必须要受到惩罚”,“不能让菲律宾没受任何惩罚就全身而退,不能让它体面下台”。他强硬的言论,甚至引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的回应,抱怨中国政府对军方强硬派的“挑衅性观点”不予理睬。
在钓鱼岛问题上,罗援的表态同样强硬:“我提出应设立军事演习区、导弹实测区,必要时也可以设立航空兵的靶场。美国曾经将钓鱼岛作为美军航空兵的靶场,而钓鱼岛现在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今年6月,我国政府在南海设立了地级三沙市行政区。对此,有些专家表示三沙市的建立跟目前南海的局势没有直接的关系,“不针对任何人”,“没有任何军事目的”。罗援却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直言:“我们在自己的海疆边陲设市,怎么可能没有军事目的?这是我们的国防前沿,是我们祖国的南大门。我们的针对性十分明确,就是针对一切敢于来犯之敌。保家卫国,天经地义!”
前两年,罗援到美国参加一个战略对话活动。做自我介绍时,美方一位学者说:“罗援将军,你不用介绍了,我们都在关注你的观点,你是解放军的强硬派代表。”罗援对他说:“我是个理性的强硬派,这是中国军人的风格。我长了一双鹰眼和一双鹰爪,又长了鸽子的头脑和心脏。就像你们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的会徽图案,一只鹰,左爪持剑,右爪握橄榄枝,我们中国也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作为军人,我们崇尚和平,但也不惧怕战争。”
人在,舆论阵地在
罗援的各种“敢于言战”的声音,也曾经招来人们的质疑。有人曾冷嘲热讽:“罗援,你这么强硬,总忽悠别人上战场,你自己会不会上战场?”还有人说:“你们这些‘红二代’是不是都把财产转移到了国外,子女也早就送到国外去了吧?!”
对此,罗援专门做过回应:“我认为我有底气说硬话,因为我上过战场(抗美援老),知道生与死、血与火的滋味。如果祖国需要,我仍然可以义无反顾,慷慨赴命。我不贪不腐,不可能在国外有存款。我的女儿、女婿也都在国内,我常跟他们说,一旦国家有难,你们就要响应号召,冲在最前面。”
罗援当然知道,一旦“发声”的火候掌握不好,或者被曲解,是有风险的。“但无欲则刚。当你不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而是真正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时,谓我何求。”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有一个观点,我们和媒体接触,实际上是在进行舆论战,或者说是在为舆论战练兵。该如何与媒体接触,如何在接触中发声,都是舆论战的重要内容,这能从心理上对对手形成有效的震慑。“他常告诫我们,现在要‘文攻武备’,而不能‘文守武废’,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罗援说,作为一名军事科研人员,他现在只能智力报国,展现自己的“软实力”,通过在媒体上发表言论或者上书国家建言献策来发挥作用。“老一代革命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叫‘人在阵地在’,我也有这种坚定的信念。舆论战这个阵地,我们一定要占住。如果失去了发声的机会也就拉倒了;只要我还在这个阵地上,我就要为国与民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