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点,江苏省政协机关的会议室里,前来参加老干部座谈会的退休干部老李突然想到,每天要按时服用的降压药居然没带在身上,不过他却一点不着急,因为他知道,老干部处的小王一定有办法……老李所说的“小王”,就是江苏省政协办公厅老干部处王玲,她14年如一日,忠于党的老干部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

王玲,196310月生,1981年参加工作,20016月入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7年,她到省政协办公厅老干部处工作以来,一直具体负责医疗保健和经费物资的发放。省政协机关老干部级别高、年龄大、人数多、体质弱、要求高,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十分繁杂而又普通。平时,她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第一次去做,既认真又仔细,努力让党放心让老同志满意。十几年来,她经手发放经费近千万、各种物资5万余件,从来没有任何差错。遇有老同志外出、生病等特殊情况,她总在第一时间将相关物品等送到家中。离休干部江凤子身边没有子女,长期独自生活,加之腿脚不便,王玲每次都登门为其送上物品和钱款。一次老人过生日前夕,小王准备前去看望,老人表示希望帮助买一个单人用的压力锅,她跑了南京十几家商场、超市,才买到这种型号的压力锅,送到老人手中,老人高兴地说:“小王真像自己的亲女儿。”

在王玲的办公桌里,有两个抽屉是所有老同志都熟知的。一个抽屉里满满地装着各种常用药;另一个抽屉装着各种登记表和资料本。平时老人们来机关办事,忘记带常用药,或者临时有什么需要,王玲总是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提供帮助。为了能更多地为老干部们带来方便,她还会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积累资料,了解不同人的情况特点。在她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老同志的基本信息、健康及家庭情况。遇到老同志身体不好要就医时,她都及时调出老人档案,以便详细掌握情况,对症求医。另外,不同医院的特点、哪个专家擅长什么、什么病做什么检查,她也能了如指掌。时间长了,机关同志有个头痛脑热的也来咨询,她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并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王玲共为机关老同志及干部职工联系病床、取药、挂号5800余次,受到广大老同志和机关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

时刻把老同志当作父母一样装在心中

坚持用心服务、亲情服务是王玲工作的一大特点。她说,一般人只有两个父母,而做老干部工作的人可能有很多位父母。因为,只有把老干部当成自己的父母,才是真心地为他们着想,才能真正为他们做好服务。

多年来,王玲的工作没有白天和黑夜,也分节假日和星期天,只要老同志有困难有需要,她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2005年的一个夏夜,老同志罗有康外出旅游,爱人突发急性眩晕,病倒在家,儿子又远在上海工作。半夜,他试着向王玲求助。接到电话后,王玲顾不上与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解释,披上衣服,跑到门口,拦上的士直奔老罗家中。当她来到老罗家时,其爱人已经严重虚脱倚在门口。在的士司机的帮助下,王玲立即将其送至省级机关医院,办理各种手续,一直忙到早晨六点钟,她才得以坐下休息。第二天,老罗从外地紧急赶回,看到爱人的病情稳定,拉着王玲说,多亏你了,否则我就是插上翅膀也来不及回来救她。

平时,遇到老同志来机关办事,王玲总是热情相迎。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张笑脸,尽自己努力为老同志作好服务,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她认为:“奉献不分分内分外,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奉献持之以恒,用我们的真诚工作让老同志满意,领导放心。”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关老干部的重大活动,她都会积极参与,并设身处地为老同志着想,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参谋。2011年,机关组织老同志赴上海参观博会,她建议对老同志进行分组,确定在职人员和身体好、年龄相对较轻的老同志任组长,进行小组集体活动,得到了办公厅的认可,并得以很好地实施。这样做既保证了活动安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老干部的一致好评。

