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cuàn)底下村,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距市区90公里,海拔650,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村中古民居群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拥有500多间70余套明清时代四合院民居,被认为是京西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老山村。村落依山布局,高低错落,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看似古堡,加之四周苍松翠柏,绿树成荫,一脚踏进,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一个“爨”字成图腾

  这年头,因美术、摄影作品或影视艺术而名声大噪的老镇古村,并不罕见。譬如湖南的芙蓉镇、新疆的白哈巴、河南的郭亮、东北的雪乡。离京城很近的爨底下村,又兼有一个30笔画的复杂名字,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村里,人人都知道一个顺口溜——“兴(繁体字)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记住了也就学会了这个生僻字的写法。据说该村为韩氏家族聚居地,其先祖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迁移过来,因居于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便取了这个名字。爨,灶的意思,住在这灶下,也图的是个红火兴旺。因“韩”谐音“寒”,大火架在林下烧,越烧越热,烤得周身俱暖,哪还有一点寒气?或许火中还有烤红薯,还炖了一锅肉,还有喜气浪漫的篝火晚会,完全是一幅盛世欢乐图啊。至今村里许多院墙上,都有大大的“爨”字。尤其是一进村来,就见一株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树上挂了红灯笼,树下是古朴粉壁,壁上只一个“爨”,壁后就是幽深老巷,明清民居,古色古香,引人入胜。走在村里,不用寻找,随时可看到一个“爨”字,不在墙上,就在石上、店招上、灯笼上,大大小小,各色字体,庄重典雅,该算是山村特有的文化图腾了。

遗忘有时也美丽

  爨底下曾有过辉煌的过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古驿站,是京西古道上的军事重地,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也是过往商旅的休息住所。可以想见那时的爨底下,市声喧嚣,客栈林立,鼓角争鸣,马蹄声碎,该有过多少离合悲欢、爱恨情仇或苦涩无奈或美好圆满的故事。也正因为商业的兴盛,成就了许多的富人,尤其明清后期,闻名京西的大财主及远近知名的八大家,每家都盖起了精雕细刻、质地优良的四合院、三合院,门楼院落,影壁花墙,北方建筑的凝重,江南水乡的风韵,全都于无处不在的那些木雕、砖雕或石雕上体现出来。蓦一看也许惊奇,不过是一小小山村,怎能有如此的讲究与气派?但一想到昔日的繁华,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是后来,战争不再,驿道荒废,商旅消隐,经济衰退,爨底下也就失去了明清时的辉煌,所有的场景像是一下子撤掉,只有老村成了沉默的背景。再后来,外面的世界好像忘掉了爨底下,修一条国道也未经过这里,贫穷人家根本造不起新房,年轻人都外出挣钱,或搬到交通便利处去了,村子日益闭塞,人口不断外流,最后只剩下几十名村民留守在爨底下,守着古山村度过风雨晨昏月月年年。谁知有那么一天,京城来了一帮摄影发烧友,站在浑朴的山梁上,看断崖处是历尽沧桑的凝重古隘,山腰上是残阳下的寂寞山村,苍老的石墙,斑驳的粉壁,丢弃的石碾,破旧的瓦当,战火硝烟中遗存下来的古巷……一切的一切,在如血的夕光中,全都涂抹成令人动容的精神家园,定格成久远的画面,一幅又一幅……后来,爨底下就成了艺术家们常到的地方,采风,写生,取景,拍影视作品。再后来,爨底下的游客就多了。村里修了路,破败的民居得到了修缮,村里有了农家乐,留吃留住,生活富裕起来了。那些迁出去的村民便有些后悔,他们哪能想到,外界的遗忘,有时也是一种美丽,恰好成就了爨底下,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拆迁与改造,甚至文革期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等红色标语,都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了观光客的参观景点。

