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泽生1985年从北京市皮毛三厂调入原国家经委老干部局,从一个管理千人的企业党委书记变成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人员。但他深知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下决心“要把老干部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把老干部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真正做老干部满意的人”。20多年来,他先后在国家发改委老干部局局办、党办、生活处、退休处、行政处、服务处等处室担任处长,每次工作岗位变动,他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并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同志们及老干部的信任和赞誉。
    一、真情,播撒在实实在在的服务之中
    耿泽生带着热情、真情、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中去。他一切从头学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意在工作中向老干部学习,向同事们学习,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熟悉了老干部工作,并努力在具体的工作中为老干部服好务。
    一次局里组织老干部到外地健康疗养,一路上他小心照顾呵护着老同志的安全和健康。每到一处他都要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老同志出现意外。途中,一位老同志因身体不适,上吐下泻,必须送医院治疗。从住处到乘车的地方,要下几十个石台阶,看到老同志虚弱的身体,耿泽生立即背起这位老同志走下台阶。由于治疗及时,这位老同志很快痊愈。
    为老干部服好务,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本素质。耿泽生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累活苦活干在前。为使老同志愉快地度过节假日,单位每年都要为老同志发放慰问品。耿泽生在行政处、服务处担任处长时,在老同志人数多,居住分散的情况下,他和全处同志在慰问品的种类、质量、分量,发放的方法、时间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及时将慰问品发放到位,受到老同志的普遍欢迎。
    他在负责慰问品发放的工作中,每年都要和同志们将近百吨的副食品分送到老同志手中。他不分白天黑夜,带车外出拉货,带外地车进城卸货。有多少个寒冷的夜晚,为等待拉货车的到来,裹着大衣睡在办公室里值班。经常是夜里卸完货,早上就要把东西发下去。2005年春节,局里联系好了给老同志发的大米,但从东北发过来的卡车不能进城。为及时将大米拉回来,耿泽生安排处里同志值班,自己带着搬家公司的车赶到通州接货。由于路程较远,搬家公司的17辆车跑了两趟,才把大米全部拉回单位。这时天已泛白,大家来不及休息,又投入到为老同志送大米的工作中。凡是过年过节,耿泽生都要在办公室里度过几个不眠之夜。2005年年底,耿泽生患了踝管综合症,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为了不影响元旦、春节的工作,他坚持不离岗位,直到把春节的工作忙完之后,才到医院进行手术。
    老干部们在座谈时都说:“耿泽生对老干部有感情,工作有热情,办事有真情。他为老同志办事不分分内分外,凡是条件允许,他都会毫无怨言地去办”。1989年至1994年,耿泽生住在车道沟的机关宿舍,在那里还居住着十几位老同志。他想能和这些老同志住在一起,正是为他们服务的好机会。每月他都要到老同志家中看看,和他们聊聊家常,平时上下班也为他们带些报纸、药品、三联单等。这些老同志也把耿泽生当成家里人,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的,都愿意找他帮忙。一天晚上,一位老同志家的热水器出现问题,他爱人要耿泽生去看一看。其实,耿泽生也不会修理,但他没有拒绝,而是热情地答应了。他根据自己家热水器的结构和原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出在管道上。于是,他向邻居借来扳手,亲自动手,很快就修好了。他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老同志排忧解难。”这件事情虽小,但这位老同志却非常感动。
    二、真情,让老同志走得无怨无憾
    耿泽生做老干部工作以来,有近十年时间是负责治丧事宜的。他对这项工作没有任何怨言,而是一心一意地为老干部把后事办妥、办好,他说:“要让老同志安安静静地走,让他们的家属无怨无憾,这是我们的职责”。从老同志去世后,到家里吊唁,听取家属的意见,到为逝者穿衣服,抬遗体、告别、火化、骨灰安放、领取抚恤金等,事无巨细,他都亲自或带家属办理妥当。十年间,耿泽生办理的丧事,从部级干部到一般干部近百人,情况各异,家属的要求不尽相同,有时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但他从不厌烦,态度亲和,既讲政策,又讲原则,全心全意地帮助老同志及其家属解决问题。
    有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80多岁了,无儿无女,丈夫在战争年代就牺牲了,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去世后,骨灰能与丈夫同穴安放。耿泽生知道后,主动找她了解情况,并承诺一定办好这件事。耿泽生向公墓工作人员介绍了老人的具体情况,请他们满足这位孤寡老人的愿望。他们很快答应了这位老同志的要求。之后,耿泽生又带着她来到革命公墓,认真察看了在亲人墓地边准备开穴的位置,老人很满意,并愉快地办理了有关手续,了却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耿泽生为老干部服务的事情,虽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在老同志那里却都是大事。面对老同志的感激之情,他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三、真情,在创新管理中升华
    国家发改委有1000多名老干部、33个党支部、局机关有14个处室,耿泽生清楚地知道,在为老干部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愿服务、会管理、敢创新”的品格。
    针对如何加强局机关工作人员和老同志密切联系的问题,耿泽生和全室同志一起研究和分析了老干部党支部的工作情况,提出建立联络员制度的建议,即:由机关干部担任联络员,联系各个老干部党支部,深入到老同志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更好地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由于这个方案切合实际,很快得到局党委的批准,也深受老同志的欢迎。为使这一措施得到落实,耿泽生提出,由党办不定期给各党支部编发《情况简报》,向老同志传达委里的工作动态、局里的工作情况,并反映老同志对局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表扬好人好事等。耿泽生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他在担任第19党支部联络员时,把自己当成支部的一员,积极热情地参加支部活动,及时向老同志传达老干部工作情况,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同志有什么问题都愿意找他谈。2005年,该支部书记出国探亲,支部没有人负责,他受支部成员的委托,担任了临时党支部书记,主持工作,安排开会学习,受到老同志好评。从建立联络员制度到现在已近十年,随着老干部党支部数量的增加,这项制度不仅没有取消,而且不断得到了加强。现在,局里处以上干部都确定了各自联系的党支部,每位同志都认真履行联络员职责,使党组织和老同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情况简报》上的内容也已成为党支部开会时向老同志传达的重要信息。联络员制度和《情况简报》已经成为局机关和老同志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一座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当增加送货点的建议,将原来的16个送货点增加到23个。现在,每到节假日他们都把慰问品送到各点老同志的住处,老同志非常感谢,多次要求领导表扬服务处的同志们。
    耿泽生有忘我的工作精神。1994年,他刚调到党办不久,局党委准备召开一次“老干部党支部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是老干部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交流会。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担了会议主要文字材料的撰写任务。在那些天里,他既要做好每天的日常工作,还要利用晚上加班加点。当时他老母亲一个人在家,老人耳聋,行动有些不便。有一天中午,老人到阳台拿东西,不料大风把阳台门给反锁住了。此时屋内灶台上还煮着饭,急得老人团团转。他接到居委会电话后返回家中,安排好家里的事,马上又回到单位继续工作,晚上很晚才回去。
    耿泽生37岁开始做老干部工作,至今整整为老同志服务了22个年头,可以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倾注到了老干部事业中,他已从“小耿”变成了“老耿”,但他却依然像年轻人那样朝气蓬勃、敬业爱岗,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情和不断探索创新管理的激情,奉献“夕阳”的事业。离退休老同志异口同声地说:耿泽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有实实在在为老同志服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