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6岁,是位退休教师,住在南通农村。1994年春天检查身体时,被医生发现患上2型糖尿病。但没有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

   我庆幸自己刚刚得病就发现了,可以早些治疗。医生对我说,治疗糖尿病,一半在饮食控制,另一方面靠用药。他给我开了消渴丸等药,又教我如何控制饮食。可是治了一段时间,复查血糖仍然偏高,尿糖两三个“+”,我有些着急。后来,医生改用了二甲双胍药片。我遵医嘱服了一段时间,血糖、尿糖慢慢接近正常。后来我一直服用二甲双胍片,效果良好。医生说,血糖控制,不一定要降到正常,应当略高,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肾功能有所减退,口服降糖药排泄缓慢,易于在体内蓄积,血糖降至正常范围或偏低,反而容易引起低血糖。这低血糖的危害比血糖偏高要更大,而老年人对此反应迟钝,可能因此发生昏迷。

  我得了糖尿病后,家人和亲戚都很关心,尤其在饮食上特别关照,我的大儿子、大儿媳妇、孙媳妇都是医生,告诉我得了糖尿病不可怕,只要控制得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我自己也买了不少有关介绍糖尿病的科普书籍阅读,我掌握的糖尿病的知识与时俱进,不但懂得了糖尿病的发病根源、治疗,如何控制血糖、血脂,还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了自测尿糖。我不但自己测试,掌握病情,还帮着病友测试。对新患病的朋友,我还给他们解说这种疾病的来龙去脉,他们听了很信服。我真是“久病成良医”了。有的病友说,这病真麻烦,天天要吃药,控制饮食,肚子饿得嗷嗷叫,何不寻个根治的法儿?我告诉他们,糖尿病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疾病,目前无法“根治”。广告或宣传材料上的所谓“根治”方法,不是谎言,就是言过其实的大话。我只相信正规医院,所谓偏方、秘方,是否科学很难说。至于浪迹街头,张贴“牛皮癣”的游医,根本不能信。

  我服药定时定量,从不间断,出门走亲戚也带着药。半个月查一次尿糖,一到两个月查一次血糖。我的老伴也掌握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帮助我、督促我,成了我的“专职营养师”。每天三餐,以大米、面粉、杂粮为主粮,一天不超过350。如感到没有吃饱,就多吃些蔬菜。荤菜是三个“一”为主,即一两肉、一两鱼、一个鸡蛋,从不大吃大喝。蔬菜是多样化,午餐、晚餐都吃。烹调方法可以变换,煮、蒸、炒都可以。土豆、芋头、蚕豆、粉丝、莲藕、菱角等,淀粉含量高,不可多吃。想吃一点的话,就要减去一些主食。黄豆制品不必严格控制,可以多吃一些,也可当主粮吃。水果也可吃,只是要控制数量。我每天吃一个小的苹果或橘子。夏天西瓜也可以吃一点。目前医学上认为饱和脂肪,即肥肉和荤油会引起血管硬化,要少吃或不吃这类脂肪。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如咸鱼咸肉也要少吃。同时限盐也很重要,我平时吃得比较清淡。

  时逢盛世,退休以后,虽然日子平和清淡,但衣食丰足,我知足常乐,遇事想得开,不紧张,不忧虑,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每天中午睡一会。我退休在家,除了生活自理外,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卫生、烧茶煮饭,以增强体质,消耗过多热量。住在农村,门前有些闲地,我和老伴一起种上蔬菜,吃得新鲜放心。我们还种了不少花草,虽不名贵,但一年四季芳香沁人,既装扮生活,又怡情养性。我一向没有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嗜酒、不打牌,每天读书阅报看电视、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并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回忆录。

日子过得真快,我患糖尿病已经20年了,生活一直自理,血糖一直稳定,目前仅一只左眼患了早期白内障。近两三年来,我与儿子住在一起。我想再享10年、20年福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