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成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主持的研究工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国家多种奖励。他说:“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既是武器装备系统背后的无名英雄,又是中流砥柱。”
如今,92岁的他仍在密切关注世界电子领域的前沿课题,盼望“平流层飞艇”这一世界多国均在研制但尚未成功的战略装备能率先在中国一飞冲天。
爱国是最起码的“主义”
作为新中国电子工业的领军人、引跑者,童志鹏的作用不可替代。
1950年是童志鹏投身中国电子信息工业的起点。这一年,26岁的他怀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证书,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同期归国的留学生,大多选择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工作,童志鹏却希望自己能从事一些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能早一点拿出成果的工作,来支撑国家建设。于是他进入了当时中国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
报国情怀是老一辈科学家共有的特质。童志鹏告诉记者,当时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能为国家做一些更切实的贡献,并称这种“最起码的爱国主义”源自青少年时代的经历。
童志鹏于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慈溪县童家村,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英才辈出,养育过众多文人学者。在这里他度过了童年,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然而,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日军侵华的硝烟打碎了。1940年,他随家人辗转至当时被称作“孤岛”的上海租界,并按自己的想法选择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特准立案”的晓光中学。在动荡的年月,父母对他的管束并不多,却让他养成了从小“自己管自己”的习惯。他热衷学习,求知欲旺盛,除了求解各种数学难题、读一些英文报刊外,尤其喜欢读巴金、茅盾、鲁迅、托尔斯泰、高尔基等名作家写的小说。由于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自中学时代起他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多年后,童志鹏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中共地下党员。
当时,血气方刚的童志鹏痛恨日本侵略者,也痛恨腐败的国民党,渴望能为振兴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1942年,童志鹏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最热门的电子专业。1947年,他接到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电子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留学期间,他是中国留美同学会中的活跃分子,曾写下60余行长诗在“归国同学欢送会”上诵读:“多少祖国的弟兄们,早已卷入这建设创造的热潮,你们不再迟疑,更不愿袖手旁观,欣赏人家可歌可泣的事迹。你们愿意舍弃个人舒适日子,再征服一次海洋和自己……”
1950年7月,童志鹏拿到了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他婉拒了高薪的留美工作机会,归心似箭,恨不能立刻飞回祖国。他亲眼目睹了美国当局对身边同学回国之旅的各种阻挠,也隐隐预感到对他们的离岸禁令可能就要颁布了,如何回国成了童志鹏日夜思虑的头等大事。
为方便离境,童志鹏几乎将自己在美期间的全部家当留在了美国,只随身携带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书籍和一些自己的学习笔记,在旧金山登上了驶往香港的船只——克利夫兰总统号。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游轮缓缓驶离港口,童志鹏望着身后逐渐淡去的繁华码头,心中没有丝毫的失落与不舍,而是装满了喜悦与期盼。尽管深知迎接他的将是暂时的贫苦与艰辛,但科学救国的理想却在心中蓬勃而发。
志存高远 鹏程万里
回国后,童志鹏接到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是为抗美援朝前线研制军用无线电台。
当时,新中国的电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我国志愿军使用的步谈机大多是从敌军手里缴获而来的装备,极不符合作战需要。童志鹏深感责任重大,迅速投入一线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试制,反复修改,克服工厂设备简陋、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缺乏等种种困难,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功研制出第一台中国自主品牌的军用步谈机——702型步谈机。
比起美式电台,702型步谈机具有轻便省电、信号覆盖范围更广、更清晰等优势。批量生产后迅速装备前线部队,在战争中为保障战场通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童志鹏对当时的情景依然难以忘怀,他说:“当时一下子就生产了八千多部,从工厂直接运到战场,在部队上很受欢迎,可见这个步谈机来得多么及时。”
1955年,为加强对军用电子装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研究所(以下简称“十所”)在北京组建,两年后迁址成都,童志鹏被调派前往出任副总工程师,并兼任微波研究室主任,后升任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
在“十所”,童志鹏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在童志鹏到成都后不久,“十所”便归属了部队。部队对“十所”的科技人员十分重视和照顾,即便在三年困难时期,仍想方设法改善“十所”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所领导是一位老红军,对童志鹏等科技人员的研究工作十分支持,凡是他们提出来的意见和想法都会被接受和采纳。所以,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是,童志鹏却获得了一个能够安静地全心全意搞科研的环境。
童志鹏回忆说:“工作起来感觉‘很爽’。为了尽快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我们几乎每天加班至深夜12点以后,周末也在加班,没有加班费,宵夜就是馒头就咸菜,但是大家也不觉得累,精神很愉快,干劲十足。”
