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待我们离退休职工像亲人一样,时刻把我们放在心上!”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他的情像海一样深。”
“有这样的贴心人,我们心里踏实。”
……
这是在说高长海——一位段里的离退休工作者。
说起高长海,老同志们讲起了很多有关他的温暖人心的事:平日里,他总是城南城北地奔波,到老同志家中嘘寒问暖;雨大风狂的夜晚,他走进孤寡老人的家里,看房子有没有漏雨、窗户有没有透风;大年三十,他顾不得自家团聚,到一户户老同志家中拜年慰问,送去过年的物品;当儿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去世时,他甘当孝子,为老人家洗身子、穿寿衣……虽然这些都是看似平常的琐事,但却饱含着高长海对老同志的无限深情。很多老同志讲着讲着,眼圈红了,声音哽咽了……
高长海是个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衣着简朴,一脸腼腆,话语不多。他清澈的目光里充溢着热情,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憨厚。作为平凡岗位上的一名普通的基层离退休工作者,他所做的一切,为什么会让老同志们如此念念不忘、感动不已?
不辞辛苦,真情付出,
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同志的心坎上
西安客运段现有离退休老同志3000余人,是西安铁路局离退休老同志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管理难度最大、服务任务最重的一个站段。其中有180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分散居住在西安市东西南北各个角落,有的住在离城几十公里远的郊外。8年来,高长海凭着一双铁脚板和一辆自行车,走遍了老同志的家家户户。
2003年的腊月二十九,为了能在春节前把困难补助金送到退休职工刘志强手中,高长海冒着风雪赶往郊外。风雪弥漫,大地封冻,公交车停运了,出租车也等不到,高长海只好搭乘了一位残疾人开的“蹦蹦车”。谁知路太滑,没开多远就翻了车。高长海顾不得自己的伤痛,急忙扶起残疾人连连问:“你怎么样,摔伤了没有?”残疾人好一阵儿才缓过神来:“还好。这大雪天的谁还往外跑呀?你这是急着回去看爹娘吗?”高长海笑着应道:“对,差不多,就是看爹娘。你没伤着就好,咱们继续赶路吧!”
每到逢年过节,高长海都要背着米、扛着面、提着油,一一送到那些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的离退休老同志家里。2010年中秋前夕,为了赶到家住咸阳的离休干部王乘伍家,高长海多次换乘公交车,来回行程50多公里,及时把月饼送到了他家里。看着脸挂汗水、一路风尘的高长海,王乘伍老泪纵横:“我家住的这么远,你还专程来看我,真是太不容易了。”
8年来,高长海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奔波于西安、宝鸡、安康等地,一一探望离退休老同志,其中对23个重点照顾对象,探望率达9次以上。仅2010年,高长海就探望老同志384人次,到去世的老同志家中处理后事86人次,为老同志送去困难补助金168人次,送去米面油等各种慰问品2820人次。
高长海常说,离退办是党和企业与离退休老同志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离退休工作者,就要把每一位老同志的冷暖记在心头,行万里路,进千家门,把党的温暖和企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这才不会辜负党组织的重托。
心系安危,排忧解难,
把对老同志的至爱浸透在救灾中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导致略阳地区出现严重灾情,家在略阳的10名离退休老同志的住房几乎全部成为危房。高长海第一时间赶到略阳,在接连不断的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挨家挨户探访,想尽一切办法把老同志安排到安全的地方。
在动员单身老职工王忠撤离时,高长海遇到了难题。王忠由于腿脚不便,不肯离开家,无论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就是不走。当时,余震不断袭来,楼房不停地晃动,随时都有可能倒塌。见劝说无用,高长海索性在王忠身边坐了下来:“王师傅,你不走我也不走了,要死咱们一起死!”王忠被这个连命都愿意搭上的人感动了,终于答应撤离。就在高长海背着王忠下楼时,突然一阵接一阵的强烈余震,将二人重重摔倒在楼道里。高长海顾不得伤痛,赶紧爬起来扶着王忠跌跌撞撞走下楼。到达防震棚后,王忠长叹一声:“好险啊,这余震再猛一点,咱俩可都没命啦,你为我这么个残废老头子搭上性命不值啊!”高长海扶着王师傅回答道:“只要您没事,我就是再危险也要干!”