京西财主真豪奢

  闲闲地走在村里,弯弯长长的石头古街上,仿佛能听到自己安宁有节律的心跳。到底是山村,石头墙高高,墙角落间或有一个石头磨盘,有兴趣了上去摸一摸,仿佛搭在历史的脉搏上,呆呆地像重温久远的从前。村里人家屋瓦上有油绿的瓦菘、瓦上有一只白猫,门前是几株粉红的蓼花,还有架上攀爬的丝瓜藤,墙上一个斗大的“福”字,我儿时的老家也有啊。或许那坐在路旁的大娘就是老家的婶子吧?真像哎,一瞬间竟有时光穿越之感。料不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山村,我一个水乡长大的人,能有亲切熟稔之感。

  村里人家门上的门神、桌上摊放的虎头鞋,屋檐下的几串老玉米,还有黄昏时屋顶上冒出的袅袅炊烟,次第映现在我的眼眸——如今,别处哪还能看到炊烟啊!真让人兴奋。多想坐到灶门前,烧一回柴灶,亲自下厨,为家人端出一桌喷香的饭菜!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云,民居形如扇。这是我在山顶观景台上俯瞰山村的印象。柔和的金色阳光斜斜地照下,依稀能听到几声犬吠,还有孩子的笑闹声,全是儿时的乡村记忆。山村最高处插了小红旗的,是村长的家。右边的大房子就是地主老财家的四合院,莫不是要时刻监视地主家的动静?想想有意思。财主院又叫韩家大院,也叫大五间,下有门墩,上有门簪,四梁八柱,三明两暗,中间堂屋,两边卧室,耳房下还有个很大的储藏室。青砖黛瓦,玉阶雕梁,照壁上一个“福”字布满五福梅花,墙上、屋檐上皆为精美雕饰,门上还有衔环铺首,堂屋高大敞亮,冬瓜梁,太师椅,方砖铺地,条砖墙裙,花窗隔扇,案几明净,楹联壁画都俊秀典雅。大五间有7个台阶,表明其最高门第。院里经营饭馆的主人说,文革时这些东西都是四旧、祸害,又舍不得毁掉,全都用黄泥巴糊起来,才逃过一劫。不过这韩老财家的豪奢生活,通过居室的布置已可见一斑。

不妨惬意住一宿

  爨底下虽是一个小山村,讲究还真不少。因山造房层层向上,有充足的阳光这还罢了。又有娘娘庙、关帝庙,还有好风水,说什么左青龙右**前朱雀后玄武,还有龙脉,听起来很神秘,也就一笑罢了。不过村北仅一公里远的“一线天”景区,倒是值得去的。那里就是“爨里安口”,地势险要,壁立千仞,天悬一线,全长150,大道直通其中,周围还有双龙洞、八奇潭和九柏九石阵等自然景观,与村子结为一体,犹如宝葫芦的颈口,保护着这个偏僻的山村。“一线天”因地理位置特殊,也是《侠女十三妹》《手机》《走西口》《画皮2》《投名状》等影视剧的外景地。记得《投名状》中刘德华、徐静蕾有好几个镜头是在长长的战壕里,原来就摄于“一线天”,难怪如此熟悉。

  玩得累了,不妨就住在爨底下,有的是民宿。夜幕降临,山村里亮起璀璨的灯火,家家窗棂间飘出好闻的菜香肉香,真诱人。吃一盘老板娘亲手炸的小酥鱼,烧一盆野兔肉,再来两块葱油饼,香椿拌豆腐,一个花椒芽,几盘山野菜,喝二两小酒,也就非常惬意了。然后睡大炕,一觉自然醒,还是窗外的声声鸟鸣唤醒的。本想做一场好梦的,关于边关驿馆,营造一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却不成,一个梦也没有,山村一觉,实在太香了。清早起来,玉米粥、小咸菜、大馒头、草鸡蛋,除了鸡蛋,随便吃。山村粗食,胃口大开,也美。

  离开爨底下时,初升的太阳照得小山村一片灿烂,人家的房顶上还冒着袅袅炊烟,几声鸡啼声中,一个安谧的古村正从酣眠中醒来。看一看古朴清幽的爨底下并将之留驻心间,我们又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