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

文图 / 本刊记者 朱丽萍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回答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贵州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馆名。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毛泽东曾称此役是他平生得意之笔。为纪念这段辉煌历史,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在贵州习水县土城镇修建四渡赤水纪念馆。

在纪念馆,记者第一次详细地看到了红军将士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系统地学习了“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战争史。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为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中央军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川、湘、桂军各一部,共150个团、40万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中央红军只有16个团、3.5万多人,敌我兵力极为悬殊。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危险局面,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形成合围前,指挥红军由遵义地区向南前进,准备经赤水,从江安、泸州间或宜宾的长江渡江,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反攻。1935年1月20日,军委下达了“渡江的作战计划”。1935年1月29日,红军从土城、元厚西渡赤水河,拉开了“四渡赤水”序幕。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北渡长江,急调重兵到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进行围堵,并严密封锁了长江沿岸。红军按原计划渡江已不可能。中央军委当机立断,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命令部队向云南东北部敌人设防空虚的扎西(现威信)集结。蒋介石仍错误判断红军北渡长江,命令敌军穷追不舍。当敌人重兵逼近扎西时,中央军委乘黔北敌人比较空虚,指挥红军挥戈向东,于2月18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将围堵之敌甩在后面。红军为了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决定在遵义、仁怀地区寻机歼敌。蒋介石误认为“红军徘徊于此地,乃系大方向未定的表现”,命令敌军加速向红军逼近。中央军委立即命令红军乘虚占领仁怀,于3月16 日经茅台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地区。此时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又调整部署围截。红军将计就计,以一个团伪装主力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吸引敌人西追,当敌人重兵奔集川南时,红军主力突然折而向东,于3月 21日晚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秘密、迅速、出其不意地四渡赤水,并于31日南渡乌江,将敌人几十万大军甩在乌江以北。5月上旬,红军在皎平渡胜利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从容渡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

四渡赤水战役是一场3万对40万人的悬殊较量。毛泽东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用兵,促使敌我强弱转化,与红军长征初期,左倾领导者不顾敌情一味死打硬拼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一页。这种强与弱、被动与主动的军事辩证思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正确地评价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长征:“由于红军确立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于是把可能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国共产党人铸造了不怕牺牲、不怕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的胜利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伟大象征,“四渡赤水”战例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