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赵美中从部队转业后从事老干部工作。16年来,他深深扎根于为老服务的第一线,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用真情融入老同志,用亲情照顾老同志,用热情感染老同志,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赢得了老同志的信任和赞誉。

“他是功臣,给我们带来家的温馨”

“活动站就是老同志的家,要尽我所能,让老同志有到家的感觉,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2000年,他主持玉泉路活动站工作伊始,有的老同志提出活动站活动场地小、开展活动困难,最好扩建一下。赵美中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为实现老同志的这一愿望,他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扩建活动站的初步设想。在资金少、任务重、矛盾多的情况下,他多次主动与有关单位沟通协调,在局的支持下活动站扩建工程得以按期启动。工程启动后,他每天从早到晚守在施工现场,一钉一铆地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光缆问题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阻挠,工程一度陷入停滞状态。他多次到相关单位协调都被拒之门外,但他一直坚守着为老同志谋取利益信念,办公室不让进就在上班的路上截,路上截不到就到家门口堵。他的执着和对老同志的感情终于感动了领导,矛盾得到妥善解决。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扩建工程顺利竣工,活动站面积增加了280平方米。老同志都说:“赵美中立了大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这次扩建,赵美中足足掉了20斤肉。

2006年,赵美中任三里河活动站站长。当时,站里有270多名老同志,是全局最大的站,老同志年龄结构偏大,繁琐事务较多,工作任务较重。为掌握每名老同志的情况,他从熟知老同志的家庭住址、个人基本情况、面临的特殊困难和主要诉求入手,推行“四知”、“四心”和“四必访”工作法。他把那些听不见、看不到、走不动、出不来的“四不”老人和高龄特困人员作为重点,进行单独划组,指派专人负责分类服务、定期走访慰问,让老同志感到格外温暖。

多年来,赵美中坚持每天7点钟到站里上班,下班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周末经常加班、值班,在担任站长的8年时间里,他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有一次,他前往安徽蚌埠探望慰问90岁高龄的老同志乔俊峰。为了不影响站里工作,他白天探望,夜车返程,33个小时往返近2000公里。乔老得知后眼含热泪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临别时,老人步履蹒跚、依依不舍地将他送到了小区门口。事后,乔老委托子女写来《感谢信》:“直到今天,我还被赵美中站长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着,在有生之年我还想到活动站这个‘家’里去看一看……

“他是贴心人,让我们享受无尽的快乐”

让每一个到站里的老同志都快快乐乐,是活动站工作人员的日常功课。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老同志来访,他做到一杯热茶相迎,一张笑脸相送,无论问题大小,事情多少,是否合理,都耐心倾听,认真解答,尽力解决。站里举办活动,他总是站在大门口笑脸迎候,声声“阿姨”的亲切称呼,阵阵爽朗的笑声,热情的拥抱、搀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体现了他对老同志的关爱。

在老同志眼中,他的一张笑脸已经成为活动站的“名片”,老同志们都说他的笑脸有感染力,一天不见就会想,亲切地称他“宝儿”。老同志有事儿没事儿都愿意来活动站和他聊一聊。他常说:“我们就应该耐心倾听老同志的‘唠叨’,不管是‘家长里短’还是‘大事小事’,多倾听能知道他们的想法,多唠嗑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徐守贤老人已经93岁高龄,患脑萎缩,神志不清,自己家人都已认不清楚。但每次家访时,老人却能准确叫出赵美中的全名,因为每次家访,他都会多停留一会儿,陪老人唠嗑,下几盘跳棋,他说这样有助于维持老人脑部的功能。

一位老同志曾患有严重抑郁症,由于常年的病痛和家庭原因,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也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一段时间甚至产生了轻生念头。赵美中得知情况后,经常去探望老人,像亲生儿子一样,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和她交谈过去的历史,畅想美好的明天,带她走出家门感受其他老同志的晚年快乐生活。他还找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篇篇读给她听,帮助她重新树立生活信心。渐渐地,这位老同志变得开朗了,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情况好转,赵美中与老人的子女进行沟通,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亲情慰藉。如今,老人的病症已由重度转为轻微,也常来活动站参加活动。她对其他老同志说:“是小赵让我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他是主心骨,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老干部党支部副书记孙盛华说:“赵美中是站里老同志的主心骨,谁遇到麻烦事,都会第一个想到他。”

