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传统意识里,做老干部工作仿佛是与当保姆伺候人相提并论的!甚至有人说,干好了,没成绩;干不好,负责任!好像是没什么“出息”的差事!可是,在冀东南的枣强县,有一名叫南宝玉的同志,担任县委老干部局长10余年如一日,却把这项工作做得津津有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枣强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在南宝玉2002年上任之初,全县有县属离休干部350多名,退休人员近2000名,由于历史的原因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当时连续多年的工资调整不落实,局机关工作环境差,办公设备简陋,队伍不稳定,工作一般化,没有亮点,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老干部上访、越级访屡有发生。当时,南宝玉在县委组织部任副部长负责干部工作,按照现在有些老同志的说法,如果当时不到老干部局,到乡镇或其它职能部门工作,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是,当县委领导与他谈话,并且讲到老干部工作将会遇到诸多困难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且表示,一定要把老干部视为自己的亲人,不辱使命,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做好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矢志不渝,在基层老干部局长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
那年他39岁,是全省最年轻的老干部局长。
南宝玉说,他之所以热心于老干部服务工作,一是工作需要,再一个就是出自一颗对老干部的关爱之心。他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历史,只有把老干部看成自己的亲人,看成自己的长辈,才会把这项工作做好。
南宝玉出生在革命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红色教育与熏陶。爷爷在抗战时期就是区武装部长,舅父也是老革命,当过县委文书,党史办主任。父母都曾是国家工作人员。先辈的党性觉悟深深地感染他、激励他做好各项工作。
上任伊始,他夜以继日熟悉情况、摸底数,把全县老干部的住址、年龄、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等情况统统造册登记,由此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及家属近千人次。根据上级政策精神及本县实际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了《关于落实离退休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请示》,并与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人事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一次性落实拖欠工资、药费、补贴、护理费等8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三个保障机制”,首先在全市做到了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由县财政预算开支,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由县劳人局社会保险所从省统筹基金发放,保证了离休费按时足额发放;行政、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的医药费实行公费医疗政策,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实行统一由老干部局负责管理,县财政全额拨款报销,全县离休干部医药费做到了按规定及时实报实销,“两费”拖欠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同时全县各级把老干部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提上了议程,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全县上下尊老爱老蔚然成风。老干部们得到了久违的关爱与尊重,纷纷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局长选对了,这个人没有选错!原政协主席范金乃说,我一看南局长的工作作风,就知道他是咱老干部的贴心人!老干部工作形势也因此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2003年开始,枣强县的老干部工作就一跃进入市先进行列,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南宝玉也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从2003年至今,枣强县的老干部没有发生过一起因两项待遇等问题越级上访的事件。连续多年,枣强县老干部局在年度全县综合考评中,获“先进单位”称号。县委书记、县长等负责同志每年都多次到老干部局视察、指导工作,亲切看望老干部,关心慰问老干部工作者,使大家感到温暖与关怀。在南宝玉同志提议下,几名年轻有为的老干部局工作人员,被提拔到本局或其他领导岗位,有利地凝聚了老干部工作队伍,鼓舞了士气,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南宝玉在任的十年当中,正值离休干部年龄和疾病的双高期,每年都有很多老干部患病住院,病重直至逝世。这时便成了他及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刻,组织人员陪护探视,出车接送,火化告别,报销医药费、抚恤金等,工作量很大,有时甚至超出了某些老干部子女的贡献。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情怀,不是每一个人、甚至子女所能拥有的!上级和局里每年都要召开多次老干部会议和安排参观学习活动,每到这时南宝玉同志就要把会议活动的每个细节反复考虑,细心安排,下雨下雪路滑怎么办,谁需要接送,谁的胃不好要吃的软和一点,都要想在前面,做好安排,直到会议结束把每位老干部安安全全送回家,他才觉得踏实。一个县的老干部局长,能为老干部做到这样心细、一丝不苟、十余年不变,没有高尚伟大的情操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也。”“孝,义也。”古人的名言真谛正是对南宝玉的真实写照。
