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桂英局长!”这是会理县老干部们的共识。

杨桂英,这位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委老干部局的副局长,她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老干部工作,待老干部如父母,用平凡践行信念,用信念超越平凡,数十年如一日亲情服务,以火样的情怀温暖了老干部的心。

二十四年如一日,人生无悔写春秋

29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杨桂英调到了会理县委老干部局。

“老干部工作不好做,伺候老人,工作繁琐,你一个女同志不是进医院,就是到殡仪馆,多不方便,工作做好了,成绩不容易显露,做不好上下两头受气,不如换个单位”,与她要好的朋友都这样劝她,但是她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那时候,老干部局刚成立不久,很多关系协调得不够周到,一些老干部的怨言很多。

有一次,杨桂英刚升任副局长不久,有个老干部心情不太好,跑到办公室莫名其妙地骂了她一顿,语言还相当尖酸刻薄。想到自己人格受到了侮辱,杨桂英很委屈,关起门来偷偷大哭了一场,情绪稳定后找到老干部的子女摆谈,消除了误会。

这样的局面让杨桂英很是心痛,决定用自己的真情去换取老干部们的真心。

通过调查了解,她得知很多的老干部很多是来自山东、山西、河南等地,自己也是河南来的异乡人,利用同是异乡人这一共同点,她主动上门跟老干部们交心、谈心,搭建沟通的桥梁。她走遍了全县二百多名离休干部和副县级退休干部的家,急老同志之所急,想老同志之所想,帮老同志之所需。

“甘孜人大主任离休后由会理代管的一位老干部,家庭不够和睦、妻子患有抑郁症,要三天两头去他家看看”;“离休干部去世了,他的老伴长期生病”……对于老干部的情况,她如数家珍。老干部见了她就像见到自己的亲闺女,家常里短都要跟她唠叨半天,什么家里闹别扭啊、子女不孝啊、身体异常啊,只有找到桂英局长他们才放心、才把内心最真实的话讲出来。对于老干部们的家庭纠纷她尽心化解,生活困难他尽力协调解决,她成了老干部们知冷知热、贴心贴肺的“好女儿”。

杨桂英家在河南,她就把老干部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生活上关怀入微,生病时第一个赶到医院并常去探望;老干部的丧事她第一个赶到现场并尽心操办,成为全县所有老干部的“孝子”。

会理县离休干部人数从最初的123名减少到现在的43名,每一位老同志的最后一程都留下了杨桂英送行的足迹,而她唯独没有为自己的父母送上一程。她年迈的父母都在老家,当父母颐养天年时,她没有能相伴在父母身边;当父母生病住院时,她没有能为他们端过一杯水、喂过一口饭、守过一次夜;当她赶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已装进冰冷的棺材,人天相隔……

杨桂英对老干部工作的政策精通,只要有关于老干部的政策出台,她就会赶紧跑到有关部门签字,找到领导把政策及时汇报,尽快把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实到老干部手中。就因为这样,会理县成为落实老干部政策最快、最到位的县市,老干部们常常会竖起大拇指说“桂英,你真不错!”

“老干工作是很难干的工作,杨桂英一个女同志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20几年,而且干得这样出色,确实不容易!”2004年,杨桂英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后作发言,与会领导对她作出高度评价。

“岗位再难,总得要有人干啊!”这是杨桂英对自己一直以来所作工作的理解。岁月的痕迹刻在了脸上,老干部的情况刻在了心里,她用躬身实践写就了无人生。

用情履职甘奉献,满腔热忱解困忧

不少离退休老干部以前工作在普通企业,一些企业效益不好,一些企业已经解体,老干部们的待遇落实有困难,她以一颗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协调、多方奔走,找主管单位,联系负责同志,落实待遇。为了一件事往往要跑几十次,要找很多单位,涉及很多程序,但她毫无怨言。

会理县糖果厂是个倒闭企业,一位老干部外出就医的车船费报销很难解决。杨桂英就多次跑到他的主管局经贸局磋商,最后得到了如实报销。

新发铁矿一位老工人,1948年参加革命,由于待遇一直得不到落实,他死后,他的老伴无生活来源,杨桂英就找遍人事、财政、经贸局领导,让他的老伴享受了文件规定的遗孀待遇。事后,老人感激地跑到桂英局长的办公室,拉住她的手就哭,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

