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楼区委老干部局局长范成平,自1993年从事老干部工作以来,视老干部为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青春、智慧和热情,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区委老干部局连续13年被评为省、市“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先后七次被评为省、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一、淡泊名利,甘为老干部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
    1993年,年仅37岁的范成平从鼓楼区政府办公室这个热门的岗位上,调任区委老干部局副局长,一年多以后主持工作。在外人看来,范成平年轻有为,完全可以到一个比较实惠的部门或街道任职,年纪轻轻就整天同老人打交道,有人为他惋惜。特别是几年后,有些与他差不多级别的同志相继被提拔,又有人为他“鸣不平”,认为当老干部局长“吃亏”了,更有亲朋好友提醒他:难道你真的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到退休?13年里,范成平也有过多次调整工作的机遇,面对这些机遇,他也曾犹豫过,但随着对老干部感情的日益加深,对老干部工作的日益热爱,特别是面对老干部的热情挽留,他一次次说服自己,把自己留在了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融入在他钟爱的这份事业中。如今50岁的范成平没有半句怨言,他认为:当好老干部局长就是对党的忠诚,就是对党的事业的奉献!范成平85岁的父亲在老家六合区住院,2005年夏天先后三次病危,可范成平却没有回家照看过一次——尽管老家离南京只有70多里路。而这个时间,范成平却天天守护在一位81岁住院抢救的老干部身边。事后这位得救的老干部知情后感动得老泪纵横……13年来,不管岁月怎样无情地流逝,不管年龄怎样无奈地增长,范成平甘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看到别人升迁,他不眼红;看到别人发财,他不眼热;看到自己鬓发被岁月染白,他不后悔……
    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老干部服务工作的新路子
    范成平始终这样认为:老干部工作不能仅满足于“老一套”,也不能仅满足于“不出事”,老干部工作也和其他工作一样,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老干部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范成平每年都腾出大量时间深入基层,深入到老干部家庭进行调研,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13年来,他先后推出“学习报告化”、“阅文影像化”、“四张卡片”、“三个中心”、“三大网络”等举措,不断完善老干部管理服务模式。
    作为一名基层老干部工作者,过去提到为老干部服务,无非就是上门打扫卫生、修理家电、帮助洗衣买菜等生活方面的服务。范成平认为,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今天的“服务”理念应当由狭义变成广义,要充分利用现代手段为老干部提供精神服务、文化服务、娱乐服务、思想服务等。这些想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他勤于实践、勤于思考的结果。2005年的一个深夜,一位独居的老干部突然心脏病发作,老人在感觉不舒服时就给范成平打了电话。范成平赶到后及时求助120,老人才避免了一次危险。事后,范成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尽管区里为老干部配备了服务人员,但如果老人打电话不及时,或电话打不通怎么办?范成平看着手机,想到了开通专门为老干部服务的24小时电话,这就等于是让“服务员”随时站在了老干部们的身边。于是,2005年6月,一部96180老干部服务电话在南京开通,这部热线电话应用声讯、信息技术整合了全市近400家相关服务企业,老干部有任何要求24小时可随时拨打,他们的亲属在全国任何地方也都可以拨打,社区接到电话立刻会有人上门——这就是为全区老干部所称道的“三大服务网络”中的“社区服务中心网络”。此外,“社区服务网络”和“电子服务网络”也都能为老干部提供经常、周到而快捷的服务。老干部们说:这个服务比一般的“做好事”要便捷和周全。
    鼓楼区有近400名老干部,不少人在家里待不住,喜欢到街上溜溜。由于身体原因,在街上晕倒或迷路是经常的事。范成平多方调研后,自己设计出一种援助卡,老人出门时挂在胸前,上面清楚地写着本人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联系人、血型、用药禁忌等,老干部外出万一有情况,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援助和帮助。这张小卡片深受老干部们的欢迎。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在报道这张小小援助卡时称它是“全国首创”的“救命卡”。仅2005年以来,全区就有五位老干部在外发病时依靠这张卡,得到及时救助而挽回了生命。范成平另外设计的“老干部服务需求卡”、“重点人员服务卡”、“服务联系卡”,连同“援助卡”这四张卡片一起被老干部们称为“幸福卡”、“连心卡”。从2001年开始,范成平还多方协调构建了以社区为载体,实行全方位服务的老干部“医疗服务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和“服务协调中心”;对老干部的思想教育实行“学习报告化”、“阅文影像化”……鼓楼区的老干部明显感到了三个方便:学习求新方便、日常生活方便、看病就医方便。在这样的机制下,鼓楼区13年来没有一个老干部上访,没有一个老干部因为服务不好而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
