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站点
一筹莫展
不能再这么糟蹋汉语了
杭州古街上卖起了“仁(虾仁)肉包子”;天津某高楼曾取名为“塔玛地(他妈的)”;对联不分平仄,甚至搞不清上下联差别;成语只求标新立异,被新闻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篡改……咱中国的汉语,已经被当今社会糟蹋的不成样子了!
就拿电视剧上的字幕来说,一些字词错误简直让人可笑。比如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的选择》中,毛泽东面对严峻的形势说了一句话,字幕显示为:“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你能看懂这时啥意思吗?其实毛泽东说的是:“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这样的错误,甚至出现在了向境外播出的节目中。
除了这种草率,还有一些对汉语粗鄙化、游戏化的使用。追逐明星的人叫做“粉丝”,这是对英语“fans”的音译,我也无可厚非,但是随之而来的“职粉”“散粉”“粉团”等,简直让人难以理解了。更有甚者把组织歌迷的人成为“粉头”——这可是古代妓院里的一种说法。汉语词语的乱用,已经到了可笑的地步了!
此外,高学历能干女子是“白骨精”,嫁不出去的则是“剩女”……新词新语是层出不穷啊。其实,适当地幽默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我坚决反对这种一味追求颠覆,自行其是的糟蹋行为!
一语中的
用金钱可以砌出道德城堡吗
最近有条新闻让我挺心酸的:深圳的两个高中生扶起了摔倒在路边的一个老人,并把老人送到医院,垫付了医药费之后才离开了。两个高中生的行为感动了深圳人。不久,深圳市为他们召开了表彰大会,每人还奖励现金一万元。
两个年轻人因为义举而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反过来想象却又让人挺心酸的:咱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老祖宗给咱留下了“义之所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人生信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这本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现在却高高在上成为了道德楷模。这说明,社会道德有着滑坡的趋势。
好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势头,所以试图抓住一些机会来进行挽救。奖给见义勇为者等的奖金,就是其中一种努力。但是金钱的挽救作用有多大呢?救一个人的奖励是一万,救两个人呢?是两万吗?这种明码标价行为,本身就是对道德的一种讽刺。更何况,人们如果形成了做好事之后,有物质奖励跟随的“道德习惯”,当物质奖励不存在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放弃这种道德行为呢?
在当今社会里,对这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进行物质奖励,只能是一种辅助行为。挽救社会道德,还要找到道德滑坡的根源,从根子上构筑社会道德的防护坝。否则,依靠发发奖金这种扬汤止沸方式是行不通的。
一吐为快
供暖和蚊子
袁毓坦
从去年11月15日开始,济南市开始了集中供暖。今年的供暖效果很好,在这隆隆寒冬里,我的小屋里一篇浓浓暖意。可是,不只在哪个角落里飞出了几只蚊子,时不时地偷偷叮我几个疙瘩。年纪大了,我的手脚也不灵便,跟这几只蚊子斗争了好几天,才把它们全部消灭掉。
供暖的初衷,本是让人们在冬日免受寒冷之苦。可是,伴着这种良好的初衷而来的,还有蚊子提前出洞叮人的苦恼。其实,细细想来诸如此类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中还有不少,比如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加剧的腐败问题。改革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这腐败问题却也比以前严重了许多。
冬天供暖出现了蚊子,最多也就是给人叮几个疙瘩;腐败问题加剧,给国家造成的影响可就大多了。前几天,胡锦涛主席说要“以反腐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种说法让人听了感到非常振奋,不过,我更关心的是在具体行动中,如何取得“反腐实效”?但愿国家对付腐败,能像我对付蚊子那样坚定决心,不打死蚊子不罢休!
一见就笑
农家小院
张花荣
东邻小院种豆又种瓜
瓜豆秧蔓爬上架
蔓过墙头到西家
开花结了豆和瓜
西邻小院栽了葡萄种了花
葡萄藤儿爬上架
探过墙头到东家
串串葡萄枝头挂
瓜豆长大葡萄熟
俩家大嫂在拉呱
一个说:
“那边的瓜豆你摘吧”
另一个说:
“那边的葡萄归你啦”
本来是种了啥能得到啥
现在却种了葡萄得到瓜
你尊我让大家好
和谐邻里人人夸
瓜豆飘香葡萄甜
农家小院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