会理煤建公司一位离休干部去世后,由于企业效益不好,老伴的生活补助迟迟没有拿到,桂英局长把几个部门的领导找到一起,想办法、作工作,硬是把老人的遗孀补助给落实了。一大早她刚刚踏出家门,坐在大门口等候的老人就硬是要把一瓶鸡油塞给她。

一桩、一件件,这样的事情还真是说不完。用杨桂英的话说就是只要嘴皮薄、脸皮厚、脚勤快,事情总会得到解决的。

“杨局长啊,你这辈子欠的人情太多啦!”看见桂英局长为老干部们的事东奔西跑,好些人都对她这样说。

其实,与其说杨桂英是老干部局的副局长,还不如说她是老干部的勤务兵、车夫,随喊随到。

有一次,杨桂英从攀枝花市出差回来,疲惫的她早早就睡了。凌晨1点过,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接话得知家住离县城10多公里的一位老干部患病,急需送县医院治疗,半夜三更找不到车……她立即赶到县委的车库开车,当她将老人送到县医院并帮助办理好入院手续,回到家时已是清晨,睡意全无,但心底却安然。

“有了桂英局长就很方便了,有事情不需要找驾驶员,她开起车来就是了。”很多老同志说。

服务细致勤关怀,体贴入微有大爱

2000年的大年初二,鞭炮齐鸣、焰火漫天,正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之中阖家欢乐时,杨桂英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一位老干部去世了,要送殡仪馆。她丈夫一听很不理解,说大过年的就别去了,而她对丈夫说,对逝世的老干部送上最后一程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又是对家属的安慰,只有这样她的心才会安宁。她的话感动了丈夫,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一位老干部在弥留之际,一定要和杨桂英说几句话,那时杨桂英同志正在外地出差,老干部的儿女拨通了电话,听到她的声音,老干部心愿已了,安详离去。

20114月,两位离休干部年满90周岁,他们与党同龄,杨桂英和老干部局的同事们决定为两位老人举行一场特别的生日会,在酒店举行了集体祝寿活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致祝寿词,邀请了全县离休干部、副县级以上实职退休干部、两位老寿星的家属及子女共计80余人参加祝寿活动,还组织演出、观看了不少文艺节目,祝寿活动办得丰富热闹。两位离休干部激动地说:“没想到组织还记得我们的生日,没想到是组织来为我们庆祝生日,没想到还能相聚在这里过生日!”

也许,这样的“没想到”就是杨桂英的无私大爱所结的硕果,是对她对老干部细致入微的关怀的肯定。

倾心尽力办实事,为霞满天心更坚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杨桂英积极奔走,在1994年建起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开设了老年歌舞厅、老年大学、棋牌娱乐室、图书室、会议室、书画室,每天到中心活动的老干部及社会老年人达160多人次,但随着老干部人数的增多,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已经不能满足老干部活动的需要,她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县上规划的新活动中心筹建工作之中。

她一心扑在老干部工作上,和她的同事们一道,坚持每月一次老干部学习制度,每季度一次培训制度,每季度一次组织老干部就近就地参观考察制度,每两年一次走访慰问异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制度,每年春节、重阳等重大节日走访慰问本地离退休干部制度,二十四年无一缺漏。她时刻关心老干部的状况,凡病必到看望,每隔一两个月电话问候异地安置离休干部,嘘寒问暖、闲话家常,让他们感受到组织无时无刻的关怀;把组织关怀送到每一位老干部的心里。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但难的是做好一件事;一个人做好一件事不难,但难的是数十年做好一件事。

二十四年来,她从一名普通干部做起,成长为县委老干部局的副局长。担任副局长至今她先后经历了7任组织部长和老干局长,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她却以一颗淡泊之心坚守岗位,不争名,不逐利,默默无闻,辛勤耕耘。

桑榆未晚情似火,为霞满天心更坚。如今,杨桂英用情感倾注工作,用热血铸就誓言,在平凡中体现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