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说起老干部工作,人们就会想到刘三亮;说起刘三亮,人们也就会想到老干部工作。20年的苦乐年华,已经让刘三亮与老干部工作紧紧地融为一体。
凉山,地处四川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面积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其中,彝族占43.7%。新中国成立后,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却仍然十分落后,即使历经改革开放,凉山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相比内地,仍差距很大。全州17个县市中,有12个县分别为国定、省定、州定贫困县。截止到2005年底,全州有离休干部1270名,仅企业就有450人。
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面对为数不少的老干部,刘三亮埋头一干就是20年,并通过自己的满腔真情和艰辛努力,让党和政府对老干部的关爱之情遍洒高原。
一、甘洒热血献青春
1986年,刚从改革春风中苏醒的凉山州按照规定设立了老干部局。但选择工作人员却是一件难事,许多人不愿去干这种暮气沉沉的服侍人的工作。此时,正在州委组织部工作、年仅30岁的刘三亮进入了领导和组织的视野。当组织找他谈话时,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当时有很多同事和亲戚朋友不理解,劝他:“你才30岁,在组织部前途无量,怎么跑到老干局去了?”他说,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就这样,刘三亮在老干部局一干就是20年,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年富力强的年华都献了出去。
20年来,随着职务的提升、社会基础的扩大,不时有朋友劝他离开老干部部门这个“清水衙门”,但刘三亮始终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干一辈子老干部工作的决心和干好老干部工作的信心。自从担任局长后,他针对社会上对老干部工作的不良看法,经常在干部职工中开展“自尊、自爱”教育,坚定干部职工做好老干部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铁肩勇于挑重担
1993年,刘三亮被提拔为副局长时,凉山州亏损企业和特困企业日益增多,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无保障,医药费难报销,老干部晚年生活深受影响,不断地找到老干部局寻求帮助,走马灯似的刚走一个又来一个。看到这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老革命身处如此困境,刘三亮心如刀绞。他一边流着泪倾听老同志们的苦诉,一边给老干部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积极找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老干部的问题。工作中,他逐步认识到,解决一个老干部的困难不难,难的是解决好老干部群体的困难。每当想起老干部来访的情景,刘三亮总有一种寻找突破的冲动在心中涌动。
刘三亮主动向局里要求承担解决企业离休干部“两费”问题的调研任务。为摸清全州国有企业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详细情况,他花了三年多时间,走遍了每一个州属企业,也几乎走遍了州属企业每一位老干部的家;为充分借鉴兄弟单位的宝贵经验,他不辞辛苦地深入成都、攀枝花、雅安和江苏、浙江等省内外学习考察;为确保领导正确决策,他与职工耐心细致地把所有企业离休干部“两费”的发放、报销进行排序,并不厌其烦地找劳动、人事部门测算,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1996年,凉山州率先平衡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离休费标准,建立起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更受到了480多名企业离休干部的欢迎和称赞。老干部们写着“老干部局就是我们的家”、“想老干部之想,急老干部之急”等内容的各种锦旗和感谢信,不断涌向老干部局。甚至还有200多名离休干部多次签名,向州委写推荐信,要求组织鼓励和重用刘三亮。
老干部离休费的解决让刘三亮很是欣慰,但企业离休干部的医药费还没很好解决,始终是他心头的一块疙瘩。他多次深入特困企业看望久病缠身的老干部,不断为老干部们的困难奔走疾呼,找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同时耐心细致地给老干部们做思想政治工作,请他们理解改革带来的阵痛,相信党和政府会解决好他们的问题。看着老干部无钱看病的困境和求助的眼神,刘三亮坐立不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决好老干部的医药费问题。为此,他再次率队出征,深入全州17个县市和有关州级企业开展调研。经过不懈努力,凉山州企业离休干部的医药费采取先解困后建制的办法,于2001年结合医保建立了凉山州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
2002年,刘三亮接到12名企业离休干部联名写给他的信,反映:“都是离休干部,为什么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住医院是社保局签字结算,而企业离休干部住医院必须要自己先垫付后报销?”这封信又让刘三亮坐不住了。他对老同志的信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结合工作作了认真思考,他积极给局务会建议,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先后出台了九个文件,对改制企业离休干部管理体制进行了规范,让企业离休干部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三、一腔真情见细微