从事这么多年的老干部工作,老干部及其家属都把南局长当成了自己“家”的人,自己最亲的人。他们有话愿意跟他说,有事愿意找他,什么订书、订报、体检、邻里不和、家庭闹矛盾、孩子不孝顺,甚至买房买电器等等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他们都找南局长。有时老干部自己亲自找来,有时家属、遗属找来,南局长都要抽时间、挤时间亲自接待。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2006年5月的一天,老干部李友轩的后老伴,因住房问题和家务纠纷,负气带着他的户口本、身份证、工资折、存折到亲友处几天不露面。李友轩的子女急匆匆找到老干部局反映情况,南局长听后当即拍板:一位副局长马上报告派出所,联系银行立即冻结账户,重新核发工资折;一位副局长立即带人到其家中稳定情绪,协助处理一切事宜,并积极想办法寻找李友轩的后老伴,通过劝说让其返家;同时,南局长在局里带头捐款筹资,修缮了引起矛盾的李友轩的住房,使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解决,老干部子女感激万分。局里同志说,南局长真是把老干部当成自己的老人了!如今,在枣强县老干部局,让老干部满意,让党放心,全心全意干好本职工作的气氛,已悄然成风。是啊,唐代诗人孟郊描述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就是这样一种情怀吗?
在枣强县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家住外地、城内还是农村的老干部,只要年满80周岁,南局长就要亲自登门,送去祝寿的蛋糕与贺信。每年春节的时候,相对老干部局来说是最忙碌的时候。全局分组一起出动慰问老干部或遗属。尤其是大雪漫天的时刻,南局长完成慰问任务如果回局早了一些,就一定要在办公室等候大家归来,无论等到什么时候,即使夜幕降临,他也要一直等下去,直至最后一名同志安全回局,才放心地下班回家。如此的关爱,既凝结了正气,又凝聚了热气,马上办,立时办,一站式服务,全局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种蓬勃、向上、团结、和谐的浓郁氛围,已在全局蔚成风气。
今天的枣强县老干部局,已经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电脑、空调、网上办公、投影仪一应俱全;班子健全、团结、廉洁、高效,机关科室内部实行轮岗制度,评先奖优,有多人进修大专以上学历。他亲自制定《老干部工作者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内容包括工作人员学习、纪律、岗位责任等18项86条制度,做到老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老干部工作者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与枣强县老干部局的老干部工作“三必到”“四必清”(老干部患病必到、老干部困难必到、老干部去世必到;对老干部家庭情况清、身体状况清、爱好特长清、待遇落实清),已经成为他们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本经验。近几年先后有省内外同行二十几个单位来参观考察交流工作。
2009年,枣强县老干部局筹措资金5万元,建立了“离休干部及遗属困难帮扶机制”,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发放资金4万元,帮扶离休干部及遗属30多人(次)。
枣强县老干部局大胆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2008年他们组建了“中共枣强县委老干部局党总支”,南宝玉同志任书记,下设三个支部:局机关支部、离休干部支部、县直退休干部支部,按居住区域或者工作环境划分为20个党小组。既理顺了老干部的党员关系,也宣传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是对全县政治、经济大局的突出贡献。分发学习资料,安排专题讲座,对于年老体弱者,上门授课,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每一位老干部。司汤达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枣强县老干部局的党建活动,既体现了对老干部的尊重,又激发了他们对党的热爱,对于他们发挥余热,主动为县域政治经济建言献策,将有非常积极有益的作用。
2008年枣强县新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落成,夕阳红诗社、门球队、艺术团、老年书画、老年摄影等各种适宜老干部活动的组织相继建立。其中夕阳红诗社有会员100余人,已出版《夕阳红诗刊》18期,发表作品2000多首。枣强县老干部局门球队已经连续多年在全市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其中2010年夺得衡水“益寿杯”比赛第一名。枣强县关工委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事迹展室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王文忠抗震救灾展室挂牌成立了“枣强县青少年教育基地”,通过本人的宣讲及播放《大爱无疆》、《创业之光》等纪录片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青少年达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