    范成平担任老干部局长13年,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老干部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的创新,每年推出一至两项创新性举措,多项工作经验被省、市推广。
    三、率先垂范,尽心尽力当好老同志的服务员
    鼓楼区是南京市最大的一个城区,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区内老干部众多,而且级别高的多,年龄大的多,身体差的多。目前全区有老干部347人,其中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在71岁。为这些老同志服务好,不仅是对区委、区政府工作的支持,也为省级机关和省军区机关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了做好老同志的服务工作,范成平不仅大胆创新服务机制和服务手段,而且率先垂范,带头当好老同志的服务员。范成平常说:对老干部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大就嫌弃,不能因为他们老了话多你就不耐烦,不能因为他们退下来没有权了就不尊重,对他们要做到:不嫌脏、不嫌烦、不嫌累。
    区机关有位老同志是一米八的大个子,患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一次发病紧急送医院抢救时,范成平抱着他上下救护车,大小便沾了范成平一身,旁边的人掩鼻而去,而范成平却不以为然地忙前忙后;这位老干部去世后,也是范成平帮换衣服、穿鞋子……医护人员都以为范局长是老同志的家人。区级机关只要有老干部去世,后事都是范成平带领老干部局的同志料理,每去世一位老同志,范成平起码要去殡仪馆两次,每年他最少要去殡仪馆二三十次。
    要把几百名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不同的老干部服务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范成平从尊重入手,和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忘年交。和老同志唠家常时,有的老干部因为耳朵不好,说话时不仅声音大,而且唾沫直飞,范成平总是毕恭毕敬靠近地听,老人往往一说就是个把小时,他也不在意脸上溅的唾沫。范成平每年至少和全区1/3以上的老干部轮流交心。
    范成平任鼓楼区委老干部局长以来,每逢组织老干部外出旅游、开会安排房间和安排座位时,他都精心考虑,细心安排,谁的性格内向外向,甚至谁打呼谁失眠,谁喜欢干净,谁生活马虎,他都了如指掌,做到合理安排:让身体最差的跟医生住,打呼噜的跟耳聋的住,性格内向的跟性格外向的住,任老干部局长13年来,每个大年三十,他都到那些无儿无女或身边无子女的孤单老干部家去看一看,去问一问,还缺什么,还需要什么。
    四、建言献策,努力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
    老干部局只有九名工作人员,要管理服务好近400名老干部和本局直接管理服务的90名区级机关老干部,单靠老干部工作部门是不行的,这就必须取得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范成平积极主动为区委当好参谋,主动向领导建言献策。13年来,尽管鼓楼区的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历任区领导都能认真听取范成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一次,一个街道走访老干部,没有一个负责人参加,老干部的一些想法没能及时反馈给街道领导。范成平得知后向区领导提出建议,老干部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要做好老干部工作,必须把老干部工作作为各级党工委的一项考核内容。区委领导采纳了范成平的建议:从2003年开始,鼓楼区在南京市13个区县中率先明确各级党工委一把手不仅是经济工作的责任人,同时也是老干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在三个文明建设考核评比时老干部工作一律实行一票否决。
    范成平经常把老干部的思想动态和主要意见以及外区、外省老干部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归纳后汇报给区领导,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区委把老干部工作也就摆上了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两次专题书记办公会,听取老干部工作汇报;分管书记、组织部长每年亲自召开老干部座谈会五次以上,经常同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人员谈心,深入了解老干部工作中的具体问题。13年来,鼓楼区老干部的各项经费全部按时足额发放,没有出现过一次“两费”拖欠现象,没有一位老干部因待遇不落实而上访;全区老干部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福利与区财政增幅同步增长,半年和年终享受生活补助;向全区217位住房没有达标的老干部发放住房补贴689万元,在全省率先全部发放到位。2005年,区委、区政府决定把老干部特殊困难补贴基金由往年的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鼓楼区的老干部出现了可喜的“三多三少”现象:献计献策的多了,发牢骚、说怪话的少了;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多了,沉湎于麻将桌无所事事的少了;讲正气、讲“八荣八耻”的多了,意志消沉的少了。近几年,有近30人次被评为市以上“老干部先进个人”,其中有三名老干部还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他们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