20年来,刘三亮始终把老干部视同自己的父辈,对他们怀着一份深厚的感情。
每当老干部有问题找到刘三亮时,他总是千方百计找相关单位协调解决。2005年5月,一位85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因不清楚医保定点医院改变,1200多元医药费无法报销。刘三亮得知信息后,马上深入家中看望,及时找到医保部门给予了解决。一位老红军住在外地子女家里,但因一家人无钱购买商品房,住房十分困难。刘三亮积极给州委领导提建议,使这位老红军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即使不能解决的问题,刘三亮也总给老干部解释得清清楚楚,让老干部心服口服。因此,不管老干部有多大怨气,只要经刘三亮一番谈心,总是怨声而来,高兴而去。
只要是老干部的事,刘三亮吃再多的苦也会去办好。1993年,为建立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刘三亮带队到各县市调研。当时,局里仅有的一辆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上海牌汽车,已是“百病缠身”,驾驶员也已经退休。为了给局里节约经费和方便,刘三亮就充当起了临时驾驶员。他们开着这辆“老爷车”顶烈日、走险坡,风雨无阻。他真的是把这辆车当作“老爷”一样侍候着。汽车坏了,刘三亮就充当起修理工,实在开不动了,他就到汽车报废厂去拆零件,甚至自己出钱找拖车,把车拖回来修好之后,又驾着车出发。就这样,他们硬是凭着这样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几乎走遍了州属企业每一个老干部的家,倾听了他们的心声,记录了他们的诉求。有一年,正逢寒冷时节,刘三亮带队去雅安学习考察,在去雅安的路上,他们被大雪堵在没有饭更没有水的拖乌山上长达14个小时,至今想起来都还让人苦不堪言。
四、只为夕阳更增辉
为老干部服务永远没有终点。不管是作为一般干部,还是作为副局长或局长,刘三亮总是给自己定下一个又一个目标。
2005年,凉山州委老干部局领导班子调整,刘三亮任局长。当时,老干部“两费”得到较好保障,精神文化需求日益突出。面对老干部新的要求,刘三亮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提出凉山州老干部工作在抓好老同志“物质文明”的同时,要下大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老干部的精神文化需要,为老干部营造一个健康充实的晚年生活,并在全州老干部工作会上作了具体部署和安排。
他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全州老干部系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了老干部的欢迎;在全州表彰100名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让老干部精神倍受鼓舞;先后三次组织地州级老领导参观考察凉山重点工程项目,让老干部们眼界得到开阔;积极开展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新时期老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如今,刘三亮的想法和措施逐渐有了效果。一些原来思想不通、牢骚满腹的老干部,现在不仅思想通了,而且还积极参与、支持州委、州政府的工作,老干部工作系统呈现出和谐融融、齐心干事的良好局面。
五、公仆本色永不变
在老干部局工作20年,刘三亮做了12年的副局长。在这12年中,不管谁任局长,他都毫无怨言,总是积极配合一把手的工作,利用自己从事老干部工作多年来的优势,积极为局班子出主意、提建议,与局班子团结共事,从不争名争利,一心扑在工作上。当局领导班子中有些成员不在时,他主动地承担工作任务。
一花独秀不是春。刘三亮还把自己20年来的追求深深地印在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心中。“没有老干部就不会设立老干部局,设立了老干部局就是要为老干部服务”,这是刘三亮从事老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经常影响和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服务意识的服务指南。刘三亮把老干部局当作培养干部的学校。一方面,针对社会上对老干部工作的不良看法,经常组织开展“自尊、自爱”教育,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改善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和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同时,他还经常鼓励干部职工奋发上进,积极向组织作推荐,先后使四名工作人员外出交流任职。2005年局领导班子调整时,干部职工们也以自己的深情厚爱作了报答,全票推荐刘三亮任局长,把他选为带头人。
不少人认为老干部工作难做,而刘三亮却以自己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广大老干部的赞扬。面对成绩和荣誉,刘三亮只是淡淡地说:这些算不上什么,我们的工作只是从一个起点到了另一个起点,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老干部工作永远都没有终点。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老干部工作战线上二十年如一日的刘三亮,正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温柔地沐浴着高原的夕阳。
高原春风沐夕阳 ——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党委老干部局局长刘三亮
2016-12-30 10:42 编辑:家网编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