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一提到郭守兰,大家都称她是2300多名老同志的贴心人。郭守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践行党的宗旨,以耐心、爱心、信心诠释了一名老干部工作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她连续10年被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曾荣获第九届南京市好市民荣誉称号,南京电视台专题播放过她的事迹。

耐心:知难而上挑重担

    郭守兰1976年参加工作来到了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她从基层钻机钻工干起,30多年过去了,不管勘查局隶属关系有怎样的变化,不管自己的岗位、职位有怎样的变动,都始终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不断进取,默默奉献。2006年,她到了离退休服务处工作岗位,从此便与老同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历史的原因,1955年成立的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离退休老同志比较多。目前,全局4000多名干部职工中,离退休老同志就有2341人,而且分布在全省各地。老干部工作任务繁重。

    郭守兰清楚地记得,自己刚上任时就遇到一件十分棘手的事。一位80岁的老离休干部原来参加省医疗统筹,看病就医十分简便。随着医改的深化,每次看病只能按医院规定开处方,限制了取药金额。老干部十分不满,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他不断到局里上访,每当上班时间就站到局机关大院子里吵闹。郭守兰开始同这位老干部谈心,还没等坐下来,老同志就说:没啥好谈的,不解决问题我就不走!从那一天起,郭守兰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几天后每当一下班,郭守兰总是今天提一袋苹果橘子,明天拿一盒蛋糕,差不多连续10多天,就在人们感到纳闷之时,一个好消息传来:这位出了名的上访户再也不来单位上访了。原来,郭守兰每天下班后用自己的工资买了水果、点心等,天天到这位老干部家登门拜访,从不让进门到进门谈心,从拒绝交心到倾吐心声,老干部逐渐接受了郭守兰。当知道这些水果点心都是她自己掏钱买时,更是感动不已。而谈心经常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耐心、耐力终于打动了老干部,他认识到医改是让绝大多数人得益,自己对医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从此以后,这位老干部不但自己不上访,而且还积极帮助做其他老同志的工作,成为老同志中的标杆

    面对千头万绪的老干部工作,郭守兰深入老同志的实际,倾听老同志的意见,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完善规范工作程序。先后组织制定了《离休和退休厅局级干部行走不便的单位派车帮助拿药和看病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落实离休干部和退休厅局级干部政治待遇补充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为离退休职工去世善后做好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离退休老同志与一线生产、科研单位定期交流制度的通知》、《离退休老同志特殊困难帮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老干部工作逐步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走到了全省老干部工作前列,也赢得了老同志们的交口称赞。如今,在单位老同志们亲切地称郭守兰为兰兰,他们说,有事就找兰兰办,有话找兰兰说,兰兰办事我们放心!

爱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郭守兰在家中带头尊老爱老,对自己的公公、婆婆尽孝尽职。她曾被评为南京市白下区敬老之星十佳好媳妇,她的家庭也先后评为南京市白下区五好文明家庭和江苏省省级机关五好文明家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郭守兰常说,做好老干部工作不在于嘴上说得多好听,不在于纸上写得多好看,而在于要有一颗爱心,有了对老同志的爱,才能把党的关怀温暖真正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关注细节,是郭守兰做好老干部工作的一个秘诀。每逢重大节日她都陪同局领导、带着处室工作人员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她的工作手册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那是每一位离退休人员的生日,每逢他们过生日,她都会送去祝福,让老寿星们在这个情意暖暖的大家庭里感受幸福和快乐;为了让离退休人员安全出行,外出办事迷路或突发意外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郭守兰想出了办法,她组织人员给每一位离退休干部精心制作了外出联系卡,随身携带,上面写上老同志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对一些生活确有困难的老干部,主动上门服务,给予精神上的慰藉,还指定工作人员对行动不便的老干部给予重点帮助,陪同他们理发、办理存取款、购物、帮助看病拿药等。2006年以来,她共走访看望生病住院、生活困难、易地居住的离退休老同志630余人,接待来信来访720余次。

    单位有8位老干部因身体原因常年住在省钟山疗养院。有的老同志的儿女往往个把月甚至几个月才去看一次。尽管单位有数以千计的离退休老同志,但关心好这8位老同志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郭守兰的心怀。除了平时的看望慰问之外,逢年过节这些最能让人体会亲情的时刻,在钟山疗养院总是能看到郭守兰的身影。每年的端午节来临,郭守兰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菜场买肉、红豆、粽叶,晚上在家一个一个地包粽子。包完粽子都已是凌晨一二点钟,还要放在火上焖煮到天亮。第二天,再带着处室工作人员到钟山干部疗养院,把自己亲手包的肉粽、红豆粽送到老干部手上。看着老同志吃得开心,郭守兰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老同志都说,是郭处长让他们感受到了节日气氛和亲情般的温暖,她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自己儿女们没做到的事她都做到了!春节到了,第一个登门给这些老同志拜年的不一定是他们的儿女,而是郭守兰;中秋时分,陪坐在这些老同志身边赏月的往往不是他们的孩子,而是郭守兰;老同志有的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只要郭守兰知道了,不论多忙,她总是抽时间来陪他们。

    下属单位的一位职工因病去世,造成了家庭困难,丢下了在农村的年迈父母。郭守兰知道后,主动把两位老人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每逢节日都带上慰问品和慰问金从南京赶去看望。老人做梦都没有想到,过世孩子单位的领导还惦记着他们——人走茶不凉,这个在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做到了。老人唯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就是紧紧握住郭守兰的手,一遍一遍地说着:感谢党,感谢政府!

信心:与时俱进求创新

    郭守兰清楚地知道,做好老干部工作,不仅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而且要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在局领导的支持下,2008年,郭守兰着手筹建江苏青春老年大学,她觉得成立这个大学不仅能让老同志有学习的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原本离退休在家的老同志同社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课堂这个窗口接触社会,保持思想上与时俱进。一名老同志退休在家迷上了麻将,时间一长就十分计较输赢,为了赌资经常同家里人拌嘴,造成了家庭不和睦。郭守兰知道后,同老人多次谈心,劝他到老年大学学习。起初,老人不愿意,说玩麻将还来不及,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后来,郭守兰找到他儿子、儿媳妇一起做工作,老人就试着报名上课。开始,老人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着课堂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渐渐地把老人给迷住了。再后来,这位老人告别了麻将桌,但有时仍要向老伴或儿子媳妇要钱——不再是赌博,而是买课外学习用书了。家里人看着老人的变化笑开了怀:你现在要多少钱我们都给!

    老年大学成立之初仅有学员400余人,经过3年来的艰苦不懈努力,现在拥有学员3500多名,开设了11个专业门类,41门课程,110个不同学科,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学校已成为老同志丰富知识、修身养性的乐园。江苏省委老干部局、省教育厅、省老龄委给这项创新举措以高度评价:为深化江苏老干部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郭守兰十分注重创新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方式方法,拓宽服务渠道。同南京市白下区建立合作关系,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建立了离退休干部日常生活、就医取药、文体活动绿色通道;组建了89名党、团员与29名老干部结对的三帮一服务队;顺利举行了江苏省首家省直单位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干部服务工作示范点揭牌仪式……一项项创新之举,一项项卓有成效的改革之举,凝聚着郭守兰的智慧和汗水。

    郭守兰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和信心赢得了老同志的肯定和赞美,在单位每年的满意度调查中,老同志对老干部工作的满意度都在96%以上。面对老同志的赞扬、领导的肯定,郭守兰总是一句话:这是对我的鼓舞和鞭策,做好老干部工作是我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