在科研工程中,童志鹏也曾遇到数不清的挫折和困难,不过在他看来,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来自专业技术本身,而是来自配套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在童志鹏主持研制大型通信系统“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的过程中,系统整机联试时,总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莫名其妙的“喀喀喀”声音,数据也随之混乱,这个问题曾困扰了童志鹏长达半年之久。
声音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怪声?童志鹏百思不得其解。整个系统已经排查检测了许多遍,仍然找不到原因。渐渐地,童志鹏发现“喀喀”声总是在联机测试开始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刚开机时并没有声音,童志鹏开始考虑是否半导体器件出了问题。
上世纪60年代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讯接力机的半导体电子线路全部是技术人员通宵数月,在一张张白纸上手工设计绘制,人工调试,测试数据也往往是大家挑灯夜战,在草稿纸上涂涂写写算出的结果。经过长达数周的多次测试,童志鹏终于发现果然是终端设备的半导体器件出了问题,在线路设计时没有重视半导体器件的稳定性,器件遇热后性能不稳定,出现了“喀喀”声。有了这次教训,童志鹏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器件的可靠性,就没有整机工业。
对于那些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童志鹏淡然处之,他常告诫身边的青年技术人员,困难肯定是有的,这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找到问题解决就好,有的时候其实是现象复杂,但原因往往简单,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
为满足国家对无线电通信方面的需求,从1957年到1965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然而,让童志鹏没有想到的是,同样在十所,又经历了他一生中最苦难的遭遇。
1966年,“文革”爆发,童志鹏成了“美国回来的大特务”。此后6年,他在研究所内“监督劳动”,远离科研岗位,完全与外界隔绝,每天从事背砖头、盖房子一类的重体力活,曾一边发着高烧一边背100多斤一袋的水泥。
“那是我从42岁到48岁,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好在那时年轻,要是现在肯定吃不消了。”童志鹏面带微笑地忆及往昔,似乎一切悲苦已随岁月远去,云淡风轻。他说:“人生中难免遇到苦和乐,保持乐观的态度很重要。支撑我捱过那段日子的是一个信念: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很多,不只是我一人。我相信,历史终归会搞清楚一切,如果我这一生搞不清楚,未来也终归会搞清楚。”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1984年,由于意识到电子信息系统在现代国防体系中的重要性,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下简称“电科院”)正式成立,重点从事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和重点工程总体研发。三年后,童志鹏受命出任电科院第二任院长。
上任伊始,童志鹏以他超前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国内改革开放发展趋势的把握,对电科院的定位发展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他认为,用好电科院这块牌子,在“集成”上做文章,把电科院初步定位在军事电子科研微观管理层面,这样既符合国家军工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又为电科院在现实中“求生存”奠定可靠的基础,也为将来的“求发展”获取广阔的空间。
为此,他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网最早、最成功的系统之一。他在国内率先使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词,并不断推进该项目预研、顶层设计以及各分系统立项,成为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
进入21世纪,童志鹏敏锐察觉到未来战争的新特点与技术发展趋势,又率先确立和引导了平流层飞艇信息系统和信息栅格技术的重大研究方向。
1997年,73岁的童志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身退之时,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征程、新起点。回顾童志鹏的成长经历,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而他作为其中重要的领军人、引跑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童志鹏最关心的工作还是平流层飞艇的研制。经过十余年的摸索,他和他的团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平流层飞艇这个国际性难题不容小觑。但巨大的挑战,往往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中国的平流层飞艇一旦问世,必将给很多科研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对于平流层飞艇的战略意义,童志鹏十分清楚,他相信谁能在该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的军事较量中抢占先机。为了在这场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开的同场竞技中占据上风,他几乎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坦言,虽然问题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但他仍然充满期待。童志鹏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已经90多岁了,我要在有生之年看到平流层飞艇上天”。
每年秋天,童志鹏都会参加电子科学研究院的环湖跑运动会。他总是和年轻人一起出发,然后笑眯眯地看着这些后生晚辈奔跑的身影,一边给他们加油鼓劲,一边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完这段共同的征程。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成荫”,这是童志鹏在庆祝90岁寿辰时题写的诗句,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激励,更十分准确地描述了他如今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