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皖宁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多年来,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成为800多名离退休职工的贴心人。他在离退休职工管理岗位上默默奉献13年,提出“我们的一切制度都要围绕为老同志服务这个中心”的指导思想,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奏响了一曲构建和谐社会的动人乐章。在他的带领下,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被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授予“文明处室”的光荣称号。他本人1996年被评为地矿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被评为地矿部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国土资源部“优秀党务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工作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为离退休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2000年初,地科院党委决定,对院在京五个单位的离退休职工实行统一管理,成立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聘任一位中心主任。当时在地质力学所老干办担任主任的陈皖宁决定应聘这个岗位。他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是对这个工作的喜爱,二是因为力学所的老同志联名给院党委写了推荐信。于是,他接手了这个拥有6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的队伍。老干部工作烦琐、政策性强,有的人怀疑:从管理90多个人到管理600多个人不是一个概念,皖宁能干好吗?甚至有人断言,不出两个月他就得“走人”。然而6年过去了,地科院的离退休职工已达到849人,陈皖宁始终兢兢业业地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曾有人问:“有的单位600多名老干部,管理人员有四五十人,而你直接管理的老干部有800多人,工作人员却只有8名,你们是怎么做到的?”陈皖宁说:“离退休职工中有一半是党员,我们依靠的是党组织的力量。”陈皖宁到中心伊始,就对离退休职工党支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针对800多名离退休职工居住地遍布全市近郊区的特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按居住地分片管理,党员按照居住地建立党支部的方案,成立了23个离退休党支部。老同志参加党支部的活动方便了,以前因体弱多病不便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也能过组织生活了,老同志感慨地说:“我们有人管了。”
有了这些党的基层组织,陈皖宁就像有了有力的臂膀,有了一张遍布全市的信息网,哪个老同志有病住院了、谁家有困难了,陈皖宁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老同志的家或医院去探视。2005年夏天,一个老同志病危住院了,陈皖宁知道消息时,正值周末在火车站送儿子,他没来得及回家换件衣服就赶到医院。一个多小时后那位老同志就安然去世了,陈皖宁始终陪在他的身边。
陈皖宁到中心以后,提出一个工作目标:家访率要达到百分之百;慰问率要达到百分之百;探视及时率要达到百分之百;信访答复率要达到百分之百。并严格要求中心工作人员“进家门、知家情”,坚持平时走访、定期走访,探望自己责任区的离退休人员;知道老同志住院的消息后,两个小时之内必须赶到医院;对老同志的来信必须回复;老同志来办事,要先请坐后倒茶;对老同志的问话,不论是哪位老同志来电话或来人,不论是否是你管区的、熟悉不熟悉、认识不认识,有问题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能说“不清楚”、“不知道”等。
几年来离退休中心的工作得到了老同志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全院职工的认可,多次获“先进处室”称号。
二、做好离退休工作,坚持心与心的交流
陈皖宁要求中心同志们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好。几年来家访、看望病号,慰问离休干部哪一样也少不了他,不分星期六星期日,他随叫随到。他曾跑到河北、天津去看望老同志,让老人们深受感动,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还是有组织的人好啊!”到病号家里,他不仅带去营养品,还要向老人们讲健康知识,与病号拉家常,一坐就是半天,不少长期病号就像盼子女般地盼望他来。
