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密蓬逝世 泰政府致力国家稳定
□ 本刊综合
10月13日,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去世,享年88岁。作为当今世界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946年继位的普密蓬在泰国威望极高,备受泰国人民尊重与爱戴。
普密蓬逝世后,泰国举国哀悼,民众自动穿着黑色或白色衣物表达哀恸。泰国总理巴育宣布政府官员进入为期一年的哀悼期。此外,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降半旗,为期30天,所有单位停止娱乐活动30天。
10月22日,习近平主席特使、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专程前往泰国吊唁普密蓬国王逝世。在泰期间,李源潮前往大王宫吊唁并在吊唁簿上题词,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对普密蓬国王的缅怀与敬意。
多才多艺的国王
普密蓬·阿杜德国王于1927年12月5日生于美国,是泰国前国王拉玛八世阿南塔之弟。1933年随母移居瑞士洛桑,在洛桑大学攻读政治和法律。1945年,二战结束后,普密蓬归国。1946年6月,其兄泰王拉玛八世去世,年仅19岁的普密蓬登基成为泰国国王,尊称为拉玛九世。
普密蓬在位期间,泰国曾经历19次政变、17次修改宪法及更换逾20任总理。深受民众爱戴的普密蓬被视为独立于政治以外的“父王”,每当泰国政局陷入紧张,普密蓬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出面干预,寻求非暴力解决的出路,带领泰国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被誉为“国家的灵魂”。
六十年来,普密蓬国王足迹遍及泰国的各个角落。他重视农业,经常视察农村,赞助实施水利、优良品种培植等多项农村发展计划。普密蓬国王喜欢做田野调查,几十年来,每到一处,他都用相机把遇到的问题拍下来,把问题集中带回王宫,邀请专家帮忙。
最受国际社会所称道的是他在泰国北部山区实施的罂粟替代种植项目。过去,那里盛产鸦片,不仅贫困落后,而且许多人吸毒成瘾。普密蓬1969年考察山地部落后成立基金,帮助山民推广种植油茶、夏威夷坚果、茶叶、咖啡等三百多种经济作物,超过十万人从中获益。为此,联合国还为普密蓬国王颁发了全球第一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终身成就奖”。
普密蓬国王本人学识过人、多才多艺,这奠定了他在泰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他喜欢演奏钢琴和萨克斯,曾获得奥地利音乐学院音乐博士学位,著有《雨丝》等多首著名乐曲并出版过乐曲专辑,并曾经与世界著名爵士乐大师杜克·埃林顿、莱诺·汉普顿等人同台演出。“他是全世界最酷的国王”,莱诺·汉普顿在1987年出版的泰文杂志《你好》中,曾发表文章提到普密蓬。
普密蓬国王兴趣广泛,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无论是重大纪念日活动、生日诞辰、出访国外,他都带上他挚爱的相机。
此外普密蓬国王还喜欢画画,而从绘画开始,他还将兴趣延伸到了雕塑上,自己学会了造模、铸烧等技术环节。
普密蓬国王还是快艇和风帆好手,他自己绘图、设计和改良帆船,曾代表泰国参加国际快艇赛得过奖牌,还驾风帆横渡了泰国湾。
他精通7门外语,截至上世纪末,普密蓬国王获得全球各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达136个,这使他成为世界上拥有名誉学位最多的人。
普密蓬逝世的后续影响
普密蓬驾崩的消息公布后,泰国总理巴育发表电视讲话,称普密蓬深受所有人爱戴,他的离去对泰国人是悲剧。10月14日,泰国王储哇集拉隆功为普密蓬主持遗体沐浴仪式,仪式于当天傍晚5点在曼谷大皇宫内举行。
哇集拉隆功出生于1952年7月28日,现年64岁。哇集拉隆功成年后大部分时间定居欧洲,但父亲病重后他已回国担负起更多王室责任。1972年12月28日,哇集拉隆功被普密蓬国王确立为储君。根据王位继承的相关法律法规,当王位出现空缺、而此前国王已确立储君的情况下,将由立法议会启动王位继承程序,程序通过后将由立法议会主席宣布储君继位。
事实上,普密蓬的健康状况已持续恶化多年,但泰国王室从未公开讨论过王位继承问题。因此,要如何应对70年来首次更换君主的局面,对泰国来说是一个考验。美国《大西洋月刊》副主编凯西吉西南曾表示,“无论如何,像普密蓬那样稳固的国王地位今后恐怕再难复制,而泰国的未来可能将会陷入一段长时期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泰国军人政府此前承诺在2017年底举行大选,但选举时间表一再往后推。全球最大政治风险咨询机构欧亚集团曾发布报告指出,军人政府可能把大选日期进一步推迟到2018年。
普密蓬国王逝世后,泰国股市和泰铢汇率并没有出现暴跌,表现平稳。一方面,普密蓬国王的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市场对于国王逝世的消息有一定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泰国王位的继承问题较为清晰,哇集拉隆功王储是普密蓬国王和诗丽吉王后唯一的儿子,并被确立为第一王位继承人,由其继位不存在太多悬念。
目前,对泰国经济的担忧,仍主要集中在巴育政府是否能够维持泰国政局的稳定,并投入更大精力用于国家经济发展上。从目前的情况看,巴育政府自2014年5月执政以来,泰国国内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在普密蓬国王逝世后,巴育发表电视讲话,请国民共同维持国家的稳定,不要让投机分子乘机得逞得利。可见,巴育政府将在这一特殊时期,努力保持泰国国内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
(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