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为老情 ——记山东省荣成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老年大学校长于维光
2016-12-30 14:32 编辑:老干部之家
荣成是革命老区,也是与江西红安等地齐名的“将军县”。作为将军之乡,荣成市现有离退休干部6200人,其中离休干部1259人。多年来,荣成市的老干部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受到各级党委的褒奖。人们称赞荣成的老干部工作做得好,老干部们称赞他们有个好局长——于维光。荣成人的尊老爱老之情,在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市老年大学校长于维光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一、因为一颗责任心,他在老干部局一干就是23年
23年,弹指一挥间。然而,人生又有几个23年?23年间,于维光在荣成市委老干部局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迎来了8000多个日出日落,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党的老干部事业。
1984年,一纸调令将时任荣成市荫子镇党委宣传委员的于维光调到了市委老干部局,那年,他29岁,风华正茂。从农村基层工作,一下子转到老干部工作,这其间的角色转换与定位,一时让于维光难以把握。那时,荣成市的老干部工作刚刚起步,工作机制还没有健全完善,再加上当时的离休干部多达2400多人,今天这个要求落实待遇或变更工龄,明天那个要求给子女安排工作或是将外地子女调到身边……大事小情,千头万绪,于维光和他的同事们整天忙得连轴转,有时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他常想:做老干部工作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既然组织安排我干这份工作,就一定要干好,让党委和政府放心,让老干部满意。正是凭借着强烈的责任心,于维光从上任那天起,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老干部工作各类文件和方针政策,研究老年人心理学和老同志的精神需求,时时处处为老同志着想,很快便和老干部们结成了“忘年交”,成了老干部的知心朋友。20多年来,于维光在老干部局的岗位上从秘书一直干到今天的副局长兼老年大学校长,主持老干部局工作,他的工作热情与干劲,他的勤恳与执著,一刻也不曾懈怠。
荣成的6000多名离退休干部遍布全市的26个镇(办事处)。23年里,于维光多少次顶风冒雪走进老干部的家里去嘘寒问暖,把党的关怀、政府的温暖送到老干部的心坎上,他去过多少户老干部的家中,跑了多少路,人们无法统计。于维光与老干部天长日久形成的那种情意,超越了亲人,超越了血缘。离休干部王炳经临终前,对床前的亲人提出的唯一要求便是 “快,快,找于局长来一趟,我想再看看他。”
20多年的老干部工作,平淡与繁琐,默默无闻,于维光无怨无悔。正如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8000多个日月里,于维光以儿女心、晚辈情赢得了老干部们的信任和感动。
二、凭借一颗进取心,样样工作都要争先创优
坊间偏见,认为做老干部工作“没出息、没奔头、不出彩”。于维光就偏干出一个让众人心服口服的成绩来。于维光常说:“荣成是山东县域经济第一强市,老干部工作也要争先夺冠。”正是以这样的信念,他带领老干部局一班人开拓进取,拼搏实干,创出了一流的工作业绩。
自1998年以来,荣成市委、市政府连续6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先后有石岛、王连、老八路采药队等5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被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授予“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荣誉称号。于维光本人也先后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嘉奖,记三等功两次。荣成市委老干部局做好老干部“双高期”管理服务工作、解决老干部医药费管理问题、推进老干部活动室建设等工作经验多次在全省进行交流和推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推上了改革前沿。荣成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双口岸城市,也同样经历了那场大变革。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酝酿改制,传统的商、粮、供企业优势不再。处在转型期间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老干部工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老干部生活待遇政策没有及时落实,离休干部“两费”时有拖欠,某些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上出现“空档”。生活待遇上的问题,导致不少离休干部经常到老干部局上访。为切实解决这两大难题,于维光那些日子“眼熬红了、腿跑细了、嘴磨薄了”,他每天都在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奔波协调,取得了显著成效。1996年,荣成决定将离休干部离休费纳入社会统筹,实行社会化发放,统筹率及社会发放率都达到100%,形成了良好保障机制。2004年,于维光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荣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拉平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差距,切实保障了企业离休干部待遇的落实。为解决离休干部医药费问题,他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企业离休干部进行摸底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制定了可行方案。对破产企业,规定其所属离休干部待遇由企业主管单位负责落实;对改制企业,在改制时将企业资产按一定比例留出,作为离休干部医药费、活动经费专用资金;对商、粮、供和经营困难企业,每年初经市有关部门组成的审核小组审核,确定出市级困难企业,将这部分离休干部医药费纳入市级财政保障。2003年,荣成市又先后将困难事业单位及各镇财政负担的600多名离休干部的医药费纳入市级财政,从而切实保障了他们的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改革阵痛后,荣成经济近年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在妥善解决了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难题之后,于维光开始思考解决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问题,给老干部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娱乐空间,在全市26个镇(办事处)分别建设老干部活动室。那段日子里,于维光不辞辛苦落实场地、资金,他的执著精神,感动了各镇(办事处)党委、政府,使全市的老干部活动室建设掀起了高潮。1999年,在威海市组织的示范活动室评比中,荣成30个老干部活动室全部达标,赢得了“满堂红”。2004年,中组部和山东省、威海市三级领导前往荣成检查老干部工作,对荣成老干部活动室普及之广、档次之高、利用之好,给予了高度评价。截至目前,荣成市在老干部活动室的建设上,已累计投资41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
三、对老干部捧出一颗赤子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二千多年来,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维光在23年的老干部工作中,更是将这一传统美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于维光心中,老干部工作无小事。他情系老干部,甘当“勤务员”,成为老干部公认的“贴心人”。老干部有事只要找到他,有求必应,从不推脱。在荣成第一干休所,易地安置的荣成籍离休干部王庆贞由于原单位经济状况差,4万多元的医药费不能报销,影响到进一步治疗。于维光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与其原单位联系沟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有一次,于维光刚起床,听说有个老干部在晨练时摔倒了,他立即开车将老干部送到医院。那时医院还没有上班,电梯尚未启动,于维光找来担架,将老干部抬到五楼手术室,而人过中年的于维光已累得气喘吁吁了。但是,让他宽心的是,老干部得到了及时的救护。
于维光对老干部在生活上的关怀与照顾,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下雨的时候,他会与同志们到干休所里看看老干部家漏不漏雨;下雪的时候,他早早来到单位,拿起扫雪工具为干休所的老干部们扫出一条路来;前几年,货流不畅的时候,他会及早地联系车辆与货源,组织工作人员到外省外地为老干部们拉回质优价廉的新鲜蔬菜、瓜果;冬季供暖的时候,他会去察看老干部家的供暖情况,摸摸暖气管道,用温度计测测室内温度;老干部的子女待业在家,他会积极帮忙联系工作;老干部异地就诊,他会打一个问候电话。其拳拳之情,如春风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