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7月的一期《中国老年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贴心单位贴心人》的文章,对潘承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一位习惯挑刺的老干部。

    2001年,潘承兰调任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局长。10年来,她把事业当作家业来操持,把老干部当作亲人来对待,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了黎平老干部工作的新篇章。2007年被评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她,对工作尽心

    “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要把老干部工作当作自己的家事来做,才能让县委放心、让老同志满意”——这是10年前潘承兰写在工作笔记扉页上的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潘承兰刚参加工作时,只是初中文凭。她觉得自己起点低,所以特别注重学习。刚到老干部局,为了尽快熟悉掌握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她系统学习了老干部工作政策法规文件,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记。为了全面掌握老干部的基本情况,她在一个月内遍访全县离休干部和走访了部分退休干部,使自己这个新手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了老干部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

    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是潘承兰做好工作的一大法宝。黎平是个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县,2002年,县级财政困难,离休干部生活费不能按时发放,医药费不能按时报销;企业离休干部中, 11两费得不到保障,老干部意见很大,思想很不稳定。对此,潘承兰多次找到县委领导汇报情况,并结合黎平实际,草拟了《黎平县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机制》。一是提出将特困企业离休干部两费通过硬划转的方式纳入县财政开支;二是县财政优先拨付离休干部两费2002年底,县委常委会通过了《黎平县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机制》,全县离休干部两费纳入了财政开支。从此,离休干部两费再也没有发生新的拖欠。

    为使老干部有个舒心的活动场所,潘承兰努力争取,硬是将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项目2008年县委、县政府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在省、州的支持下,一个总投资160多万元、占地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2个标准门球场、1个标准羽毛球场,集娱乐、健身、阅览、会议为一体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一年后顺利落成。

    为了更好地发挥离退局的职能作用,潘承兰不断思考、不断摸索。几年间,她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期全县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全县老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老干部工作制度,为黎平县老干部工作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对老干部倾心

    “把老干部当作亲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潘承兰做到了。这是一位离休干部对潘承兰的评价。

    2003年初,离休干部王祖德在老伴去世后,极度痛苦和孤独,健谈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了。潘承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常到他家去看望、开导他。在一次闲聊中,潘承兰了解到,在20世纪50年代初,王老有一位情投意合的初恋情人,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被棒打鸳鸯,活活拆散了……通过多方打听,她了解到的老伴在4年前已经去世。潘承兰努力做通王老子女们的工作后,20034月她带着王老的女儿到300公里外的都匀市开始大海捞针般地寻亲。她们找到老人家里,向说明了来意,在征得老人同意后,拨通了王老的电话……这个电话让阔别了50年的一对鸳鸯重新走到了一起。王老现在过得很开心,逢人便说:是潘局长给了我今天的幸福!

    2005年,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潘承兰偶然听到破产企业离休干部于成龙宣称自己要退党。她赶紧找到老同志了解情况。原来,企业破产后,于成龙的组织关系没地方着落,他又觉得社区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开展不适合老同志,不愿意迁入社区。潘承兰提出将他的组织关系转到县委离退局党支部,老同志乐呵呵地答应了,笑称自己又找到组织了。黎平县总工会原主席李中浮瘫痪在床并双目失明,潘承兰定期派人到家里给老人读报、读文件、通报工作,让他及时了解信息和时事动态。

    2008年春节前夕,黎平县遭受百年不遇冰雪凝冻灾害,全县交通阻断、停水断电月余,生活用品极度紧缺。当时,潘承兰心里担忧的不是自己家里的生活,而是老干部有没有吃的、有没有取暖的。她带着全局干部职工上门走访了215户离退休干部及遗孀。当时,县里为了平稳物价,防止群众哄抢和囤积生活资料,对燃油、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全部采取控购措施,为了给老干部争取照明燃油,她反复奔走于县政府和老干部之间,争取控购批条;为了给老干部解决饮用水,她一次次跑到有关单位协调、求助,老干部们很感动。

    10年来,潘承兰用侗家儿女特有的质朴、体贴与细致,默默地在党和老干部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她,对下一代关心

    201010月,全省关心下一代社区工作现场会议在黎平召开。同年,黎平县关工委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一位老同志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两位老同志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一年间获得这样多的荣誉,只有知情者才知道,在这些金光闪闪的荣誉里,虽然没有一个写着潘承兰的名字,但每一个都有她付出的汗水和心血。

    2007年,黎平县关工委,仍是只见牌子不见人。为了尽快扭转局面,她就把目光上了还有一年多才退休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宋维安同志。借着汇报工作的机会,她向宋主任表露了这一想法,当时,宋主任只是笑笑,没有说什么。在后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又多次做宋主任的工作,关工委的每份文件、材料都给他报送一份。终于,在宋主任退休前的一个月,欣然接受邀请。为了给老同志一个好的办公环境,潘承兰悄悄地将自己的办公室和办公桌椅安排给了老同志。县关工委班子调整充实后,她又积极协助健全完善全县关工委组织网络,截至2010年底,全县25个乡(镇)、403个村、19个社区(居委会)、29所中学、33所完小全部建立了关工委组织,有近80%的离退休老同志活跃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上,无私奉献余热。

    2009—2010年,针对近年来部分青少年存在信念模糊、情感缺失、道德失范、行为失轨等问题,黎平县关工委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了声势浩大,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县委领导主持主题教育启动仪式,1.2万人参加大会,声势浩大。活动历时两年,覆盖全县中、小学校,听课师生和家长达1.5万多人次。县城市管理部门人员说,关工委开展这项活动后,青少年破坏公共设施的现象少了,学生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的气氛浓厚了。

她,对名利无心

    “我是一个顶岗干部,能走到今天,已经是组织对我的最大照顾了。只要跟她谈起过职务升迁话题的人都听过这句话。

    1981年,潘承兰顶替父亲工作岗位安排到县委组织部从事打字文印工作,部领导看她既勤于钻研有进取心,又踏实肯干,1998年提拔到了黎平县岩洞镇任纪委书记。由于表现出色,组织上又将她提拔交流到县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任局长,2003年兼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潘承兰个人良好的素养和纪委书记岗位的历练,养成了她对待名利知足常乐的人生信条。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组织上如何安排,她始终能正确对待。她兼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手中有一定的权力。但她总是送礼不收,请吃不去,软硬不怕,因此有些人还送了她一个铁娘子的称号。

     “老干、老干,只要组织需要,我愿为这崇高的事业干到老,这是潘承兰在2011年的一次组织谈话中向县委领导表明的态度,也是她无悔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