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坚持“四个引领”积极开展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
扬州市委老干部局坚持“四个引领”,积极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正能量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广大离退休干部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思想引领。坚持从思想上引导离退休干部准确认识和把握正能量活动的意义,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夯实活动开展的基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作为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积极组织离退休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论述,开展“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我为社会做什么”主题讨论活动,健全系统部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推进“五好”老干部党支部建设,扩大“夕阳红”社区临时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覆盖面,建好老干部社区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和活动小组,提升离退休党员干部组织生活参与率,努力把老同志的思想凝聚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情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
二是文化引领。根据时代特点和老同志需求,及时调整充实老年大学教学内容,建立了6大专业50多门文化学习课程体系,完善老年大学的教育培训功能。近年来,市、县老年大学在社区和乡镇建立了近40个分校或教学点,进一步扩大了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市和县市区老年大学已成为老干部(老年人)文化学习的乐园、老年文化人才培养的基地、老年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引领老年人健康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全市还建立了扬州老干部艺术团、书画研究会、诗词协会、诗文社等数十个社团。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活动引领。通过搭建多维平台,为离退休干部发挥正能量构建丰富的活动载体。组织离退休干部进社区、走乡村,开展“送文艺、送健康、送服务”系列公益活动,开展“服务居民,快乐自己”“助老康乐社区行”等各类志愿活动,涌现出宝应县“市民观察团”、邗江区“四缘党小组”、江都区“小红帽”等特色志愿服务队等先进典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组织离退休干部牵手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挥“三创”指导团优势,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创业。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创建1000多个校外教育辅导站点,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兴趣辅导、心理疏导和实践指导。宝应、高邮等县市老干部部门配合关工委等部门成立关爱留守儿童联盟,开展离退休党员干部做留守儿童好爷爷好奶奶活动,对50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关心关爱。组织开展抗战老兵讲抗战故事活动,在《扬州日报》等媒体连续刊登抗战老兵故事,30多位老同志接受采访,扬州电视台也连续播出抗战老兵专题节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四是典型引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路人”作用,在离退休干部中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张万林、殷翠红,市及县市区牵手大学生村官“三创指导团”、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等一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强烈感召力的先进典型。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凝聚老干部正能量,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贡献力量。
江苏泰兴:积极打造“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坚持“多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打造了具有泰兴特色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主要做法是:
突出社会参与,打造多元化发展先行区
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泰兴市在打造“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主要做到“三抓三强化”。
抓率先,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大工作目标和5项具体任务,进一步明确了该市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护理院管理办法》和《民营医疗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设置方案》,全面落实护理院医保定点报销政策。制定《关于认真做好养老机构“爱老无忧”综合保险工作的意见》,为全市养老机构特别是入住半护、全护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抓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通过市场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2亿元,将福利中心二期工程打造成一所“医养融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建成大庆护理院,设计床位193张;建成康惠护养院,设计床位170张。截至目前,该市共建成民营护理院2家,在建1家;以康复护理为主的民办综合医院1家;卫生院托管敬老院1家,卫生院筹建养老院1家,总床位达563张。
抓统筹,强化分类推进。坚持就近、便利、专业、实用的原则,要求入住床位数在100张以内的小型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随时提供诊疗服务;入住床位数在200张以上的大型养老服务机构,根据需求设立了医疗机构,办理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使各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均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突出先试先行,打造标准化发展实验区
按照省关于“着力加大民政急需、社会急用的重大民生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力度”要求,重点围绕“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准入、配置、服务等方面,积极研制了一批养老服务标准化制度。
准入标准化,推动健康发展。严格护理院准入条件和程序,对愿意承担医保定点服务的医疗护理机构,在提出书面申请、实地核查的基础上,对公示无举报或举报核查不实的申请单位,相关部门实行联合审批,发放医保定点资格证书。建立人社、民政和卫计委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讨会商护理院在建设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有力推动了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和良性融合。
配置标准化,推动有序发展。认真执行护理院和养老机构设置规范、行业标准。
服务标准化,推动持续发展。市民政局职能科室会同2家护理院共同编制了安全管理、卫生防疫等10余项规章制度及《急救流程预案》《定期评估记录》等30多种护理制度和标准,保障每位老人的卫生、起居、饮食、便溺、褥疮预防等各个护理细节均按规范程序操作。
突出管培并举,打造专业化发展示范区
为提升“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运行质态,促进养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该市不断加强医护队伍建设,强化行业监督管理,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体系专业化建设水平。
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服务队伍专业素养。通过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在示范性养老机构内部建立护理实践基地、开设专家讲座等手段,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参加省、市养老护理员培训,2015年共培训人数180人次。
依托专业机构,促进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指导建立市养老服务评估中心,利用公益性创投项目资金给予扶持,对“医养融合”的服务技能、质量开展第三方评估预审。由于服务质量的提升,2015年9月,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全国老龄办、民政部优安局将全国爱心护理工程——“抗战老兵照护中心”的牌子授予康健护理院,10名抗战老兵免费入住,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注重监督检查,建立服务规范管理机制。发挥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定期不定期对护理院服务和管理情况进行联合监督管理,形成了“宽建严管”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