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荣:弱势孩子的知心爷爷
文/葛玉菲
彭纪龙
2016年农历正月初七早晨7点多钟,当乡亲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腿有残疾的老人朱德荣,已往残疾孩子季新语家走去。来到季新语家,他和季新语的家人寒暄了几句,就坐到季新语面前,拿出书本辅导季新语功课。连续讲了两个小时后,朱德荣才离开。
朱德荣今年82岁,原是扬中市三跃中心校校长,退休后担任该校关工委副主任。退休24年来,朱德荣一直倾心于弱势孩子的身心成长,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知心爷爷”。
做弱势孩子的校外义务辅导老师
2014年暑假,朱德荣在一次活动中遇到了季新语。季新语是扬中市三跃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因患强直性脊柱炎,从8岁开始下肢逐步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上学由其奶奶接送,在校靠老师、同学帮扶。在遇到朱德荣前,尽管这孩子相貌端庄可爱,但家庭已对他不抱希望。
朱德荣发现季新语境况后,立即主动表示愿意担当他的校外义务辅导老师。从当年暑假开始,每天上午7点半到季家,先是陪季新语读课本上的“课课通”美文,读古典名著之类,之后是讲课文、列词语、作解释、说感想、写作文。此外,还有讲故事、做游戏之类的娱乐活动。
季新语只是朱德荣辅导的若干孩子中的一个。9点半,辅导结束后,他还要跨过公路去一个辅导站为另三个孩子点评作文。那个暑假,朱德荣连续给季新语辅导了一个多月。暑假过后,季新语开学了,朱德荣就每周六的7点半去季家给季新语辅导功课。
朱德荣腿脚不便,行走瘸拐,左眼有疾,眼皮将眼珠覆盖,视力受损,时常要掀起眼皮才能看书写字。可是多年来为了辅导孩子,退休前是数学老师的朱德荣,把二至六年级的小学语文课本阅读熟透,写出详细的备课笔记,字迹工整、笔笔分清,没有一个连笔字。白天要辅导孩子没有时间备课,朱德荣就挑灯夜读,备课到深夜11点钟,甚至12点钟,那是常有的事情。
有一天下大雨,季新语以为朱爷爷不会来了,谁知七点半他照旧冒雨进了门。
不仅辅导功课,朱德荣还在思想上给季新语鼓劲,在生活上帮助季新语。因身体残疾,季新语一度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变得悲观消极。朱德荣给他讲无臂小伙子刘伟学习技能的故事,鼓励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季新语在日记里写道:“朱爷爷不仅免费替我辅导功课,还想办法鼓励、帮助我,我好感动,我该如何报答他呢?我要向刘伟一样坚强地学习和生活,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到季新语家和季新语一起接受朱德荣辅导的还有女生姚冠南。姚冠南在三跃中心校读五年级。这个孩子失去了父母,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朱德荣同情这个孤儿似的小老乡,从此风雨无阻,定期给她辅导功课。提起朱德荣,姚冠南的爷爷感慨万千:“我们欠朱老师的人情,今生今世也还不清!”
两年的陪伴帮辅,改变了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写作。翻看季新语的在校作文本,七篇作文全为“优”等,老师给了不少红圈。去年寒假,他写的作文《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结尾说:“我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将来为社会作(很大)贡献。”姚冠南则进步更大,不仅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写作文也成了班里的“明星”。
朱德荣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他会一如既往地帮助季新语和姚冠南,直到他俩长大成才,那条连接着他家和季新语、姚冠南家的路,他会一直走下去……
他视包氏姐妹如亲生
季新语家的书房里,两个书橱里有300多本图书。记者采访时,季新语的奶奶倪其兰介绍说,这些书全是朱爷爷赠送的,好些书她孙子已读过,《唐诗三百首》已抄了270多首,会背30多首。
朱德荣自己在物质上没有追求,只求一日三餐吃饱即可,可为了弱势孩子的成长,经济上并不算富裕的他,却经常慷慨解囊。
那还是2007年暑假,朱德荣号召三跃中心校的学生订阅《关心下一代周报》。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朱德荣就为他们掏腰包。从2007年至2011年的四年中,他共为贫困孩子订报400多份,付出6000多元。
朱德荣在调查困难学生家庭时,发现一个叫包颖的四年级学生,她父母双亡,和读高中的姐姐与伯父一同生活。初看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庭,朱德荣心生怜悯,毅然表示要帮扶包氏姐妹俩。从此,他不仅赠送报纸,还承担了妹妹的书本费和姐姐的伙食费,每年达2000元,直到她俩分别读完小学和高中。这对工资微薄的朱德荣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不仅如此,星期天,他还常把两姐妹领至自己家中,辅导功课、改善伙食,视如亲生。
2008年,朱德荣痛失长子,随后自己摔伤股骨小中风,不得不住院治疗。在医院,他心中放不下包氏姐妹俩,特请好友代为辅导功课。卧床熬了两个多月,出院第二天一早,朱德荣就叫女婿用摩托车载他冒着寒风前往包家,问长问短。看到朱老师像久别的父母对待儿女一般关心这两个与他非亲非故的穷孩子,88岁的爷爷包智林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罕事,不禁老泪纵横,托拳拱手连声感叹:“好人,好人啊!”
为弱势孩子的进步殚精竭虑
每到暑假,朱德荣关心下一代工作最忙——讲座、办班、辅导,搞活动。2011年夏天,他和三跃社区的几个老“关工”还办了一个“外来民工子女辅导站”。他精心编写了一套几十页的《弟子规》教材,用半个月时间向辅导站的29个学生开课,讲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后,他又编出读书提纲,让孩子依照提纲细读古今贤能的故事,写读书笔记。他还组织暑期读书报告会,有8个孩子上台介绍读书心得,通过发言,他们增强了自信心。
李永康是个让家长老师都头疼的“熊孩子”,不肯做作业,写的字像乱稻草。他来自沭阳,租房住在
“读书对小孩子来说,就要像喝牛奶一样,每天都不能少。”这是朱德荣在辅导站对家长和孩子常说的一句话。
为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创造书香环境,三跃社区关工委响应市里号召,实实在在帮助孩子们创办家庭小书房。
小书房是它们的小主人自我展示的“天地”,书房的书架上除了图书,还有报纸以及剪报贴本。墙壁上有一块《我真棒》专栏,专栏上贴着小主人学习的优异成绩、奖状,特别醒目的是“我读过的书”、“我会讲的故事”、“我写的读书笔记”等等孩子们心中值得骄傲的成果。这样的专栏,都出自朱德荣的设计。
孩子爱读书是朱德荣的希望,为了实现这样的希望,他反复讲述名人先贤勤奋读书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启发孩子们养成藏书的习惯。多年来,朱德荣不知赠给孩子们多少图书、报纸、簿本和纸笔。
小书房造就了温馨的学习环境,孩子们在那里读书、剪报、习文,提高了成绩,也朦胧地感悟着怎样做人,因而小书房也逐渐成为乐园,成为他们心中小太阳升起的地方。
朱德荣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帮扶辅导,从来不收分文。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曾经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朱德荣正在用奉献和爱心,把他熊熊燃烧的人生火炬,传递给下一代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