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患矛盾频频拨动人们神经的时代,病人最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医生?是拥有精湛医术的医生,是获得诸多耀眼头衔的医生,还是善于发表高级别科研论文的医生?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志愿看来,病人最需要的是值得信任的医生。而要获得信任,首先就要规规矩矩。

  心路——他庆幸自己听从了医者的本能

  在张志愿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套笔墨和一张专门用来练字的桌子。他说,练书法是为了练手指,保持注意力,而这些都是外科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

  这位上海外科界的“一把刀”,很清楚自己的手与注意力在手术中意味着什么。手中的那把刀,系着病人的生命。

  那场突如其来的手术,张志愿永远也忘不了。

  “张医生,快去看看,隔壁出事了。”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一台手术刚告一段落的张志愿,听到这呼唤,赶紧示意同事接过手术刀,顾不上换下手术室的拖鞋,快步奔向另一间手术室。

  一进门,只见一位病人口唇青紫,脖子肿得厉害,呼吸极其微弱。一旁的主刀医生连忙递过手术刀:“张老师,病人是舌下腺囊肿手术后,突然大出血了……”

  病情危急,张志愿冷静作出判断: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立即做气管切开。

  没有丝毫迟疑,张志愿一手用中指搭在病人的锁骨上窝,一手握紧手术刀,一刀刺了进去。这一刺,前面是气管,后面是食道,边上就是大动脉,位置稍有偏差、用力稍一过猛,病人的生命可能当场结束。

  庆幸的是,这一刀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刚好刺到了最佳位置。一旁的麻醉医生立即配合进行后续的抢救。

  病人的一条命,回来了。

  累得瘫坐在地上的张志愿却难以平静。危急时刻的这一刀,不仅关系着病人的生命,也关系着主刀医生和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那时恰好处在张志愿申请主任医师的重要时期。

  但张志愿心里更明白:“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任何的私心杂念。”对于自己在那一刻果断地冲进手术室,毫不犹豫地拿起手术刀的决定,事后多次想起时,他仍十分坚定。他庆幸自己听从了医者的本能。

  有时候,一场手术要考验的,不仅是医生的胆魄,还有他们的体力与耐力。

  张志愿参与过的最漫长的手术,整整持续了23个小时,他和6名医生共同完成了一场罕见的口腔癌手术。

  刚刚发现肿瘤时,张志愿就建议病人赶紧手术,可病人犹豫再三。一年后再来复查时,肿瘤已转移至口底和颈部淋巴结。张志愿遗憾地告诉病人,也许已经无法再手术了。

  此时,病人向他道出了实情,原来他是一位音乐家,一年前放弃手术是担心万一手术失败,自己的艺术生命也将就此终止,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病情会发展得如此迅猛。此刻,即使医生判定已经也许无法再手术了,他还是想要试一试。

  尽管明白这样的手术意味着怎样的风险,张志愿还是答应了病人请求。在与多位医生反复讨论手术方案后,他们开始了这场漫长的手术。

  整整23个小时,张志愿与同事们将病人被肿瘤破坏的舌头、下颌骨、咽喉和颈动脉成功切除,又用胸大肌、背阔肌修复患者的舌头、口底、食道,用小腿的腓骨做下颌骨。就这样,被肿瘤破坏的面部结构,被一一成功再造。

  两年后,看到这位音乐家逐渐康复,并重新弹起他热爱的钢琴时,张志愿说,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心愿——有一天病人不再需要他的手术刀

  手术台上技艺精湛的“一把刀”背后,是多年来不为人知的奋斗。

  中学毕业时,受“文革”影响,张志愿只得在家乡江苏吴江埋头种地。

  后来,他终于有机会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工作后,他的心里总有一种紧迫感,想把错过的时光补回来。

  整整7年,张志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住院医生”,几乎日日都是宿舍、手术、病房三点一线,一个人负责十几张床位。晚上有急诊,他也随叫随到,哪怕只是在一旁做助手,他都视之为难得的学习机会。

  有一次,老家有朋友到九院住院治疗,陪床的老乡夜里12点起夜经过医生办公室时,发现张志愿还在办公室埋头读书。

  7年的时光,打磨出一位开刀好手。可张志愿并不甘于只做一名“开刀匠”。36岁那年,他考取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开拓者——邱蔚六院士的研究生,成了班级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同学都叫他“老张”。

  “老张”从导师那里领到的第一个课题,是攻克口腔颌面动静脉巨大畸形。张志愿至今记得分明,老师用的是“攻克”二字。

  因为在当时,大面积口腔颌面动静脉畸形被视为手术的禁区。超过10厘米的畸形瘤,几乎无人敢碰。而病人只得忍受病痛的折磨,不仅难以入睡或进食,还随时有可能突发出血,危及生命。

