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唱起《南泥湾》,总会想起著名的三五九旅;今天,那些依然健在的老八路和三五九旅老兵们,有事儿没事儿的时候,却常常想着自己的“闺女”田儿。这个“闺女”对老干部工作有着那样一份细心、耐心、热心、孝心,对老干部工作是那样政策精、业务熟。老干部、老兵们嘴里、心里常念叨的“田儿”,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老干部局干部田继峰。
    一、一份细心,赢得一个口碑
    十几年前,按照组织安排,田继峰从会计岗位转岗到老干局工作,那时,她就知道了自己工作的对象和范围,知道了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有多么重大——作为一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部队,当时有近8000名离退休干部,其中离休老干部近4000人,老红军有5人,抗战老八路就有300多人,三五九旅老战士近3000人;现有近5万名离退休职工,近1万名离退休干部,抗战老八路还有近100人。她知道,自己维护的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从职责分工上老干局是党委重要的工作部门,除了分管离休干部工作,还承担着退休干部、老龄委和老年体协等多项工作。而局里工作人员只有三人,一名局长,还有一人兼司机,长期以来主要业务都是由田继峰来承担。
    老干部和老兵,一个“老”字,让田继峰想了很多,作为女儿,她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和退休的父母,要让他们满意,只有用一颗心去温暖他们,用爱关怀他们,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细心照料他们。
    上岗最初的两年,她利用自己负责老干部局统计工作的机会,运用统计学知识,遍摸家底,熟悉情况,建立档案,将近4000名离休干部进行分类,年龄分类、婚姻分类、健康分类、居住分类、通讯方式、级别收入……特别是对近300名老红军和老八路,力求细化到每个家庭,力求每个家庭发生的大事,都能够及时掌握。为了取得感性认识,她经常利用节假日,逐家逐户登门了解情况。三年后,她将近300名老八路和三五九旅老战士的情况全部装进自己脑海里,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一位老首长来看望一名三五九旅老部下,她说:“跟我走,老王叔住在阳光小区18号楼1单元201室”;
    ——天气预报说要起沙尘暴,她打电话到干休所,关照患哮喘的郭老:“关紧门窗,明儿早别出来遛弯了”;
    ——老同志的儿子在外地提升了职务,接到她的电话“大哥,你给家里打个电话吧,让老人也高兴高兴啊”;
    ——正在住院的战斗英雄老八路闫二娃,接到田儿的电话:“闫叔,祝你生日快乐,明天上午去看你啊”……
    一年365天,这样的细节不知有多少,十多年4000多天,田继峰用这些琐碎的细心,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口碑,老干部亲切地喊她“田儿”,喊她“闺女”,把她当成了自己的贴心“小棉袄”。
    二、一份耐心,播下一种希望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3950多个离退休干部家庭,有多少烦心事,外人是体会不出来的。长期从事老干部工作,田继峰从一个口无遮拦的姑娘,被工作磨出了好耐心。田继峰自己呢,还给自己在老干部局的工作归纳出“六个一”:经常递一张笑脸,平时打一个电话,见面送一声问候,来时捧一杯热茶,走时陪一段下楼,全靠一副好脾气。
    1994年夏天,易地安置在深圳的一位离休老干部病逝,医药费花了十几万元,原单位因数目确实太大,一再拖延报销时间。田继峰得知消息后,二话没说,冒着盛夏酷暑,一路颠簸近百公里,直接找到这个单位领导,苦口婆心说政策,软磨硬泡求人家,两天后,终于给老干部报销了医药费。这个单位的领导说:“你这个小田啊,好说歹说也不生气,总是笑嘻嘻地。看你挺着个大肚子,不给你办真是不忍心。”那年夏天,她已经有八个月的身孕。当她办完事赶回家时,月亮已经挂上了树梢,十分担心的丈夫一见她就大发“雷霆”,她少不得又陪了几个小时笑脸。
    2003年非典期间,赴内地健康疗养的40多位老干部,返回时正逢防非典特殊时期,在乌鲁木齐封闭观察,而忐忑不安的家属们却几乎把老干部局的门挤破。为了稳定老干部家属的情绪,“五一”长假期间田继峰连续十几天守在办公室,通过电话让老干部与其家属取得联系,互报平安,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直到老干部们平安返回。
