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亭子服务处是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的一线服务处,现有工作人员8名,负责离退休职工居住最集中的皇亭子社区及所属周边地区802位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服务管理工作(其中离休干部165人,退休干部职工637人)。几年来,在处长臧伟新的带领下,全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满腔热情、真挚感情、严谨作风和优质服务赢得了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离退休职工亲切地称赞皇亭子服务处是“老干部的家”。皇亭子服务处连续6年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处室;1人在2006年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服务处党支部2次被新华社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2人先后被新华社机关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动力来源于光荣感、使命感

    新华社党组和社领导非常关心、十分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多次强调:“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新华社的宝贵财富。他们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关心和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的荣幸。”社党组还特别重视听取老同志的意见,经常直接批示老同志的来信,每年离退休干部春节团拜会,社长都率全体社党组成员出席,对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皇亭子服务处的同志们由此深深地懂得,社党组把这份沉甸甸的任务交给他们,赋予了大家神圣的使命,是对每一个老干部工作者的信任,是工作的动力;既感到光荣自豪,更感到责任重大。

    在工作人员队伍中,有从事老干部工作长达28年的“老兵”,也有工作两年多的“新兵”。他们坚守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和精力奉献给了老干部事业,当年满头黑发的小伙子,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韶华虽逝去,青春不复在,但他们为老干部服务的热情未因年华老去而减退,而是随着岁月升华。他们始终牢记嘱托,加强学习,自觉提高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怀着对老同志的深厚感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老同志满意是他们工作的标准

    “金杯、银杯,不如老干部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干部的夸奖。老干部满意,就是最高的奖赏。”服务处始终坚持以老干部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全处工作优劣的标准。

    近几年,皇亭子社区离退休职工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离休干部进入“双高期”,平均年龄超过了83岁,90岁以上的就有13位,其中7位子女不在身边。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工作压力、难度可想而知。据统计,近年来,服务处在节假日、夜间陪同老同志到医院就医达30多人次;日常探视生病住院的老同志超过300人次。

    随着老干部“双高期”的到来,做好老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既是服务处的重点工作,也是老同志关心和评判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服务处专门安排两名同志负责医疗保健工作,帮助老同志解决住(转)院、病重治疗抢救等过程遇到的问题。2010年夏天,离休干部王哲民在一次劝解打架斗殴的事件中造成压缩性骨折,从住院到施行手术后的疗伤期间,服务处同志跑前跑后,与主管医生联系,掌握病情,消除老王对高龄体弱施行手术有风险的顾虑。此外,服务处还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帮助老王解决了此次人身伤害事故维权问题。老王在给服务处的感谢信中写到:“通过这件事,不仅看到了皇亭子服务处工作人员优秀的品格、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服务意识,还体现了他们很高的政策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一位离休干部不慎摔倒,胯关节骨折。由于老人长期独自生活,性格脾气都有些异样,甚至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服务处的同志主动上门劝其住院治疗。她住院后心理压力很大,一谈手术就紧张得头晕。服务处同志多次耐心劝导,并同大夫沟通协商,研究手术方案,为她成功做了手术,避免了长期卧床不起的后果,她儿子从国外回来后非常感激。

    处理老同志丧葬工作是一项倡导人文关怀的善举,也是服务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何时接到老同志去世的消息,他们都在第一时间赶到老同志家中,安抚慰问家属,帮助料理后事,并努力做到让逝者安详,生者安慰。2009年春节前后,有6位老同志先后去世。在他人忙于购置年货,享受家人团聚之乐时,他们却奔波于医院和八宝山殡仪馆之间。2011年元月,离休干部陶秀文去世,工作人员一早就赶到八宝山,在刺骨的寒风中为老陶作最后的送别。老陶的几个女儿感动地说:“母亲是在组织的关怀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她没有遗憾了。”2005年以来,他们先后送走了100多位去世的老同志。许多老同志感慨地形容他们说:“别人戴大红花,他们戴小白花;别人去练歌房,他们去病房;别人住宾馆,他们上殡仪馆”。服务处处长臧伟新说:“每次看病号、送别去世的老同志,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和净化。”

    老干部工作是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处领导要求大家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俯得下身子,受得起委屈。服务处是“老干部之家”,接待老同志要做到热心、耐心、细心,符合政策规定的当即办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解释,让老同志满意为止。他们视老同志为亲人,老同志也不把他们当外人。不管是家庭矛盾、还是邻居纠纷,都首先找到服务处。服务处的同志也从不拒绝,总是积极调解,理顺情结,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满意。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需要关心的老人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们体会到:老干部工作就是后人照顾前人,晚辈照顾长辈的工作。不投入真情、没有真爱是做不好的。多年来,服务处始终把本处管理的64位孤寡老人作为重点照顾对象,视老人如父母,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像儿女一样真诚热情地为老人服务。

    他们建立了与孤寡老人定期联系的包干制度。每个工作人员负责联系810名孤寡老人,定期打电话,每月登门探访,并实行“落实政治生活待遇、做思想工作、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三包责任制。建立了包括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思想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库。

    归侨退休干部廖世隆家庭既特殊又困难,老伴十多年前去世,两个儿女也相继于2005年和2008年去世。女儿去世时,老廖已是植物人,家里只有儿媳一位亲人在身边照顾,儿媳又无工作,生活十分困难。几年来,服务处多次帮助老廖联系住院,解决自费药等困难,直到20114月老廖去世。

    离休干部老华侨邵彤已86岁,头脑清楚,生活却不能自理。其妻老丁由于患老年痴呆,经常大嚎大闹,弄得家里不得安宁,邵彤只好住进医院。为此,服务处特别叮嘱小区门卫不让老丁出大门(出去后不认识回家的路),并专门雇人每天陪她到餐厅用餐,还雇请清洁工晚上照顾老丁。在老丁夜里吵闹时,服务处还要赶去劝说,日夜不宁达数月之久。但他们从无怨言,直到老两口的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邵彤的女儿出国前,将两位老人的工资存折交由服务处管理,服务处每月安排专人到老年医院为老丁报销药费,送伙食费,送换季衣物。新华社侨联理事会称赞说:“服务处以责无旁贷的态度承担如此烦琐、责任重大而且没完没了的细致工作,感人至深。”

新华社老同志真幸福

    每当人们走进皇亭子服务处,都会看到、听到老同志在乒乓球台前矫健的身姿、台球案前全神贯注的击球、棋牌室里的欢声笑语。这里就是老同志的“家”,这里就是老同志的“乐园”。近年来,为了满足老干部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服务处安装了新华社局域网,让老同志及时地了解到新华社事业发展。添置和更新了健身器材,为阅览室购置了2000多册藏书,购买保健娱乐讲座光盘近千盘。最近还用PVC橡胶地板更换了台球室、乒乓球室的化纤地毯,老同志们十分满意。为了满足老同志的不同需求,服务处先后成立了老年合唱团、民族舞蹈队、交谊舞队、京剧小组、乒乓球队、象棋队、老年绘画班、书法班等,定期开展活动,每年举行表演和比赛。每逢重大节日举办联欢会、文艺演出、游艺大观园及各种娱乐比赛活动。老同志常说:“到服务处活动,学中有乐,乐而忘忧,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退下来后的‘金色时光’,作为新华社的老人真幸福。”

    工作没有止境,为老干部服务没有止境。皇亭子服务处的同志们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奉献老干部事业,让夕阳更加绚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