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口头禅:“应该的!应该的!”
五十五岁的贾林太,已经在邯郸市委老干部局干了28年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儿“小贾”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贾”。每逢陪着一些当年领导过他的离退休老干部外出考察、旅游的时候,看着细心又周到的贾林太鞍前马后忙忙碌碌,老领导们仍然习惯地对他喊:“小贾子啊,歇歇吧,可别为了我们这些老同志累坏了啊。”好脾气的老贾总是憨憨地笑笑回答说:“应该的!应该的!”
做老干部工作将近30年,贾林太说得最多的几乎就是“应该的!”这句话:尽心尽力为离退休老干部们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困难,是应该的;经常登门探望行动不便的离退休老干部们,是应该的;老同志们生了病,帮着投医问药是应该的;老同志们对管理服务工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听建议、好好改进更是应该的。一句“应该的”,构成了贾林太全部工作的底色,多年来。不管他抓老干部安置管理,还是负责信访,只要老干部们找到他,不论大事小情,不论是否合理,贾林太都一口一个老领导地热情接待,耐心询问,细心安抚,妥善化解,从不推诿回避。这么多年,他接访的老干部人次,累积起来足有四五千,帮老干部们解决实际问题足有三四千件,不仅没有留下过一点后遗症,还因为他的诚心实在,和好多老干部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不少老干部甚至连自己的百年后事都托付给了他。
在家里已经当了爷爷的贾林太,常常掏心掏肺地说:虽说我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可好多离退休老干部当年参加革命,提着脑袋为咱们后辈人打社会主义江山的时候,这世界上还没咱呢。老人们一辈子流血流汗不易,党和政府都那样尊重珍惜他们,咱更得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尊重、关心、理解他们。别说他们有功于革命,从人之常情上说,谁没个老啊?
常怀赤子之心,不言份内分外
为使老干部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老干局不断地组织离退休老干部们到革命纪念地、名胜风景区参观游览。每到这时候,相约而行的老干部们个个欢天喜地,可贾林太却像上了战场,心里像有根弦儿紧绷着;他怕老人们腿脚不便磕着碰着,怕老人们身体不舒服闹了什么小病,怕老人们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没了精神。老人们参观游览得兴趣盎然,贾林太却常常记不得美丽的山水风光是什么样子。他最喜欢看的那道独特风景,是老人们尽兴参观游览时发出的欢声笑语。有一次,局里组织一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去山东登泰山。到了泰山脚下,不少老同志不愿坐缆车,要一步步沿着登山古道登上去。为了让老同志们玩得尽兴,又保证老同志们登山安全,贾林太跑上跑下,搀这个扶那个,几乎在泰山古道上连跑了两个来回。等到陪同最后一位走下泰山的老人回到宾馆,已是晚上八点钟,累的连吃饭的力气也没有了。还有一次组织老干部到河南参观,贾林太跑前站去联系食宿。食宿安排妥了,却接到老干部们乘坐的车辆被大堵车滞留在了在黄河大桥上。他听说过黄河大桥遭遇堵车最严重的时候能耽误一两天的功夫,当即从宾馆借了一辆破自行车,紧蹬了30 多里路前去接应。在车辆堵塞的像长龙一般的黄河大桥上,贾林太一边找老同志们乘坐的车辆,一边帮着疏导交通。好容易等到堵塞的车辆渐渐疏通开了,天上又下起瓢泼大雨来,没走多远,车辆又被滞留在了长坦县附近的黄河大堤上。眼看着老同志们又饥又饿地在车上困了好长时间,浑身泥水的贾林太,顾不上自己已是筋疲力尽,又卯足精神,踩着泥水,向附近一个村庄跑去,敲开老乡家的门,买了老乡家的鸡蛋,在老乡家的灶火上煮好了,赶紧小心翼翼地抱到黄河大堤上让老人们充饥。老人们捧着热乎乎的鸡蛋,看着淋得浑身颤抖的贾林太,不知说什么好。这次的雨里来泥里去,一下子让贾林太高烧了好几天 。
邯郸市老干局里好多人都清楚,贾林太一年到头很少休息个节假日,甚至连好多晚饭后应该呆在家里陪家人的时间都搭在了工作上。因为他有个串门的习惯,不串别的门,专串离退休老干部家的门,有时候像儿女们回家看望老人一样,陪老人们坐坐,和老人们说笑说笑;有时候又像个“巡视员”,看看老人们家里有什么需要出手帮忙的,看看生了病的老人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这么一来二去地,好多老干部的家人都把他当成了自家人。无论哪个老干部家里出了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在老干部局工作近30年,他送走了数百名逝世的老干部。每个老同志逝世,他都代表组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光为逝者敬送上花圈,还常常亲自动手,为老人穿寿衣,为老人守灵,为老人收骨灰。过去,邯郸市各大医院太平间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市委老干部局有个贾林太;现在,邯郸市火化场的火化工和殡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都认识了贾林太。一位老领导十分感慨地说:“本该是儿女们操扯的事你贾林太都担当了,你做的都是积德的事啊。”贾林太依然是那句话:“积德且不说,都是应该的。”
