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按照中央组织部有关部署,老干部之家网“两学一做”页面的“老党员风采”栏目,将集中宣传一批老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和感人事迹。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广泛开展,这些老党员身上蕴藏着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鲜明革命本色,值得每一位党员去学习、去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信仰,是忠诚,是追求,我们希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在每一位共产党员身上发扬光大,使之穿越时空成为推动民族不断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清风徐来 超越平凡
章志新 施建军
超越平凡是一种境界。
94岁高龄,躺在病床上,还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这就是一种境界。
今年3月,徐超将100万元积蓄捐赠给江苏省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关工委“徐超爱心基金”第一笔基金款。
徐超有超越平凡的境界。
这一境界不是一天,或是一念养成的,而是共产党几十年的培养和他用一个合格党员标准长期修身的结果。
捐献100万,传递正能量
多年来,徐超有一个心愿——拿出自己的积蓄捐献给全市的关心下一代事业。今年春节后,徐超住院治疗时,向前去看望他的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陈斌透露了自己的夙愿,要将积攒下来的100万元捐赠给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关心下一代基金。
徐超说:“一个共产党员,永远要知道自己是谁,为了谁,心里边要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我老了,不能去给青少年讲课,也不能去社区当志愿者,我只能捐赠部分积蓄,让年轻的后生代我为下一代做些有益之事。”
3月12日,徐超与南通市关工委签订了捐赠协议书。
他跟两个女儿说:“我这辈子为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党给了我很高的待遇,我要感恩党,回馈社会。”
深知父亲对党忠诚的女儿对父亲要捐出100万元丝毫不感到惊讶,她对父亲说:“您放心,我帮您将这事办妥。”
徐超躺在病床上,头靠着枕头,眼睛直直地看着一滴一滴从管子里流向他身体的药液说:“家里抽屉里有9.5万元现金,3月的工资到卡上了,抽屉里还有17张存单和国债券,你抽空去银行取出来。”
女儿先后跑了一个星期,办完了所有的取款手续。3月25日,女儿代父亲将100万元捐款如数转到南通市关工委账户上。
第二天,护士说:“昨天晚上,徐老睡得特别好。”
徐超的大爱善举,诠释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是一位老党员传递正能量的典范。
活到老 学到老,终生恪守的准则
1923年3月12日,徐超出生于江苏省启东县和合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那年到上海做学徒,亲眼目睹了日军侵华的种种恶行。南京大屠杀后,徐超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1941年5月,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二五减租运动,并于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久,他担任南通县三余区分区区委书记,领导三个乡的抗日工作。
1990年7月,徐超从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离休。离休后担任南通市关工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0余年。
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间断,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已经成为徐超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他一直坚持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坚持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央一有新的精神,特别是习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他往往等不到文件传达,就从新闻媒体上去关注,有时还到书店去买学习资料。由于学习精神十分突出,徐超成为老干部支部有口皆碑的学习标兵。
通过学习,徐超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矢志不渝。虽有两次坎坷经历,受尽委屈、挫折和磨难,但仍然无怨无悔,不计个人得失。
徐超说,学习让他明白了一个共产党员就要有先人后己、压倒一切困难的品格。“不学习哪能做好革命工作,哪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老有担当 全心关爱下一代
1990年,徐超从领导干部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退而不休,出任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
此后,他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看成是人生旅途中的新起点,把做好关工委工作作为一项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竭尽全力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爱孩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老一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徐超说。
徐超还担任了南通市老干部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团长。他经常组织报告团成员学习、交流。“只有我们学好了,弄懂了,才能讲得不出偏差。”他说。
在主持关工委工作期间,他每年都要确定一两个主题,结合当年的有关纪念日的内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徐超说:“我们老一代人的优良传统一定要传承下去,让年青人听党话、跟党走,不负使命,勤奋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在他的带领下,报告团每年都要作200多场报告。由于报告团自身功底深,宣讲内容丰富,所到之处深受学校师生、企业职工的欢迎。
1991年,在中组部召开的全国老干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南通市老干部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被评为先进集体。“这一荣誉是南通老干部的荣誉,是对我们老同志离而不休、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老有担当的一种表扬。”徐超说。
淡泊明志 党章为镜
徐超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从不追求奢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他的人生信条。
徐超现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房改时买下的,基本没有装修,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张旧沙发断了脚,女儿让他买新的,他却舍不得丢掉,用一个矮凳垫着作为支撑。
徐超在生活上十分节俭,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却很大方,而且从不张扬。
1999年,当得知港闸区有一些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时,他拿出了2200元作为他们的助学金。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和玉树发生地震,他主动找到组织捐款,先后捐出了8000元。
徐超的淡泊还表现在坚持党性原则,无论什么时代,他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清廉品质。在传统教育报告团任团长时,他给自己订了一个“四不”制度,即不要宣讲单位派车接送、不准在宣讲单位里吃饭、不收受宣讲单位的礼品、不收受宣讲单位的讲课金。
徐超说,品行的修养,必须从自身做起,内衣虽破,可缝补后再穿;家具虽旧,能用即行。他粗茶淡饭,几十年如一日,身教重于言传,告诫子女不奢侈,不浪费。
徐超一直坚守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准则,保持一个家风,做廉洁的表率。对子女升学、工作从不利用关系找人打招呼,时常告诫子女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是最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