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泰1968年2月入伍,1979年转业到法院工作,1988年调到离退休干部管理处工作,1990年任该处处长至今。他长期从事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26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爱岗敬业,热情服务,做贴心人
  北京市高院机关离退休干部是一支“三多两高”的队伍。即人员多、党员多、病人多;年龄较高和级别较高。多年的工作实践,使王恒泰深深体会到:要做好老干部工作,不但要对老干部有深厚的感情,更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善于向老干部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满腔热情、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
  前些年,机关分房,分配给老同志三套住房,面对房源少、要房人员多的矛盾,他带领全处同志,深入到每家每户进行调查,对各户住房情况登记造册,摸底排队,并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总支会、支委会、座谈会、个别谈心,反复征求意见,先后制定了几套方案,做了大量思想工作,较好地解决了住房分配问题。2003年,市里进行危房改造,一部分老同志所居住的左安门宿舍要拆迁,当时拆迁时间紧,给付的补偿款偏低,老同志们有想法,情绪波动大,有的还给市里写信反映情况。王恒泰得知后,一方面向院党组汇报争取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与开发商和拆迁部门联系、对话,先后10多次反映老同志的实际困难。同时,召集居住地的老同志开会、学习,让大家熟悉危改、房改的政策,了解危改、房改的意义,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在他的多方努力下,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高院离退休干部中党员占总数的88%。王恒泰与同志们一起,从抓老干部支部建设入手,建立了以老干部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为依托的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由过去开展以集中和大中型为主的活动向小型分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主型转变;由单纯的“灌输型”向寓教于乐的“渗透型”转变;由单一的“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有理、有情、有形、有趣”的思想工作:定期举办读书班,通报法院工作、学习政治理论;到革命圣地或老区参观考察,进行回顾历史、珍惜今天的传统教育;组织健康疗养、参加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等,以高品位的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老同志中年龄70岁以上的近200人,针对这种情况,王恒泰特别提出为70岁老同志送祝寿蛋糕,分别为75、80、85岁老同志办生日宴,为结婚50周年的老同志举办金婚纪念活动。两年来,先后为17名老同志祝寿,给36名老同志办生日宴,为7名老同志举办金婚纪念活动,既丰富了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也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把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带给了老同志。
  王恒泰常说,人可以退休,但思想不能退休。在他的倡导下,各支部坚持三会一课、思想状况分析及谈心制度,及时发现、了解、解决老同志思想问题及生活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曾经有个老干部,退休后当法律顾问,没按规定收费,造成不良影响。听到反映后,王恒泰立即找这位老同志谈心,做思想工作,肯定他发挥余热的做法,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帮助他尽快认识错误,主动把多收的钱退还,得到了当事人的谅解。至此,王恒泰并没有简单了事,而是以此为例,举一反三,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大家。此后再未发现类似现象,而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热心参加社区服务,义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免费为群众进行诉讼代理的老同志。

  二、任劳任怨,乐于奉献,胜似亲人
  高院机关老干部中有90%患有各种老年疾病,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身患绝症的也有好几十人。20多年来,王恒泰一切为了老同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节假日,不分班上班下,顾不上照顾家庭和自己身体有病,只要老同志需要,他总是第一个赶到老同志身边。有一天晚上10点多钟,一位老院长因身体不好、心情烦躁,给王恒泰打电话,回忆过去、诉说烦恼,难以抑制的冲动,让他一连聊了3个多小时。王恒泰始终认真地听着,适时提示他喝口水,慢慢说,不要着急。第二天,这位老院长情绪稳定后,连道“对不起”!王恒泰却说,您老有话能对我说,是对我最大的信任。现在,这位老院长每当提及此事,都会说:“老干部处是我的家,恒泰就是我的亲人。”一位老同志突发脑栓塞住院,老伴身体不好,唯一的女儿远在外地。王恒泰二话没说,到医院陪护照料,主动承担起亲属的义务。当老同志的女婿赶到医院,看到正在忙里忙外的王恒泰,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王恒泰正与父亲拉着家常,突然得到一位老同志去世的消息,他来不及与父亲解释,马上赶到老同志家中,协助家属料理后事。20多年来,王恒泰每年都要多次往返殡仪馆,为去世的老同志穿上寿衣,组织悼念活动等。他说:“老同志为审判工作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我的亲人,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安排好后事,是我应尽的责任。”

  三、创新工作,丰富生活,营造和谐
  为了激励老同志奋发进取,自1988年开始,王恒泰就带领全处同志,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以“在单位是好干警、在家是好家长、在社会是好公民”为主要内容的争创文明家庭和优秀文明家庭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工作领域。每年有近三分之二的老同志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优秀文明家庭。这项活动开展了18个年头,有效地促进老同志家庭幸福、邻里和睦,增强了老同志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老有所为,主动地为营造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一位老同志,自愿参加全国助老工程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经常向求助的群众宣讲法律知识,还义务代理诉讼,先后为多位老人解决了房屋析产继承权等法律问题,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还有一位老同志,积极参加为边远贫困山区捐资助学活动,一人资助了6名失学儿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现在,高院像他们这样尽其所能、发挥余热的老同志,数不胜数,有的担任学校义务普法教员,有的兼任老年维权站义务监督队队长的,有的义务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等等。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王恒泰及时充实和完善争创内容、评选标准,并在评选双文明家庭的基础上,增加了评选好儿媳、好女婿活动,深受老同志欢迎。

  四、健全制度,提升素质,锐意进取
  老干部处有7名工作人员,面对数百人的老干部队伍,王恒泰深知,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在服务管理上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工作机制,才能做好工作。他带领全处同志,密切联系法院老干部工作的实际,先后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走访慰问制度》、《医药费报销制度》、《丧事从俭制度》等13项工作制度,既规范了工作,又提高了服务管理质量,并使上级有关老干部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有了制度保证。在走访慰问老干部工作中,他坚持重病号定期看,住院病人及时看,重大节日普遍看的原则,20多年来他走访达7000多户(人)次。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他还十分重视自身建设。一方面抓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全处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倡导“一团火、一盘棋”工作精神,要求每一位同志都要满腔热情、以诚待人,急老同志所急,想老同志所想,帮老同志所需,努力创建让老同志满意的老干部之家。在他的带领下,全处同志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高院机关老干部管理工作得到了老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各级领导的表扬。
  26年服务路,26年亲人情。王恒泰正是以朴素的情感,朴实的工作,诠释着老干部工作的深刻内涵。他先后多次荣获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法系统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不愧为法院老干部工作的带头人、老同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