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蓉,1956年7月出生,1976年6月参加工作,1975年6月入党,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历任团委书记、区长、妇联主任等职,1992年至今任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老干部局局长。15年来,她时刻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带着责任、感情和智慧,辛勤耕耘老干部工作这片圣地,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受到各级领导和老干部的好评。先后十次被区委、区直机关党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三次被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五次被省、市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一、视责任重于泰山,一丝不苟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别人称她是个“老黄牛”
1992年,曾从事过基层和区级机关领导工作多年的张泽蓉,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重托,主持区委老干部局工作。当时她很清楚,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干部工作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为此,她不畏艰难,一丝不苟,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一件事,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刚到老干部局工作时,她把《老干部工作文件汇编》读了数遍,深入基层、深入老干部、深入职工,分别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她给自己确定了任期目标:“求创新、谋发展,每年上个新台阶,三年赶上先进区、县,五年走在全市前列”。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她从抓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入手,为做好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一抓班子建设。要求班子成员必须做到“三力”,即:同心同德,增强凝聚力;率先垂范,增强战斗力;与时俱进,增强创新力。二抓队伍建设。要求职工做到“三性”,即:发扬主人翁精神,增强主动性;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积极性;刻苦钻研,增强创造性;三抓制度建设。她主持制定了20多个管理制度,与职工签订了《职工岗位责任书》,确定了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责任。
1997年,渝北区部分企业因改制、破产,出现拖欠离休干部“两费”现象。为了解决老干部的“两费”问题,她没日没夜地深入到80多个部门、单位及社区调研。在此期间,因为劳累过度,引发多种疾病,全身无力,疼痛频繁,经常是上楼都得扶着栏杆,歇几次气才能回到家,但她从没在任何人面前叫声苦和累。同志们都劝她休息,可她看到繁忙的工作,总是笑着说:“过去老干部们流血牺牲都不怕,我现在一点病就能躺下吗?”通过调研,她向区委提出解决“两费”的具体措施,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18个企业30位离休干部的“两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在全市率先解决了企业拖欠离休干部“两费”问题。2003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机制,彻底解决了离休干部“两费”保障问题。同时,还将企业离休干部管理纳入主管部门,解除了企业离休干部的后顾之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面掌握离休干部住房情况,2003年,她又组织人员深入20多个镇街,30多个部门,逐一对离休干部的住房情况进行调研,当年为101名老干部兑现了离休干部住房补贴235万元,解决了离休干部住房难问题。
二、用真情倾注桑榆,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服务好每一个人,别人称她是老干部的“亲女儿”
张泽蓉视老干部如亲人,老干部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女儿。全区6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的个人、身体和家庭子女等情况,全装在她脑子里。凡老干部生活困难、生病住院、去世,她必须亲自走访慰问;老干部家庭发生纠纷,她主动上门调解;老干部子女就业或工作调动,她尽力协调安置;老干部过生日,她亲自主持祝寿活动。由于她对事业的执著,对老干部的一片真情,深深感动了老干部,与老干部建立了深厚感情,也在老干部中树立了较高威望,老干部既尊重她,信赖她,也服她。
2005年12月,一位退休干部在病危之际特向张泽蓉交代后事说:“张局长,你是我们离退休干部的贴心人,大家都很佩服你、信任你,我的后事处理及家庭财产分割就拜托你了。”老同志去世后,张泽蓉按照这位老同志的托付圆满处理了后事,并解决了他家庭的一些特殊困难。老同志的老伴激动地拉着张泽蓉的手说:“张局长,太感谢你了,我还以为老头儿死后,组织上就不再管了,没想到你在百忙的工作中还记着老头儿给你说的事,老头儿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你的。”话音刚落,便向张泽蓉磕头致谢。
一位离休干部的老伴因病去世后,他一个人独居,子女们都不在身边,一直想找个老伴,但不知如何向孩子们开口。2006年4月,他找到了合适的对象,想找个人商量,首先想到了张泽蓉。会面后,他有些不好启齿,说话吞吞吐吐的。张泽蓉见状后亲切地对他说:“你老人家有话尽管说,我们都是一家人,不要有顾虑。”这位老干部鼓起勇气把情况给张泽蓉说了,请张泽蓉给他拿个主意。张泽蓉听了以后,给他讲了处理的办法。 老干部听后非常满意,激动地说:“谢谢张局长,这下我知道该怎样办了,谢谢你在百忙中听我唠叨。你们老干部局就是我们的娘家,你就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靠山。”
15年间,张泽蓉探望慰问老干部近1000人次,主动上门调解老干部家庭纠纷35人次,协调解决老干部住房28人次,协调老干部子女就业、工作调动46人次。
三、把智慧献给事业,探赜索隐坚忍不拔地破解每一个难题,别人称她是新时代的“拓荒人”
张泽蓉是个事业心、责任感极强的人,每干一项工作,都力争一流。近些年来,该区的老干部工作一直处在全市领先地位,但她总不满于现状,总是不断开拓创新。
1996年,该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陈旧、狭窄,功能不够全,设施不配套。为了给老干部开展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她决定新建一个老干部服务中心。要新建老干部服务中心需要资金1100多万元,当时区财力十分有限,靠财政拨款极不现实。她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干部的作用,采取借资、发动部门和社会各界为老年事业捐资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丈夫心疼地对她说:“泽蓉,这么多钱,搞‘栽了’看你怎么办?”但她心里很清楚,只要是为老干部办实事,有组织、领导和老干部的支持,个人担点风险没有什么。她没有退缩,筹集资金1100多万元,新建老干部服务中心。就在工程开工建设时,她身患的胆结石重病复发。一次,同志们见她病得连走路都偏偏倒倒,把她硬拦在办公室,她很生气地说:“在工程的关键时刻,我不去行吗?”待同志们离开后,她又悄悄地溜到了工地。同志们不放心,跑到工地上去看,见她大汗淋漓,实在不能再坚持了,强行将她送进了医院。入院后医生一边为她诊断病情,一边责备护送人员“为什么不早点送来”。经诊断,急需做手术。手术后,还没等身体痊愈,她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新中心建成后,占地面积24.3亩,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综合性强,为老干部开展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现在,人们只要看到这座雄伟壮观的老干部服务中心,自然就会提到张泽蓉这位功臣。张泽蓉注重发挥活动中心的综合效益,通过狠抓活动中心创收,努力解决老干部实际困难。近七年间,她利用创收资金30多万元给予老干部800多人次的困难补助,100多万元用于弥补了老干部工作和老干部活动经费不足,既减轻了区财政负担,又确保了老干部工作的正常开展。全国许多省、市县(市)前来参观学习,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确保老干部健康长寿,方便就医,自1996年以来,她创造性开展医生与老干部“一帮一”自愿结对服务活动。在区级医院中选派50多名医疗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生,无偿为老干部“结对”上门服务和提供医疗咨询,为老干部就医给予了极大方便。此举曾经有关媒体作过宣传报道后,许多单位前来学习取经,中组部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近些年来,渝北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为了让老干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张泽蓉除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规定的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尽力争取政策,提高老干部生活待遇。从2003年起,区财政统一拨款对老干部进行春节慰问,每年春节还向老干部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2005年,针对老干部逐年年龄增大、发病率高、护理难度增大的实际情况,她又积极争取对80周岁以上的离退休干部实行了高龄补贴;对无固定收入的离休干部遗孀,除生活补贴全额纳入区财政外,还实行了医药费补贴。
带着责任感情智慧 做好老干部工作 ——记重庆市渝北区委老干部局局长张泽蓉
2016-12-30 10:40 编辑:老干部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