“对老同志要宽,对自己要严”,这是王玲工作的一个基本信条。20116月,她的公公不幸患上膀胱癌,需要去医院手术。由于工作需要,她平时跟医院打交道很多,因此,她熟悉多家医院的情况、了解相关专家的特长,跟相关人员的关系也非常好,但考虑到这是为政协老人服务的专门渠道,她毅然放弃了去公立医院的念头,选择了少有工作联系的民营医院。而就在这时,一位老干部检查患有食道癌,结果出来后,医院工作人员第一个给王玲打来电话,她在向分管领导报告的同时,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力争将知情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并做好病人和家属思想工作,共同做好病人康复治疗工作。随后,她又通过多方渠道,向医院争取床位,在第一时间为这位老同志快速而又安全地做了手术。这期间她在照顾好公公的同时,还经常去医院看望那位老同志,问寒问暖,送去各种营养品,那位老同志身体也很快得以恢复。

学人所长,克己所短

2010年,在江苏省政协张连珍主席的亲自倡导和组织下,一本集中了省政协机关每个工作人员人生座右铭的《心画》一书与大家见面了。翻开第226页,“学人所长,克己所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王玲的座右铭。

刚来省政协老干部处工作时,王玲是全处最年轻的一个,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小王”。初来乍到,她对老干部工作一无所知,对机关工作也很生疏。加强政治修养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首要学习任务,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面对既抽象又晦涩的政治理论知识,她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部分用笔标注出来反复学习领会,看不懂的部分她就一一记在本子上。一有时间就向同事请教,或者去图书室查阅资料,直到弄懂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小王的辛勤努力,在省级机关年终理论考核中,她取得98分的优异成绩,在政协机关名列前茅。

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王玲在学好政治理论的同时,认真学好党的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及优良传统。平时一有空,她就翻书本,背规定,遇到不好区分、容易模糊的条文概念她就列出表格,对比记忆。很快,她就成了老干部工作的“活字典”,就连处里一些老同志有时也要向她咨询问题。

政协机关老干部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和谐的集体,为进一步落实好老同志政治待遇,老干部处专门为他们创办了本刊物——《和谐家园》。王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整个刊物的校对和“学习园地”栏目的组稿工作。校对工作十分辛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错误和疏漏,自从担任校对后,她的案头上就多了一本《新华字典》,拿不准的字,她就及时查对,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遇有疑问的内容她不仅上网核实,还打电话向有关人员求证。有的同志提醒说,你们的杂志,不对外发行,用得着那么认真吗?她认真地说:这是我的责任,我不能让老同志失望。很多老同志退下来后,操持家务,携孙带女,很少提笔写文章。王玲就动员他们说,老人要有两动,一要动体,坚持锻炼,少生疾病;二要动脑,多思考,多写文章,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不仅思想僵化,还能教育别人,与其他同志共同分享。在她的鼓励下,老人们重新拾笔,撰写了《又是榆树花开时》、《一件小事》等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受到广大老同志和机关干部职工的好评。《和谐家园》也被评为全省老干部系统创新创优成果先进奖。

十几年来,江苏省政协老干部处的同志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的“小王”早已成了业务骨干,但她勤奋学习的好习惯没有丢。她坚持参加省政协机关组织的名人名家讲座、专题报告会,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学习型、文化型、健康型”机关建设中去。积极参加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增长自己的能力才干。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在去年省委老干部局组织的全省老干部工作业务知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政协机关获得优胜单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她还认真做好传帮带,对每一位新来的同志,都能言传身教,手把手教方法、传经验。

十几年的老干部工作,王玲用她的一颗温暖的心付出了许多,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收获。老同志出生入死、献身革命事业,让她知道了如何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老同志乐而忘忧、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让我学会了正视挫折、不惧困苦;老同志热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让我学会了坚忍不拔、努力向上;老同志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我懂得了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她说:“老干部服务工作给了我接触了一位又一位令我十分尊敬人的机会,从他们身上我学到许多积极有益的东西,使我终身受用。从事老干部服务工作无尚光荣,我要学习一辈子、服务一辈子、干好一辈子,让组织上放心,让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更高、更加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