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8岁到52岁,是人生最弥足珍贵的24年,刘学娟把自己最宝贵的这24年献给了她钟爱的老干部事业。从当初的青春年少到如今人到中年,她始终不曾后悔24年来对老干部工作的执着。
“老干部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把他们照顾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老干部当作自己的父母来照顾是刘学娟给自己定下的工作准则。24年来,她从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成长为区老干部局的业务骨干,始终用这条准则来要求自己。如今,老干部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贴心好女儿”,刘学娟说,这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做老干部工作就要为老同志解难事”
2004年5月,区法院离休干部许金城的老伴不幸患上了尿毒症,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疗,不仅花掉了家中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就连许老每个月2300元的离休金和子女们本来就不高的收入加在一起也难以维持高额的医疗费用,无耐之下,许老找到了老干部局寻求帮助,时任业务科科长的刘学娟是接待徐老的第一责任人,当她听完老人的叙说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虽然自己没有能力直接帮助许老解决老伴高额的医疗费用,但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人员,就应该把每一位老干部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每一名老干部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定要帮许老想办法,让他渡过这道难关。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赶到许金城老人家里看望他在病榻上的老伴,当亲眼看到许老的老伴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时,当亲眼目睹为了支负高额医疗费用而穷困潦倒的家境以及许老的儿女们无助的眼神时,她再也坐不住了。回到局里,她马上起草了帮助许老解决困难的情况报告,把许老老伴的病情、家里的现实困难、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局领导作了详细汇报。经区老干部局与民政局、卫生局等单位协商,并向区委组织部专题报告,区委最后决定把像许老老伴这样的老干部家属作为当年特事特办的特例,全部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为许老老伴报销了六万元的医疗费用,解决了许老燃眉之急。事后,许老见人就说:“要不是党和政府关心,老干部局大力协调,刘学娟同志主动向上级反映,我老伴恐怕早就不行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同志呀!”
为了让更多像许老这样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能及时得到帮助,刘学娟同志多次向局领导建议,在全区建立特困老干部帮扶制度。在老干部局的努力下,2006年,全区建立了特困老干部帮扶机制,当年就有150名老干部从中受益,受资助金额高达50余万元。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为老干部服务的队伍中来”
刘学娟始终认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为老干部服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地服务老干部。
工作中,她发现随着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的落实,全区离休干部的物质生活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老同志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但是随着离休干部和部分退休干部进入“双高期”,困扰老同志的其它生活难题日益凸显: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无法正常处理家庭事务,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同志面临的困难更多;精神空虚,情感诉求大,尤其是空巢老干部渴望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和关怀。如何解决这些制约老干部服务管理质量的瓶颈性问题成了她心头经常思考的头等大事。一次,她发现自己居住的社区里有位小伙子主动为社区居民义务理发,还有十几个学生主动为社区打扫卫生。这件事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为什么不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干部服务的队伍中来,她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了局领导的充分肯定。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她带领全科人员下社区、入学校、进部队、走工厂搞调研,同时积极争取团区委和组织部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为老干部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界共同努力下,2011年5月,全区在13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招募为老服务志愿者176人。并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以感恩陪护行、感恩健康行、感恩快乐行、感恩维权行、感恩爱心行为主要内容的“情系老干部、感恩志愿行”主题实践活动,为老干部带来生活、文娱、医疗、法律等多方面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老干部的学习生活。
建新南区84岁的离休干部安国喜在多次接受志愿者服务后激动地说:“这些孩子们可真好,不但帮助我打扫卫生、陪我聊天,还扶我散步、帮我买药,真是比我的儿女们想得还细啊!”。怡馨社区64岁的老年志愿者田宝英说:“今天我为人人,明天人人为我,在为年老体弱老干部服务的同时,我也感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敬老爱老的行列中来,为创建更加和谐美好的新顺义贡献力量”。
“老干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光荣”
刘学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金杯银杯不如老干部的口碑,老同志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光荣。”
2005年7月,北京市决定为全市离休老干部安装紧急救助服务呼叫器。当时,顺义区的这项工作主要由刘学娟所在的业务科负责,她深感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因为多年的老干部工作经验告诉她,进入高龄期后,威胁老干部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生意外后得不到及时救治,延误了最佳救助时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诉她,必须用最短的时间,以最高的标准完成任务。于是,她带领全科同志夜以继日、顶风冒雨,连续奋战15个昼夜为全区425名离休老干部全部安装了呼叫器,使顺义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安装任务的地区,受到了市老干部局领导和全区离休干部的高度赞誉。
在为老干部张凤忠家中安装呼叫器时,为加快工作进度,情急之下她踩滑了楼梯,从楼梯上滚落下来造成尾骨骨裂,医生要求她卧床静养,丈夫也劝她在家中休息,可是她却说:“自己的身体是小事,老干部的事可是大事,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了呼叫器的安装”。她硬是贴着膏药、强忍疼痛坚持工作,直到为最后一位老干部装好呼叫器,才住进医院进行治疗。事后,刘学娟说:“虽然自己受了点伤,但看到老干部们满意的微笑时,就觉得这点伤痛值”。
顺义区京顺轧辊厂受企业经营不景气影响, 厂里11名离休老干部的住房补贴没有得到及时补发,一些老干部的子女就到老干部局来反映问题,情绪激动,把不满都撒到刘学娟身上。为了尽快帮助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她把委屈压在心底,耐心细致地安抚每一名老干部及其子女,同时积极协调企业、政府和相关单位共同协调解决,最终由企业出资25%,财政出资75%为11名老干部圆满解决了住房补贴。事后,有位老干部还把自家种的西红柿送到老干部局刘学娟的办公室作为感谢。
52岁的刘学娟就是这样,在老干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新时代老干部工作者尊老、敬老、爱老之歌,她象一株美丽的杜娟花,盛开在那片火红的霞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