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家里来人了,组织没有忘记我们!” 许多老同志眼含泪花的动人场景时时在展现。多年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老干部工作系统坚持走访慰问制度,每隔两三年,各单位对易地安置的2350多名离退休职工进行慰问。不管路途多艰辛,组织的关爱总能及时抵达离退休职工的心田。

Welcome” 、“Welcome……。”每周三下午,在中物院老年大学,都会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在科学城、在北京、在上海……,在校园、在运动场、在社区……活跃着全院1150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他们以不同方式体悟“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桑榆暮景,分享着国家及中物院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促事业发展、社会和谐。

……

而这一切都是中物院党委坚定执行中央老干部政策的体现,都是各级领导干部做老干部的知心人,老干部困难知情人的实实在在的体现,都是离退休工作者,特别是中物院党委老干部局(简称院老干局)真情、用心担当老干部“服务的提供者、承担者,情感的沟通者和传递者”的成果。

建机制,老必有所养,方能老有所乐

老干部是革命和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改革发展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宝贵财富。多年来,院党委把关心爱护老干部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设立老干部工作机构,并分别在绵阳、成都建立干休所,集中安置原本分散居住在深山沟科研单位的离休干部。并始终保持老干局的编制,负责全院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院属28个基层单位均设立了离退休职工管理机构,共有专兼职人员92人。

同时,中物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进一步保证了离退休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中物院3次增加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6次增加离退休费,2005年建立高龄补贴,2007年再次调高标准,2006年适当调高部分离休干部护理补贴费, 2010年,大幅度提高离退休职工的春节过节费。

 “院党委对老同志政治上尊重,思想上爱护,生活上照顾,做得都不错。另外,过年过节啊,还照顾一下,都挺好。”离休干部仇寿海道出了广大离退休职工的心声。

与此同时,基本医疗费、大病医疗费、单位保险医药费、慢性病患者的医药费、特别困难职工的医疗费补助等五条“保障线”,基本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00112月,全院3500多名退休职工党员的组织关系全部转入社区后,各街道工委按照“就近连片,便于开展活动”的要求,组建了12个党总支、78个党支部,保证了党建工作的正常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重要活动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节假日、纪念日,院所领导纷纷走进离退休老同志家中,嘘寒问暖,或到医院探视生病住院的老同志,成为科学城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一座座联络感情、传递信息的桥梁。多年来,院属各单位坚持异地走访慰问离退休职工近1万人次,行程50万公里左右。

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迎新春座谈会、茶话会,院老干局等部门精心谋划、安排,院党委书记张克俭、院长赵宪庚、院党委副书记田东风等9位常委或分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或在科学城、“老点”山沟……看望、慰问离退休职工,汇报全院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倾听老同志提出的意见、建议。

目前,科学城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9000余人。为照顾好他们的生活,院老干局与科学城办事处一道积极推出“一键通”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多项服务。遇到生病上医院、煤气泄露、水管爆裂、下水道堵塞、上门理发、生活咨询等情况,只需按一下键就OK了。

无微不至的关怀,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逐步完善的养老体系,给全院老同志衣食无忧的快乐生活带来保障。

自然,“老有所乐”也就时时处处精彩呈现。在建国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等重大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中,老同志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或书法美术,或歌舞戏曲,或球技棋艺,尽情展现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核武器科技事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观情怀。

离休干部赵泽民,仍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坚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院事业的发展,常年笔耕不辍。在90岁高龄时编辑印制《松鹤情》诗词集,热情歌颂伟大的党和祖国,字里行间使人听到一位执著革命事业的老战士发自心灵的吟咏。

四所退休职工袁义芳喜欢摄影。几年来,吉林雾凇岛、三亚蜈支洲岛、江南古镇、布达拉宫、上海世博园,都成为她创作的乐园。而给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北京奥运会。她说:“奥运期间,我非常激动。光看‘闪电’博尔特就花了800块钱,是我买的一张最贵的票,就在记者席后面。那天,现场为博尔特唱生日歌,特别令人感动。”目前,袁义芳是中国新闻社签约摄影师。她拍摄各类题材的作品1万多幅,并多次在全国、省市摄影大赛中获奖。

读书写作,已成为七所退休职工赵建国的生活方式。他说:“每天不看点书,不写点东西,就觉得不舒服。好像生活中缺点什么。文章发不发表倒是无所谓的。”赵建国坚持写作20多年,先后在省内外刊物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等300多篇。

退休职工韩文清夫妇俩经常骑自行车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些都只是全院离退休职工热爱生活的一个个缩影。

善协调,老需有所学,更能老有所为

老同志不仅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让他们更充实,更能发挥他们的余热。中物院老科协、老年大学等组织是重要的平台。

院老干局具体负责联系老年群众团体,承担老年大学校委会办公室工作,努力营造支持老年社团工作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张克俭、赵宪庚等院领导都亲临老科协、老年大学调研和指导工作。

院老年大学创建于1997年,设有书艺系、舞艺系、体卫系等14个专业,70个教学班,现有学员1300余人,人均参加2门以上的课程学习。

目前,在学校、在社区、在家里……老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提高、充实自己,既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又紧跟时代步伐。

院老科协成立于1995年,现有近3000名会员。15年来,先后组织老专家编写院所的发展史和回忆史料,编著了10多部科技丛书和科普读物,整理、编审数字化科技档案资料,参与科技馆建设,使该馆成为生动展示我国核武器事业成就和两弹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工作很艰巨。但原四所研究员沈中毅却表示,“我们的人生,就是要终生献给核武器事业。所以,干工作时我们不觉得累和苦。相反,感到很光荣,毕竟为院和国家做了件大好事。”

院老科协会员、五所退休职工吕云江,受聘到西南科技大学教书。10年来,他没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深受师生厚爱。  

原一所副所长、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陈俊祥研究员,被誉为两弹精神义务宣传员。作为院科普报告团成员之一,10多年来他足迹遍及北京、深圳等城市高校,作过百余场巡回演讲,宣传两弹精神和中国核武器发展之路。听众逾2万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年逾古稀的他,依然是经福谦院士科研团队的成员,默默无闻的编写整理教材和辅导研究生。

原九所研究员李智伟在2008年获得了“邓稼先科学技术奖”,这是全院退休职工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全院像李智伟一样的“老科技”为了事业发展默默无闻地奋斗一辈子,以报效国家、乐于奉献为荣耀。

他们是中物院广大老同志的优秀代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中物院老干部工作取得成绩显著。院老年大学荣获全国企业老年大学示范校和“全国先进老年大学”的称号。院老科协被四川省老科协评为先进集体。8位老同志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5位同志的事迹入选四川省“老干部发挥作用成果展”。多名老干部工作者受到四川省、中物院的表彰。

这都是院老干局及全院老干部工作者不断坚持老干部工作“实在、实际、实惠”,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回报。他们不愧为“老干部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