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兰州大学离退休处展览室,这里陈列着兰大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著述的各类图书、各种书画作品等很多成果,但是,最醒目和吸引大家目光的就是那些来自国家、部委、省、市颁发的五十多块奖牌和六十多尊奖杯了,它们令人震撼、钦佩、感动!因为这些荣誉是兰州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王秋林和他领导的集体用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而成……

2001年,拥有兰州大学理学、南开大学法学双学位的王秋林毅然服从组织调动,走上了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的岗位,当时他45岁。这个勤奋踏实、善于思考、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党员,一上任就以自己对人一贯的真诚、谦和、友善很快地和处里的同志们打成了一片,和不少离退休老同志建立了联系。他通过走访座谈,调查研究,了解到当时老同志们牢骚多、怨气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沟通渠道不畅,有意见没有地方表达,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于是,他从抓宣传、抓沟通渠道做起,先后在校园里建起了多处宣传橱窗,编印了老年人自己的小报《常青树》,开通了离退休工作网站,编发工作通讯,王秋林本人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天、节假日,随时随地接待前来反映意见、建议和各种困难的离退休老同志,他的真心、诚心和耐心感动着许多老人,大家真情地说:“我找到了娘家人!”

十年里,王秋林始终把“六个老有”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将积极养老、健康生活的新理念付诸每项具体工作的实践中。他带领全处同志年年制定工作计划,月月落实活动安排,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班、报告会、知识讲座,编发老年健康系列小册子、科普知识读本。如,通过电脑培训班的学习,使原来根本不懂电脑的白发老人也学会了搜索新闻、下载文件、收发邮件、上网聊天。为培养离退休教职工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到处找场地、聘教师,开办老年英语口语班、书法班、绘画班、手工编织班。在他的积极支持下组建的常青艺术团,有合唱队、舞蹈队、模特队等。为不断完善老年体育协会,扩大了网球队,新增了柔力球队、乒乓球队、太极拳队等。这些文体团队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的比赛,取得了不少好成绩。老人们感谢王秋林,高兴地说:“这样的退休生活让我们重新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快乐、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王秋林心中时刻装着学校近2000名离退休教职工,视他们为亲人,兰大的许多老人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这不仅仅因为他生于兰大、长于兰大、就读于兰大,更重要的是在这漫长的十年里,他无怨无悔地为离退休老同志所作的一切,使他成了许多老人心中的儿子。在离退休处每年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每月活动安排里,都有要为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祝寿,送鲜花、送寿糕;每个周五带慰问品去各个医院看望住院的老人;全处每个成员分配固定的孤寡老人联络帮扶对象;节日里给离退休老同志发送祝福的短信和邮件等。每当有老人去世,不管白天黑夜,他和处里的同志都是在第一时间赶去,及时安抚家属、帮助料理后事、送上最后的一程。2003年离休老干部秭佩教授病危于上海医院,他身边无子女,老人的愿望就是回到工作几十年的兰大家中。王秋林与工作人员星夜兼程赶往上海,但老先生病情极不稳定,为防止旅途发生意外,他们先后三次买票退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把老人接回家中,实现了老人的夙愿。他老伴流着感动的泪水对领导说,就是亲生的孝顺儿子也只能做到这样……

王秋林心中不仅装着在校的离退休教职工,还时常惦记着常住外地的老同志。他每次出差,不管多忙都要顺路或绕道去看望在异地居住的兰大老人,请他们吃饭,与他们交流,送去学校的关怀与温暖。他还要求工作人员尽可能地为外地老同志提供服务和帮助,诸如报销医药费和其他琐碎事情,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与他们保持长期联系。《常青树》创刊十年来,王秋林和处里的同志们不管工作多忙,每个月即使加班加点,也要按时编印,在分发给校内人员的同时,也寄送给160多位异地居住的老人,节日里还要寄去祝福的贺卡。当许多老同志看到寄自千里之外的《常青树》,就如同看到家书一般亲切温暖,有的打电话诉说心中的感动,有的写信抒发由衷的感谢,也有的给《常青树》投稿表达这份小报对他们晚年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把《常青树》比作“亲情树”、“娘家信”。

2003年国家倡导“银龄行动”,王秋林极为重视,他在工作中体会到:让老教授、老专家继续发挥作用,既可以奉献社会,又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王秋林认真起草了《兰州大学银龄行动实施方案》,并以满腔的热情,身先士卒组织和带领老教授、老专家,到甘肃的定西、两当、天祝、东乡、广河、永靖等贫困落后地区,开展银龄援农、医疗下乡、科技扶贫、关心下一代等独具特色的活动。例如,在教育帮扶活动中,仅捐赠工作一项,全校离退休教职工和相关单位,先后捐出各类图书3万余册、书画作品200余幅、电脑70余台、小学生课桌凳及办公家具2千余件,还有难以计数的其他用品,有效地支援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事业。在银龄援农、科技扶贫方面所作的工作,更直接作用于农村工作的许多方面,惠及来饱受自然条件影响和自然灾害之苦的广大农民,为甘肃省委、省政府和所在地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智力支持。20105月,王秋林又负责筹建了老教授医学委员会,为离退休的医疗老专家搭建起服务社会的平台,为缺医少药的基层和农村建立起医疗援助基地。他先后组织率领医疗老专家300多人次,16次赴东乡、13次到临洮、12次到广和、15次去白银,开展医疗义诊、健康咨询、知识讲座、技术指导、培训骨干等工作,有效地支援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东乡县医院马院长高兴地说“医院的毛收入比以前增加了30%”。近日,他又与小山老年公寓取得联系,拟建立新的医疗援助基地,不断地扩大着医疗援助的范围。

兰州大学银龄行动至今已历时八年,活动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之大,无不倾注着王秋林的心血和忘我付出。八年的寒来暑往,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从来没有动摇过、懈怠过,都是亲力亲为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件具体事情,落实好每个具体环节。八年的时间和实践,考验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了他坚韧执着的意志品质,每当老同志们谈起无不为之动容。兰州大学也因此被誉为全国第一家以高校为主体启动银龄行动的单位,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国银龄行动先进单位。2009年在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围绕着离退休的相关工作,王秋林还兼任学校老龄办主任,关工委副主任,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秘书长,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医学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务,他日常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但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是王秋林一贯的作风。他在日以继夜的工作中,仍挤出时间,认真研读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书籍和国家离退休干部工作方针政策。为了获取更多的成熟经验和具体做法,他曾专程去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名校学习取经,结合实际,研究制订了兰大离退休工作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每四年修订完善一次,使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十年的人生岁月,王秋林已从满头青丝到鬓角染霜,不变的是他刻苦学习理论和认真探索实践的精神,他带领全处同志,一手抓工作,一手抓研究,共撰写相关文章100余篇,他本人撰写并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就有近20篇。如:《把党和政府对离退休人员的关爱落到实处》、《依托社区发展老龄事业》等文章,就发表在《兰州大学报》等刊物上。还有《对身边无子女老人的调查与思考》、《离退休人力资源调查与思考》等调研报告,发表后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秋林将他组织和领导的、已经实施了六年的一项创新性工作——离退休人员组织管理模式,撰写成标题为《以党支部为核心建立老年群众基层组织》的文章,刊发在老龄工作国家级期刊《中国社会工作·老龄版》201012期。受这项管理模式几年来逐渐显现的良好效果的启发,今年,他组成课题组,以《中国高校离退休人员基层组织建设管理模式研究》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试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离退休人员组织管理模式之路。

    王秋林在十年的人生之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带领着他的团队努力工作,默默付出,以无私的情怀、满腔的赤诚,染红了美丽的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