对已经搬进防震棚里的老同志,高长海也放心不下,一次次地询问情况,一遍遍地仔细查看,生怕漏掉一个老同志和他们的家属。当大家都安全地住进了防震棚,他紧揪着的心才算松了下来。
灾区的天气变化异常,有一天深夜下起了大雨,高长海到各家防震棚查看时,发现有一位老同志住的防震棚漏雨,一家人惊恐不安地挤在一起,不敢入睡。高长海立即打着手电筒,顶着瓢泼大雨找来建筑材料,修补好了防震棚。老同志一家安然睡下时已经是后半夜了,而此时的高长海已浑身湿透。
在那余震频频发生、危险重重的20多天里,高长海一直坚守在略阳,与老同志和他们的家属朝夕相伴,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各种困难。大灾大难中的生死与共,让老同志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干部。
大爱无疆,甘当孝子,
把老同志视为情深义重的父母亲
在西安客运段,人们口口相传,讲述着一个个高长海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
客运段有一位名叫杜永晶的孤寡退休老人,因患有家族遗传性精神病,生活长期不能自理。1996年,高长海还在车队担任党支部书记时,就开始照顾她,到了离退办的工作岗位,更是对这位孤寡老人不离不弃,继续挑起了照顾她的重担。久而久之,与高长海非亲非故的杜永晶成了他家庭中的一员。
多年来,高长海不论工作有多忙,都坚持从就医疗养、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对杜永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冬送暖,夏送凉,逢年过节,都把做好的饭菜送到老人家手上。近年来,杜永晶病重住进了医院,高长海就定期到医院照料老人家的生活。
很多人不理解高长海为杜永晶所做的一切,有人问他:“一个精神病人,连人都认不清,你这么做值吗?”高长海回答道:“虽说她是个病人,但她也应该享受到亲情,我早已把她看作自己的父母,儿女对父母的付出还讲代价吗?”
现在,杜永晶已经是一个神志不清的重度精神病患者,无法理解和表达正常人的情感。但每当高长海到医院看望她时,在她那苍老的脸庞上还会浮现出一缕难得的微笑。而这个微笑只有高长海最能看懂,那是留在杜永晶记忆深处、对最亲近的人才会有的一种抹不去的深厚感情。
岂止一个杜永晶呢?多年来,高长海把每一个离退休老同志都视作亲人,用炽热的心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直至送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2004年11月8日,家在深圳的退休职工张怀福在西安突然病逝,他的家人都不在身边。是高长海第一个赶到,为其清洗身子,穿好寿衣,摆设灵堂,一直等到其家属们到来,一同料理好后事。张怀福的儿子感激地说:“你比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想得还周到,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真不知道该咋谢你……”说着,就要给高长海下跪,高长海赶紧劝阻:“别说谢,为老同志们送好最后一程,是我们这些晚辈应该做的。”
2007年2月17日是大年三十,正在因公外出的高长海突然接到退休职工魏绍谦病逝的电话,当即换乘火车往回赶。当风尘仆仆的高长海赶到魏绍谦家时,魏绍谦的儿子激动地说:“老人家咽气时还一直念叨着你,我就给你打了电话,没想到你大老远赶回来,大过年的,让你连家都回不成了。”说着,对着父亲的遗像哭道:“爸呀,高主任专门从外地赶回来送您了,您老可以安息了!”
情感交融,春风化雨,
用和谐和快乐凝聚广大的老同志
随着国家快速发展和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多种矛盾交相碰撞,这都给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有的离退休老同志因为对有关政策理解不透,遇到涉及个人待遇、住房分配等问题时难免有情绪、有怨言。每逢这时,高长海都不退缩、不推诿,总是热情接待,向老同志认真讲解政策,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为了一些老同志集中反映的问题,高长海经常挨家挨户找老同志逐个谈心,有的谈到深夜还未做通工作,第二天接着又去谈,无论对方给什么脸色,发什么牢骚,他都是笑脸相迎,和蔼解释,直到做通工作为止。为了能及时了解老同志的诉求,高长海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老同志要找他便随叫随到。2009年11月的一天,高长海正在住院打吊针,听说有两位老同志因待遇问题准备上访,他立即拔下针头就往他们家跑,经过推心置腹地交谈,认真细致地答疑释惑,终于使两位老同志解开了心结。仅2010年,高长海就成功劝访7起,涉及300余人次,有效地保证了离退休人员队伍的和谐稳定。
为了更加扎实地做好服务工作,高长海将辖区内的西安、宝鸡、安康三个大片区,按照离退休老同志的居住情况分为60个小片区,并选出一些年纪较轻、责任心强的离退休老同志担任“片长”,形成了健全有力的离退休工作网络。在离退办的组织下,老同志的门球、钓鱼、书画等各类协会相继成立,情趣高雅、丰富多彩、有益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使离退休老同志充分感受到了和谐社会的幸福与安康。
真情的付出,无私的奉献,使高长海广受各级领导和老同志的赞扬,他多次被评为先进离退休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他常说,想到党组织的重托和老同志的期盼,我再苦再累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