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谨防细菌性痢疾

/ 王荣华

夏秋季气温高,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比较差,因而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消化道疾病,其中以细菌性痢疾最为多见,一些严重病例可发展为中毒型痢疾,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以转成慢性痢疾,给以后的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

细菌性痢疾是如何发生的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一般全年都可发生,夏秋季多发。痢疾的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痢疾带菌者,传播途径是通过带菌的粪便所污染的手、食物、食具和水经口进入体内引起感染,以手为媒介是痢疾的主要传染方式。苍蝇的带菌率非常高,最容易污染食品,也是重要的传染媒介。过度疲劳、受凉、暴饮暴食都有助于菌痢的发生。

细菌性痢疾有什么表现

病人在发病前13天多有不洁饮食的病史。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临床表现如下:急性菌痢起病急骤,表现为恶寒、头痛、高热、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呕吐与腹泻可导致脱水。腹痛以左下腹最明显,可触到压痛性索状物,疼痛特点为坠胀、绞痛,便前加重,便后总有排不尽的感觉,患者很痛苦。腹泻每日数次至几十次,大便为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有腥味;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比肠道症状严重得多,开始可出现高热、呕吐、惊厥、休克和脑水肿,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危及生命。起病初期腹痛、腹泻不太突出,也无脓血便,一般在发病24小时后才排出稀便或黏液脓血便。因消化道症状在起病初期不典型,所以有时很容易掩盖真实病情而造成误诊。急性细菌性痢疾一般在1周左右痊愈,大多不留后遗症,急性菌痢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程超过两个月以后即转成慢性菌痢。慢性菌痢以腹痛、腹泻和大便异常为主,因病程较长,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比较困难。老年人由于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菌痢的发生往往可以使这些疾病加重、急性发作,而且老年人的菌痢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因而老年朋友更应该注意菌痢的预防。急性菌痢患者的一般饮食原则:菌痢患者的饮食,应以易消化、无刺激、营养丰富为原则,但要依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菌痢患者的膳食在急性期内应以少食为主,注意水分的补充,可给患者吃一些清淡的流质食品,忌食牛乳、豆浆等。随着腹泻次数的减少,可选择无渣少油的半流质食品,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当大便接近正常后,患者就进入了恢复期,可选用少渣少油的细软食物,如糙米粥、软面片、无油肉松、咸蛋、软饭等。在治疗期间绝对忌食酒、咖啡、浓茶、冷饮和 辛辣等刺激性食品。

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在保证足够睡眠和休息的同时,适量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食用过期的食品、饮料,不吃变质和可疑变质的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餐前便后洗手;瓜果要清洗、消毒或去皮后再生吃;被苍蝇 “光顾”过的食品要丢弃或高温加热后再食用;消灭环境中的蚊蝇;家庭中如果出现了菌痢患者,要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治疗,同时对病人的碗筷等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传染;对于易感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疫苗;在夏季,进食过不洁食物后出现发热、腹部症状,应高度警惕菌痢,及时到医院就诊,切忌自己乱吃药,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