    体制改革、工资改革、机构改革,单位撤销或合并,企业破产或发奖……市场经济触及到的利益,离休老干部家庭也不例外,这使新时期的老干部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预料不到的难题,而田继峰却凭着自己那份坚韧的耐心,积极配合领导,在政策框架内,化解着一个又一个矛盾,也给了老干部们信心和希望。
    三、一腔热心,收获一笔财富
    田继峰知道,许多老干部们,经历过枪林弹雨,经历过塔里木的艰苦创业,热爱兵团,热爱事业,只要用一腔真诚的热情,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激情,都是今天事业发展的宝贵的财富。
    一位离休干部向党委建议,筹建“三五九旅纪念馆”,田继峰及时将老同志的建议形成书面文字,呈报给领导,得到师党委高度重视,及时编制项目规划。目前,“三五九旅纪念馆”已经在国家有关部门立项,即将正式动工建设。
    为了动员老干部们参与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田继峰经常动员和邀请他们深入学校、基层团支部开展活动,每年都要组织三两批老干部下基层。老同志撰写的几十万字的资料,都由田继峰帮他们打印整理,编印了十几本革命传统教育教材。
    为了引导和安排好老干部们的晚年生活,她配合局领导,加强老年体协组织建设,完善了师、团、连和社区三级网络,建立近10个专项协会,组建了老年门球队等十几个业余组织,师团两级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室内外场馆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她找领导、到企业募捐,在全师建设了48个门球场,先后开办了柔力球、健身球、门球、太极拳剑、中国牌、钓鱼、书法、文艺、歌咏、器乐等活动项目,配置相应的文体器材和表演道具,把老干部们的晚年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师老年文体协会曾多次组团参加全国、自治区、兵团的比赛,民族舞蹈、健身球、柔力球等项目三次参加全国比赛,分别荣获国家金、银、铜奖。门球队2006年参加全国比赛进入全国门球锦标赛八强,荣获第六名。
    四、一份孝心,温暖一片天地
    作为晚辈,田继峰常说,做好老干部工作,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具备一份孝心,把爱给予那些需要关心与呵护的老人们,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人。
    1999年,结合兵团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的要求,按照局领导安排,田继峰深入农牧团场、企事业单位和老干部中进行深入调研,起草了《关于保障离休干部离休费、医疗费的实施意见》,使全师离休干部落实了“三个机制”,保障了老干部的合法权益。为了方便老干部,按规定发给离休干部个人的300多万元医疗周转金,小田按标准一一造册,将偏远单位的资金通过师财务局将账转过去,由基层业务人员发放;将城区附近单位的现金提取出来,与局里其他同志一起,挨家挨户送到每位老干部家中,为老干部们省了许多心。
    新疆的冬天特别冷,每年入冬之际,她都要挨家挨户深入到老干部家中嘘寒问暖,了解情况,发现同住在城市的老干部的取暖费各单位给的标准差别很大,老干部有不少意见。于是,她放弃外出学习的机会,又经过半个多月的调研,向师市党委提交了解决老干部取暖费问题的建议,师党委参照地方及乌鲁木齐市有关政策规定,出台了农一师离休干部取暖费的补贴政策,使居住在新疆各城市的离休干部都享受到了取暖补贴。
    做好孝女,贵在知心。有些老干部与自己的儿女关系很紧张,却愿意与“田儿”说知心话,他们说,“田儿”会说话,“田儿”的话暖心;一些失伴的老人要再找老伴,也找“田儿”当红娘、当参谋。10多年来,经她的手,撮合成了许多对儿。一些当儿女的,与父母有矛盾,也会找“田儿”,让她去“摆平”。
    十余年磨砺,使田继峰离不开这些老人们,而老人们更是离不开她。2004年,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将她调整到组织部从事职称评定业务,老干部局调入三个新人。职改办与老干部局只隔了一堵墙,门挨着门,老干部局的同志一有什么事情,就过来请教她,需要她亲自出面时,就干脆借过来用几天。老同志们到老干部局办事时,见到的全是新面孔,一下子不能适应,继续去找小田反映问题。老同志们离不开“田儿”,老干局也离不开她,不满一年,组织上再次将她调回老干局。
    十几年来,田继峰同志以满腔的热情和深厚的感情投入到老干部工作中,连续十年荣获兵团“老干部统计年报先进个人”,三年荣获师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03年被师市评为“精神文明积极分子”,2004年被评为兵团“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