老因为房产问题与子女闹得很不愉快,影响了老人的情绪和健康。无奈之下,老人找到了赵美中,诉说了内心的苦衷。赵美中说:“王老,请您放心,我一定帮你把问题解决!”他积极与王老的子女进行沟通,从法律和亲情的角度进行调和。可是,他却吃了闭门羹,引来了王老子女的冷嘲热讽:“你有什么权利管我们家的事,你能得到一平米吗?”赵美中态度坚决地说:“家里事我无权管,但老同志的晚年幸福我要管!”他的话感动了老人的儿女,经他不懈的劝解,最终问题得到了解决,老人找回了亲情,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直到现在,王老每次做好吃的,都要给赵美中打电话,邀他来尝尝。

一天深夜,他正在活动站值班,老同志高士超突然给他打电话,说自己可能心梗发作,因为能记住的只有他的电话,只能向他求助。因了解老人的病史,他在第一时间拨打了“120”,并迅速赶到老人家中,护送到医院,为老人急诊,办理住院手续,跑前跑后,悉心照料。直到把老人安顿好后,他才给老人的儿女打电话告知老人病重住院的事。医护人员和同病房的人看到他那么无微不至,都以为他就是老人的“儿子”。

对于关乎老同志切身利益的事,不论大事小情,赵美中都挂在心上。老红军家的停车位,抗战老同志的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的住房漏雨,老同志家的保姆纠纷等等,他都倾尽心血一一帮助妥善解决。10多年来,他圆满解决老同志来信来访160余件次,到家中走访慰问1800多人次,到医院探视400余人次,他走遍了每位老同志的家,许多老同志都把他当作亲人。

“他是孝子,我们身边时刻有他的陪伴”

王文华身患尿毒症,每周二、四要到医院作透析。他自身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这个问题成了王文华的心头病。为消除老同志的顾虑,安心治病,他主动承担起接送的任务,直到老同志去世。在老人去世前近一年时间里,他每次上午送下午接,风雨无阻地陪伴在老人身边,被老同志们传为一段佳话。

去年大年三十的下午,赵美中正与家人一起包年夜饺子,突然得到蒋春林老人病危的消息。他顾不得作过多的解释,丢下恋恋不舍的妻子和儿子,迅速赶到医院。因为他知道老人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他也想到了,老人的女儿这时是多么的无助。他一直陪护在老人身边,直到老人安详地离去,并亲自为老人穿上寿衣。处理完老人的后事已经是凌晨,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夜空中还断断续续地传来鞭炮声……老人的亲属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却说:“能送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付出再多我都感觉值”。

老同志病危时,病床前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老同志病故后,他和家属一起默默地为老同志穿寿衣,扶灵送到太平间。老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从起灵、送别、火化到安放等各个环节,他都亲自协调。其他老同志看在眼里,感动在心,经常说:“有美中为我们送行,我们放心”。因遗体告别仪式多在八宝山举行,老同志们戏称他为“八办主任”。也有老同志见面就同他开玩笑:“美中,我这把老骨头最后就交给你了”,他也会乐呵呵地回应:“好嘞,我一定好好地侍奉您”,朴实的话语中透着他与老同志之间的亲情与默契。10多年来,他就这样尽心尽力,承办了老同志丧事170余人次,协助办理部级干部丧事6人次,办理革命公墓安葬80余人次。

 “他是兄长,凝聚着团队的力量”

赵美中心里非常清楚:“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建设一支充满‘爱心’的工作团队,带着感情做工作,才能始终让老同志满意。”

作为活动站的领头人,赵美中坚持以爱凝心,以情聚力,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前年,站里有位同志患了肺癌,他一有空就去看望慰问,帮助其缓解思想压力,鼓励他与疾病顽强斗争。这名同志病故后,他与局领导一起为他擦身、穿衣、办理丧事,一切安排得妥当周到,这名同志的家属非常感激。

站里还有一名同志长期患病,心理压力很大。他多方联系医生为他进行治疗,与站里其他同志一起协助做好心理疏导,每年都召集工作人员为他过生日,使他感受到了大家庭特有的温暖。

为适应老龄服务工作社会化的趋势,他参加了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社会学专业的学习。在他的带动下,全站6名同志都报名参加了北京市社会工作者业务的培训。他还结合处里的工作需求,每年组织12次“小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

几年来,赵美中带领他的“爱心”团队积极工作,提出了“四多一少”、当好“五者”角色、落实“六个一”等先进的工作理念。打造了“金婚庆典”、“生日祝寿”、“红歌会”等系列精品工作。探索了站区共建、资源共享、社区养老等为老助老新模式。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三里河活动站被评为“国资委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老干部党支部被评为“国资委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他本人也被原国家经贸委、国务院国资委分别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公务员”。

滴水映辉,细节映魂。有人说,他是一支红烛,激情地释放着光和热;也有人说,他是榜样,是标杆,影响着身边的人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他自己却说,我是一名老干部工作者,为了心中那片美丽的夕阳,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