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 爱洒世间

——杜甫诗《又呈吴郎》赏析

/ 赵元波

《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 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 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于是就有了这首《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邻家老人来我堂前打枣,我从来都不阻挡她,打多打少随她的便,之所以放任她,是因为“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吃没喝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若不是由于穷困她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我们反更应该与她相亲。以上四句,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为下面劝吴郎做铺垫。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像防贼一样防备老妇人,显然让她多心了。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你有点儿太不体贴人,邻里邻居的,这样做有点儿不地道。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原因之所在。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儿,看得远一点儿,想得开一点儿,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杜甫对一位无儿无女的邻居老太太的关爱,不矫饰不做作,朴素自然,正是孔孟之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悲天悯人情怀的生动写照,这尤其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