贾林太对老干部们的身前身后事,不管份内分外,全身心地投入,让大家看到了他的善、他的真,他那颗赤子般的心。有些老同志生前喜欢和他交往,临终时留遗嘱,其中一条就是自己的后事请贾林太来操办。不少老干部逝世后,他们的子女们也坚持请他去当殡葬大总管。
借助政策理论,求得和谐平衡
贾林太办公室的书橱里,堆满了理论、政策类的书籍和文件资料。好多书籍和文件资料的字里行间画满了道道儿,做好了标记,有些书籍和文件资料的纸张已经卷了边儿,那都是贾林太画的、翻的。只要不出去办事,他总爱翻腾那些书籍和文件资料,为了老干部工作,他要把相关的理论、政策、动态一点点吃进脑袋里。
贾林太深深懂得,自己面对的工作对象虽然都是已经离退休的老人们,但他们是保持政治热情、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改革时局,不愿意被社会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样又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和各种利益诉求的普通群体。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只有亲情还不够,必须通过学习,尽量和离退休的老同志们保持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避免工作中的失误,化解可能出现的某些矛盾。在实际工作中,他和同志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老干部根据别人传说的某些不实信息或对政策的不理解,找到老干部局进行询问,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干部反映原单位发放福利时,在职干部和离休干部差距太大;有的老干部反映原单位几年不组织身体尚好的老干部就近参观学习、不定期安排检查身体;甚至还有个别老干部总觉得自己的工资待遇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些纷繁琐碎的情况,一不小心就会被闹得一头雾水。学之在先的贾林太,胸中自有理论、政策垫底儿,处理起来就得心应手。比如某局一位离休干部多次找到原单位,说他的工资弄错了发少了,竟将“官司”打到老干局。贾林太不着急不上火,搬出相关文件和老人一点一点算细账,最后老人发现是自己计算方法不对,哦哦地连说自己弄错了。对一些老同志们向原单位提出的福利待遇要求,在老干局既不能强迫一些单位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又考虑到老同志们的诉求也有一定道理的情况下,贾林太借用相关政策规定,找出合理成分,排除掉不合理成分,前前后后向有关领导和有关单位提出多条具有一定弹性的意见和建议,回头再做好老同志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消除误会,体谅实际困难,实现了政策和“亲情”、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平衡和谐。
处理纷繁琐碎的事情是这样,处理涉及较大生活利益的事情也是这样。2005年,邯郸市委、市政府为了改善市直部门享受地(市)级离休干部住房条件,决定在某小区建四栋“高干楼”,落实 “高干楼”分售方案的任务交给了老干局。负责这项具体工作的贾林太,知道这是件好事,又是件棘手的事。分售对象都是有资历的老革命,处理不好反倒会给市委政府工作造成一定的麻烦。为了将可能发生的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他不辞辛苦,先掂着图纸一户一户地登门拜访所有将参与分配的老干部,征求他们对设计方案的意见。然后又在老干部中组织了一个建房监督小组,定期到工地检查施工质量,监督施工进度。房子顺利建成交付使用了,如何在分售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成了整个事情的矛盾焦点。离休老干部们离休前的职务不尽相同,但都是老革命,一个比一个资历深。贾林太照样到相关政策中找依据,按照相关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和同志们进行了反复论证后,决定让参与分售的老干部们按照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先后顺序选房号。这个办法一出,绝大多数老干部认为科学公平。尽管个别人有点小意见,房子还是顺利分售,皆大欢喜,有的老干部还就这件事给市委写了表扬信,表示赞扬。
近三十年的时光流逝,虽然把“小贾”变成了“老贾”,唯一没变的是贾林太对老干部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是“对老干部工作要诚心,做老干部贴心人”的坚定信念。这不变的热爱与执着,不变的坚定信念,是贾林太的工作财富,也是老干部工作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