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滨,庐山脚下,有这样一位老干部局局长,他不图虚名,不图功利,把每一位老干部视为自己的亲人,13年如一日,殚精竭虑为老干部们服好,被老干部们亲切地称为“娘家人”和“贴心人”。

他就是中共江西九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老干部局局长罗幸泉。虽然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像儒子牛一样,一腔热情地工作着、奉献着,用真情、真心、真爱书写着对老干部们的真诚。2008626,《中国老年报》以“以儿女之心服务老干部”为题,报道了他及团队加强服务管理和自身建设的感人事迹。

解决“两费”拖欠问题,让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

199810月,罗幸泉从海军部队正团级转业到九江市老干部局工作,先后任副局长和局长。

到老干部局上班的第8天,市直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因连年亏损,严重拖欠老干部“两费”(即离休费、医药费),100多名离休干部集体上访。罗幸泉接到电话后,急忙到这家企业协助调解,做老干部的工作。当他赶到这家企业的大楼前,一位右腿残疾的老干部拄着拐杖,怒气冲冲地向前走。他走到这位老干部面前,二话没说就背着这位老干部上楼。

“同志,放下我,我要到5楼会议室。”

“老领导,我知道,我也是到5楼会议室。”

“你是谁?”

“我是老干部局的。”

……

罗幸泉背着这位老干部,边上楼梯边回答这位老干部提出的问题。当上到5楼时,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到5楼后,他和颜悦色地对上访的老干部们说:“企业暂时有困难,老干部们要理解。老干部局会想办法,协调企业解决‘两费’问题。请你们相信我,现在回家好么?”

上访的老干部们听他这么一说,又看见他背残疾老干部上楼,就相信了他。随后,他千方百计争取市政府的支持,解决了这家企业老干部的“两费”问题。

通过这件事后,罗幸泉深深地体会到,在老干部局工作,与在部队工作不一样,一是角色发生了变化,在部队他是“指挥员”,在老干部局他是“服务员”;二是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在部队他是“要别人怎么做”,在老干部局他是“请别人帮忙做”;三是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老干部局具体是抓好老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的落实。

罗幸泉颇有感触地说:“当时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尚未建立,九江不少单位拖欠老干部离休费和医药费的现象严重,不少老干部生活没有保障,意见非常大。面对这些,我心里无法平静,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让老干部们颐养天年。”

为此,他着手做了三件事:一是向老干部公布工作人员的住宅电话和手机号码,建立起与老干部的联系制度;二是广泛开展上门走访活动,拉近工作人员与老干部的情感距离;三是大力进行离休干部“两费”拖欠情况调查和清欠工作。

开始几年,罗幸泉用大量的时间到困难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协调解决有关棘手问题。他不知道遭到了多少人的白眼,也不知道吃了多少回的“闭门羹”,但他丝毫没有气馁,问题不解决,就不放弃。

“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出花来。”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的言行时,他总是这样的安慰自己。在他的努力下,九江市不少困难企业领导主动想办法,挤出资金解决老干部的“两费”问题。同时还得到了市领导的支持,市政府每年专门拨出100多万元,用于离休干部“两费”的清欠,使积压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2003年,该市建立了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彻底解决了离休干部“两费”拖欠问题,使老干部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快乐安度晚年。

把老干部视为自己的父母,贴心为老干部服务

老干部由于年龄大,容易发脾气,要想做好老干部工作,就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为此,罗幸泉总结出了“五心”,即诚心、热心、耐心、细心和孝心。他常感叹:只要你对老干部“用心”,老干部才会与你“贴心”;只有你把老干部视为自己的父母,他们才会把你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

一天,罗幸泉接到老红军刘正坤的电话,说他住院了,病前撰写好的3篇过雪山草地的回忆文章还没发表,希望罗幸泉帮他送到报社刊用,以教育后人。

接到电话后,他立即赶到医院看望刘正坤。刘正坤见到罗幸泉后,就拉着他的手低声地说:“我叫你来,主要是想你帮我一个忙,替我保管我的遗书,我病逝后你就按照我的遗书办。”

醉翁之意不在酒,送稿件只是一个借口。罗幸泉明白刘正坤的意思后,就对他说:“刘老,你安心治病,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做的。”

刘正坤年事已高,身体多病,老伴去世多年,身边只有一个女儿陪伴,其他的子女都在外省市工作。这次生病,他有种不祥之兆,担心自己死后遗产问题会引起家庭的风波,就以发文章为名,打电话给罗幸泉。谁知当天晚上,刘正坤就病逝了。

当刘正坤的子女回来处理后事时,罗幸泉就召集其子女,拿出其父交给他的遗书,按照其父的遗书对遗产进行分配,老人的子女都没有任何异议。据了解,这些年来,已有10余名老干部生前把遗书交由罗幸泉保管。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远。一次,一位老干部请罗幸泉作为“编外子女”参加他80岁的生日家宴。老人渴望亲情的举动,对罗幸泉触动很大,他决定从本局退下来的老同志开始,逐步全面推广为老干部过“双生日”的活动(一个为实际出生日,另一个为入党纪念日,即政治生日),“双生日”活动的开展,立即得到了老干部们的一致欢迎。与此同时,他发动全局人员集思广益,积极推进亲情服务的相关措施,建立与老干部子女的沟通制度;对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干部组织上门开展巡诊活动;全面推行老干部生病必访制度;对于身边无子女的空巢老干部,积极借助社会服务资源,帮助老干部解决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老干部临终关怀制度,对去世的所有离休干部和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坚持送花圈和派员吊唁等。

这些措施的推出,深得老干部们的心,他被老干部们亲切地称为“娘家人”和“贴心人”。

充分发挥老干部的聪明才智,让老干部老有所为

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的人才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老干部的聪明才智,让老干部老有所为,这是罗幸泉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他十分注意加强与各老年组织的联系,积极动员老干部发挥余热。目前,全市有8000余名老干部活跃在党风监督、干部监督、经济建设、关心下一代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各个领域。退休干部但俊华为创建鄱阳湖“太阳村”作出突出贡献得到了中央组织部的表彰。

2009年,九江市提出“两区互动(即工业园区和城区),强工兴城”战略,加快九江赶超步伐。为此,罗幸泉就组织老干部开展了“我为科学发展献策”活动,收到老干部的建言献策文章100余篇,并编印成《老干部之声》出版,送至各级领导参阅,得到了领导高度肯定。近年来,已有300余条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由老干部局收集和整理,被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丰富和活跃老干部的文化生活,罗幸泉整合老年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2006年新建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市老年大学,为老干部们展示风采打造了崭新的平台。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主动到老干部局调研工作和现场办公,解决了有关问题。市干休所整体改造工程有望今年下半年竣工。

由于领导的关心,老干部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人时装队,还远赴上海、北京等城市演出,并在全国比赛中夺得了金奖。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市老年大学还被评为全省老年大学示范校和全省优秀老干部活动中心。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罗幸泉非常关心老干部的生活,老干部生病,他都要到医院看望;老干部病逝,他都要前往吊唁,安慰老人家属,深受老干部们的好评。同时他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出版了《思与行》、《副职领导ABC》等7部专著,为创新工作思路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