陈皖宁与老同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次,一位棋迷离休干部生病,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连亲属都叫不应,陈皖宁一到床前就叫:“咱们下盘棋,中心象棋比赛还等着你呢!”听到这话,病人竟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脸上露出轻轻的微笑。一次春游,一位离休干部身体不适、头晕、呕吐,陈皖宁马上跑到老乡家找水让她吃药,陪护着参观,之后护送其回家,过后还不断询问是否好转,事后这位老干部感动地称中心是“温暖的家”。一位退休职工因急病住院治疗,当时已是下班时间,与家属联系不上,陈皖宁果断地说“看病要紧”,于是马上陪着去了医院,夜里还转了一次医院。还有一位老同志的老伴患了尿毒症,党委号召捐款,陈皖宁带头捐款500元,离退休老同志共捐款1万余元,使这位老同志感动地说:“同志们给我送来关怀和温暖,使我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每遇老同志去世,陈皖宁都是第一个到家中慰问家属,详细布置后事工作,第一个到殡仪馆落实告别仪式,与逝者子女一起抬尸,也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工作人员。2003年非典肆虐,陈皖宁一方面支持在解放军309医院工作的妻子报名奔赴抗击非典第一线,承担起干家务和照顾老人的担子;另一方面放心不下800多位老同志,连夜组织工作人员从800多位老人中排查出18名重点关注对象,并编写了非典防疫和治疗的宣传材料,发给每位老同志。他家离中心较远,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他却是每天上班最早的人,给每个办公室喷药消毒,通风换气;每天下班前与22个支部负责人通话,了解老同志的身体状况。过后人们发现他消瘦了很多,因熬夜劳累脸色也有些发灰。在评选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时,他当之无愧地被大家推选出来。一些老同志讲:和平时期考验干部,不仅要考察他平时的工作业绩,更要看他关键时刻的表现,该挺身而出时能否豁得出去。皖宁做到了这一切,不愧是人民的公仆。
他不但在生活上关心老同志,在政治上、思想上也时时想着老同志。无论是传达上级文件,还是宣讲解读政策,他都要先学一步,晚上在家中认真做准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通读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读本》,写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并摘录了6000多字的学习重点材料印发给党员,方便了大家的学习。上班时间,他处理日常事务,写支部、中心党委、工作人员评语等材料,忙得不可开交,晚上在家中还要加班写自己的体会和分析材料。他经常通宵不眠,眼熬红了,血糖忽高忽低,咳嗽不止,没时间到医院去治疗。同志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说:皖宁又累身又累脑,这是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做好离退休工作要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离退休中心每年要组织春季、夏季和秋季三次旅游活动,每次要准备两到三套方案,供大家挑选,这样下来,每年就要为旅游的事跑七八个点。组织集体活动,尤其是组织老同志的集体活动,是个费力、担风险的工作,有的单位为了规避风险就把钱发给老同志让他们自己去。陈皖宁说,退休的人在家会有孤独感,他们聚在一起时那个开心劲儿是钱不能换来的。
还有一件事也让陈皖宁很受触动。一次一个老同志说,自己曾在五台山工作了一年,但没有进过寺庙的大门;还有一位老同志说,以前做财务工作,每年都要去正定开财务会,但因为工作忙从来没有去过大佛寺。老同志的话语,使陈皖宁仿佛又看到了他们当年为国家的建设艰苦奋斗、奉献青春的身影。陈皖宁深受感动,进一步坚定了要为老干部服好务,让他们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的决心。基于这样的想法,陈皖宁组织老同志活动从来不怕麻烦,带着三四百名老同志出游,扛着两个氧气瓶,背着血压计、温度表、常用药,搀上扶下,察言观色,悉心照料,使每次出游都圆满顺利。
为了让高龄和身体有病的同志也能参加活动,陈皖宁每年要组织一次特殊群体旅游。因为不宜参加远途的旅游,陈皖宁就组织他们去近的地方或市内,工作也更加细致。比如2006年他们带这些同志去颐和园,预定了一条船舷和岸一样高的大船,方便腿脚不便的和坐轮椅的同志上下船;预定六辆电瓶车,等老同志们一下船电瓶车就等在那儿了。
每年“九九”重阳节,中心组织老同志集体祝寿活动。每年春节,组织联欢会等,使老同志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中心还成立了150人的合唱团、100人太极剑队伍、时装队、小乐队、乒乓球队、书画班、硬笔书法班、花卉小组等。每个老同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活动小组。
年仅50岁的陈皖宁身体不太好,每天要大把地吃药,但他始终用心在工作,用身体在拼搏,关心所有老同志,对自己却无所求。他的突出业绩、勤奋精神、科学态度,向人们展示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光辉篇章。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离退休工作 ——记中国地质科学院京区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主任陈皖宁
2016-12-30 10:55 编辑:老干部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