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三伏 关注健康

/ 霍雨佳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其中“伏”字本身,也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的寓意。气象观测资料也表明,三伏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一个时段。

通常说的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我国自古就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组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其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 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只出现第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出现第5个庚日则为20天。这么一来,三伏天既可能是30 天,也可能是40天。

为何三伏天最热?不仅有气候资料和民间体验的佐证,更有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理论依据。

每年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时分,这时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太阳的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例如北京夏至日白天长达15个小时。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而三伏天正好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原因。

此外,从气象角度说,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三伏天有时比较闷热的重要原因。当然,七、八月,我国许多地区的天气形势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影响,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和地面辐射增温,三伏天的“干热天气”还是占主导地位。

正因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所以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摄氏度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而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又使汗液蒸发无法加快,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使得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膊加快等“热痉挛”症。

年老体弱者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远远差于健康的青壮年人,年老体弱者在高温天气下发生中暑的几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还有,老年人的血液浓度本来就比较高,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比例也比较高,在炎热天气下锻炼后,体内的组织液和血液就会明显减少,血液浓度就会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也随之升高,因而较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当三伏来临时,最高气温一般在35摄氏度以上,包括青壮年在内的健康人要注意控制室外劳动和活动时间,年老体弱者要停止室外活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常规的防暑药品,以备急用;心脑血管病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