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卖国贼”帽子摘也难

/袁宝麟

 

李鸿章是晚清一位左右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一生替清廷签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中法条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签约“专业户”。在《辛丑条约》签字时,庆亲王知道签这样的卖国条约会遭世人唾骂,颤抖着手说:“这个字我来签吧。”李鸿章当时已经78岁,背了一世骂名,“虱多不愁”,微微地摆了摆手说:“天下最难的是签下自己的名字。庆亲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没有必要把自己搭进去,这卖国条约还是我来签吧。”签完字的李鸿章老泪纵横,鲜血吐了一地。这是他最后一次为大清国出场。两个月后,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去世。

许多研究者认为,清王朝每当陷入困局的时候,总是找李鸿章收拾残局。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又能做什么呢?在那个特殊的情况下,清政府里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果不是李鸿章,或许会是王鸿章、张鸿章。对这些条约负主要责任的应当是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李鸿章充其量只是一个当差的,历史的黑锅不能由他一个人来背,更无法指望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改变历史的发展。当时,我也持这种观点,并曾在报上写过《重估李鸿章》一文,说了些公道话。

然而,沙俄冬宫尘封100多年的一段档案资料忽然浮出水面,它记录着沙俄用210万两白银诱使李鸿章签下出卖中国主权的《中俄密约》的历史真相。国人惊讶地发现,原来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并不完全是由于替朝廷当差、敌强我弱而身不由己,竟然还有见了白花花的银子而身不由己的内容。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以清廷钦差大臣身份去莫斯科祝贺沙皇加冕。63日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拨诺夫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当时,沙俄以中俄共同防御日本侵略为幌子,引诱清廷签订密约,规定:如遇日本侵犯俄国亚洲东部或中国、朝鲜领土时,中俄两国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济军火、粮食;开战时俄军可直接驶入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修建铁路直达海参崴。俄国借此强筑中东铁路,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便在实质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沙俄为同清政府签订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不惜动用重金收买清朝高官。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曾电告沙俄财政部驻北京代表璞科第说:“此款如不敷用,尚可增加”。沙俄由于一再侵华,与李鸿章打交道特别多,俄国人这样评价李鸿章:“此人是对帝国主义者实行卑鄙龌龊的妥协政策和最厚颜无耻地出卖民族利益的老手”。为诱使李鸿章就范,俄方答应《中俄密约》签订后给李鸿章300万卢布(约合白银210万两)的贿金。据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德米特里·乌赫托姆斯基回忆录《对清国战略上的胜利》记载:“《中俄密约》签字后的第二天,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与乌赫托姆斯基、总办罗启泰在一份向李鸿章付款的协定书上签字。协定书规定,头一个100万卢布在清帝降旨允准修筑中东铁路后付给,第二个100万卢布在签订铁路合同和确定铁路路线后交付,第三个100万卢布则等到铁路工程全部竣工后才支付。这份议定书并没有交给李鸿章本人,而是作为绝密文件由俄国财政部收藏起来。”这笔钱作为一个专项基金存在华俄道胜银行,归财政部总务厅管理支配,名字就叫“李鸿章基金”。据记载,俄方先后3次给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支付款项170.25万卢布的贿赂(有李鸿章派人提取款项存条和当日提款的记录)。其中一笔是俄国专使吴克托穆亲王到北京交给李鸿章的。而早在密约签订的当年8月,道胜银行就把首期100万卢布直接送交李鸿章手中。

1898322日,沙俄政府为从清政府手里租借旅顺口、大连湾,并取得从中东铁路修建通往这两个港口的铁路的权利,又诱使中方签署《旅大租地条约》和稍后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一次性给李鸿章、张荫桓每人各70万卢布(折合白银50万两,张荫桓实得25万两)。327日,条约签订,辽东半岛从此成为俄国独占的殖民地。

1900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再次启用李鸿章与列强交涉。李鸿章接到诏书后,立即从广州打电报给维特,请他派老相识——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乌赫托姆斯基来华。19009年,乌赫托姆斯基到了上海。李鸿章安排儿子李经方与其商谈,承诺答应沙俄政府和谈条件,并借儿子的口,要求俄国政府把原先答应而未付清的贿金付给他。维特接到乌赫托姆斯基的报告,认为李鸿章尚未重掌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在李身上花钱是不值得的。于是,沙俄政府转而下令关东州总督、海军上将阿列克谢也夫与清朝盛京将军增祺谈判。谈判内容泄露后,受到日本等列强反对,中俄谈判中断。

19018月,在李鸿章的要求下,中俄谈判恢复。俄国谈判代表答应,在沙皇要求得到满足时给李鸿章30万卢布的贿款。然而,没等到事情办成,李鸿章便于1901113日撒手人寰。李鸿章去世后,俄国人在一份材料中写道:“中国这个老官吏死了,因而使俄国政府省下了这笔钱”。

后来接替李鸿章谈判的是王文韶。沙俄买通王文韶及其随行官员,只花了40656卢布。对此,沙俄官员拍手相庆:“已不如那个老头一贯索取的那么多了”。

为了掩饰沙俄政府行贿的不光彩,沙俄财政部长维特在回忆录中竭力否认这桩丑事:“说李鸿章受了俄国政府的贿金,我必须说明,这谣言毫无根据。”但沙俄大量档案证明维特没说实话。

李鸿章死后,留下了巨额遗产。那时,民间流行一副著名的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的就是生于合肥的首辅大臣李鸿章。留学美国、办过洋务的要员容闳对李鸿章的富有估计说:“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清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在清初最少时不超过2000万两,在清末最多时一般也不超过1亿两。清朝一个正一品官员年俸为180两白银。李鸿章哪来那么多的钱?原来人们猜测是他在办洋务中揩油,如今俄国曝光的这段行贿丑闻进一步证明:李鸿章不仅发洋务财,而且连出卖国家主权的贿金也照拿不误。

看来,李鸿章的“卖国贼”帽子想摘去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