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恢复高考第一人
文/北京•吴志菲
武汉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是著名电化学家,他当年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同志建议恢复高考制度,被誉为“建议恢复高考第一人”。
一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
7月底,武汉大学校领导蒋蒲和崔建瑞通知化学系52岁的副教授查全性,要他到北京开会。查全性后来说:“我当时既不知道开会的内容,也不知道有哪些人参会,会议日期有多长。‘文革’发生后没机会上讲台,一直在实验室搞科研,事先对会议内容心中无数,所以没做准备。”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招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全场鸦雀无声,与会者全神贯注,邓小平还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大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因为就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16字方针,有关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谈会开始的当天送到邓小平手中。也就是说,1977年按照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邓小平听完,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表示赞同查全性的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补充着他的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随后,邓小平问了一下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改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吧?查全性赶紧插话说,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不然又招20多万不合格的,浪费可就大了。邓小平又问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二
在查全性看来,自己当时提出恢复高考制度,“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创见,只是我有机会说几句真话。而我敢于说,主要是觉得说了可能会解决问题”。“在参会前,我和大部分大学老师一样,对于大学招生现状是不满的。倒不是说大家对工农兵上大学有意见,只是普遍觉得,政府让工农兵上大学的初衷虽不坏,但是由于入学没有考试,学生的文化程度就没有办法控制。有的学生各个方面还强,有的又差得很。由于没有一个分类、分级,同一班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1972年开始,武汉大学也招了几届学员。那时候,大学生中有程度好一点儿的,也有程度差一点儿的。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口号叫做“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所以一切教学都得“就低不就高”,于是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按照文化水平最差的学生来进行的。“这样一来教学水平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而且你没有办法控制,你不知道他什么会,什么不会。有些学生甚至连小学的东西都不会,你要让他不掉队,大家都得等他,大学就变成中学、小学了。”对这些情况,许多高校教师与查全性一样都很了解,也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那次座谈会开始时,查全性等人以为,像邓小平这种身份的领导人,能够在开始和结束时各来一次,顶多再讲几句话,就很不错了。但是出乎他的意料,“会议期间,除了有一个半天小平同志有外事活动,非得走不可,就给大家放了半天假。在会议的很大部分的时间他基本上是听,偶然问一两句或者有一些听不清楚的,他就听大家谈,很少插话”。这种气氛让大家意识到,“小平同志很有诚意,是想解决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当场拍板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场热烈鼓掌,很多学者热泪盈眶。不出两天,全北京城就知道了这个消息。8月13日,教育部又召开了第二次招生会议,一年内召开两次高校招生会议,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接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关于参加考试的经费问题就不要增加群众负担了,每个考生收5毛钱即可,其余由国家负担;印考卷没纸,就先调印《毛泽东选集》第5卷的纸印考卷!
1977年冬天,举行了至今惟一的一次冬季高考,570万学生报了名,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查全性的大儿子、女儿参加了冬季高考,一个考上武大物理系,一个考上武大化学系。查全性的大儿子、女儿大学毕业后,先后出国深造,获得美国博士学位。查全性说:“我那次发言,也使我子女们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