  36岁的“老张”,如同“老牛不怕虎”,不畏难,也不犹豫,领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心一意去“攻克”这个难题。

  3年的时间里,张志愿白天开刀,晚上就一头扎进实验室。3年后的1988年,他在国内首创“三合一”方法治疗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即“栓塞+病灶切除+整形修复组织”,用一次手术就摘除病灶——当真攻克了难题。

  医术过人的“老张”,渐渐成了很多人的“张老师”。他带领着团队,不停地钻研,不停地尝试,在反反复复的失败与成功之间,创新着该领域的手术方法。尤其是他首创的高位颈动脉重建术,得到了美国头颈外科学会前任主席的高度评价——“对于全世界同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多年来,张志愿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并让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逐渐赢得了世界掌声。

  近年来,张志愿苦苦琢磨的是口腔肿瘤的治疗。为什么得的是同一种病,由同一位医生开的刀,但结果却那么迥异——有的病人可以活十几年,有的在手术后便匆匆离世?

  为了探究其中的个体差异问题,张志愿与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带领学生建立生物样本库,探索肿瘤细胞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他还开展了综合序列治疗研究,即探究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肿瘤治疗手段与手术如何结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凭着一把手术刀,张志愿挽救过许多病人的生命,而他最大的心愿却是,有一天病人不再需要手术,他能“扔掉”这把刀,让患者少吃苦头,甚至只需要服用个体化的药物就能战胜肿瘤。

  心声——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做医生

  作为第九人民医院的第四位院士,前辈张涤生院士、邱蔚六院士和戴尅戎院士对他有哪些影响?张志愿认为,他们对每一位病人极端认真负责,无论病人的贫富和职业差别,都一视同仁。哪怕是一个再小的手术,都十分用心。最重要的是,三位前辈都强调先做人、后做事。“我也是按这个理念,自我要求并教育学生的:一定要规规矩矩做医生。”张志愿说,“不论是行医还是做人,他们都深深感染着我。现在大家都提倡要以病人为中心,可总有医生做得并不尽如人意。过去很少有这种提法,而三位前辈却始终对病人怀有一种感恩之心,因为每一位医生的成长都离不开病人。”

  怎么理解“规规矩矩”?张志愿说,举个例子,他遇到过一些从外地来求诊的病人,明明患的是早期肿瘤,做完切除手术后不必长期化疗,可当地医生偏要他长期化疗和大剂量放疗,结果病人不仅承受了诸多痛苦,还花了冤枉钱。“这些过度治疗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没有规矩。这种医生的医学知识何在?治疗理念何在?如果明知这不符合治疗规范,还为了经济利益这么做,那就根本不配当医生。”

  从医40年,张志愿始终感恩自己的老师,他深知一名优秀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前辈的提携与帮助。

  待到自己带教学生时,张志愿既是严师,又是爱才如命的伯乐。

  张志愿的学生蒋欣泉至今记得,博士毕业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加拿大的交流学习,同时也面临着今后的职业选择。蒋欣泉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留在国外发展,等待他的是优越的实验室条件和十分欣赏他的加拿大导师;二是回国,等待他的是一个刚刚组建、设备简陋、空间狭小、仅有一名实验员的实验室。硬件上的巨大反差,令他陷入了犹豫。

  那年6月的一个周末,蒋欣泉回到无锡看望家人。

  下午,家里的门铃突然响起。开门的一瞬间,他愣住了。导师张志愿站在他面前,“冒昧打扰你们啦。”

  蒋欣泉深知张老师的时间非常宝贵,时任九院院长、口腔医学院院长的张志愿常常忙到一边走路一边处理各种事情。他怎么也没想到,诸事缠身的老师居然会为了一位研究生的留校问题,专门从上海赶到无锡。

  两人一聊就是半天,谈话间,张志愿还不时把蒋欣泉心中顾虑的问题记在小本子上。

  张志愿起身告辞时,他的真诚已悄然打动了蒋欣泉和他的家人。蒋欣泉不再犹豫了,他决心留在九院,为培养他的交大医学院和九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15年过去了,当初那个简陋狭小的实验室里,产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而蒋欣泉也在这里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包括蒋欣泉在内,迄今为止张志愿一共培养了41位博士、3位博士后和多位硕士,其中的10位如今都已成长为博士生导师。

  笑称自己是“师爷爷”的张志愿,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学生们在医学研究上做出成绩。

  不久前驾鹤西去的张涤生院士,曾在98岁高龄时用毛笔手书了一张自己的“人生躇步前进年历表”,赠予张志愿。

张志愿将这纸近百岁老人的人生感言裱了起来,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它成了张志愿的人生激励。“张老师直到90岁还在手术台上为病人发挥余热,我将永远视其为楷模,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医学没有止境,永远都有缺憾,我没有理由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