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与朱老总相伴一年有余
参加红军一年多后,我被调到红军大学马夫排担任马夫,为红大的首长和教员服务。那时的马比现在的轿车还值钱,也是首长的最高待遇了,我们这些马夫每天都要精心地喂马、刷马、遛马,让马吃好、喝好,好为首长们服务。正是由于我在马夫排为首长服务才在长征途中与朱老总、康克清相伴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朱总司令曾先后两次与我说话,关心我的生活。
第一次是在一个叫做阿坝的地方。那一天宿营后,我躺在一块石板上睡觉,半夜时分,天下起了雨,我浑身都被淋了个透。第二天一早,朱总司令从帐蓬里出来,看见我浑身湿漉漉的在遛马,就走过来,关切地问我冷不冷。我看见朱总司令显得非常苍老,有六十来岁的样子,就赶忙说,不冷!不冷!说心里话,长征开始后,我们就这一身衣服穿了将近一年时间了,湿了自己暖干,再湿了再暖干。朱总司令心里也很清楚,可在那艰苦卓绝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用言语来安慰我。
第二次是部队驻在绥靖这个地方休整,我又在遛马,朱总司令刚好出来散步,他踱来踱去,就走到了我的跟前,一看是我,他笑着拉着我的手,说:“小娃娃,是你呀!你可好哇!”言语中充满了关怀之情。作为一名普通战士,我当时并不知道朱总司令的处境,解放后学习才知道,朱总司令这时正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康克清我们也经常见,那时她是司令部直属部队的指导员,管着司令部的吃喝拉撒,那时没粮食吃是最大的困难,康大姐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带着战士外出筹粮。我记得有一次康大姐外出筹粮,到天黑了也没回来,大家都非常担心,第二天,康大姐回来了,买了有几十斤玉米。她马上命令炊事班把玉米煮了煮给大家充饥。康大姐给人的印象就是和蔼可亲,解放后,有一次河南省组织老红军晋京参观,我心想这次可能见到康大姐了,但康大姐太忙,未能如愿。
不要总以为马夫排就是牵马、遛马,有时我们还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呢!过草地的时候,组织就交给我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赶毛驴驮文件。现在看这项任务再轻松不过了,可那时不一样,过草地经常要过河,河上都是先头部队用两根木头搭的独木桥,毛驴说什么也不敢过桥,你越拉,它腿越往后蹬,人哪有驴的劲大,最后没办法,我和一名战士想了个绝招,我一手牵着毛驴,一手搬起它的一条前腿,那一名战士在后边使劲推着毛驴。这样一来,三条腿的毛驴就没有我们劲大,它再不敢过河也得过了。你要知道这可不是过一条河,有时一天我们部队就过了七八条这样的河,每次赶毛驴过河,我都提心吊胆,生怕毛驴和文件有个闪失。要知道文件比我的生命都重要呀,就是我的命丢了,也不能让文件掉到河里有个闪失。
负伤留在了沁阳
1941年的9月份,我被派到抗大8分校学习,地点在邢台,刘伯承是代理校长。在8分校学习了9个月时间,由于日伪军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我们一百多个学员,被分成三个队组成武工队进入敌后,与敌人周旋。我在二队,队长叫周少山,我们主要活动在现在新乡的获嘉,焦作的修武、武陟、博爱、沁阳及焦作市区这一带,记忆最深的是在靠太行山有个叫“小高”的村围歼日军。当时,我们在“小高”村东的一个小村子里活动,有一大队日军从东开了过来,我们就打了一排子弹,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他们一冲,我们就撤出了村子,他们进村继续向西进,我们兜了个圈子,跟在他们屁股后监视着他们。这一大队日军到“小高”就不走了,骄横惯了的日军根本对我们不在意,他们把马拴在村头就开始休息。当时我们部队的老二团、老七团和四十五团刚好都在周围,得到消息三个团就悄悄把“小高”村合围起来,我们摸到村边,先把那些战马给缴获过来,然后发起冲锋。这次战斗打死日本鬼子一百来个,只有13个鬼子跑了出去。
1945年大反攻开始,这时我们武工队已经编成沁河一支队,属四十五团。8月份部队打博爱的阳庙,阳庙是个老镇,可以说城高沟深,很难打。我们四十五团打西门,我们连打头阵,这时我已经是三排长了。我们潜伏在西门外,等天黑了,我带着战士们悄悄向城门口摸去,我手下有个战士叫冯富清,他胆子特别大,我们用梯子爬过壕沟,又爬上城墙,敌人也没发觉,一下子俘虏了守西门的十几个敌人。西门打开了,老二团负责的东门却怎么也打不开,首长命令我们过去增援。在增援攻打东门时,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右大腿,好在不是个炸子,要是炸子,我这条腿就报废了。负伤后,我在后方住了有半年医院,伤口才长好,但还不能行走。1947年,部队南下挺进大别山时,我被就近安排到革命老区沁阳。
回到故乡名字却上了烈士簿
在沁阳我娶妻生子,生活了三四十年,这些年我十分想念故乡和故乡的养母,可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能回故乡一趟。改革开放后,经济好转了,有了钱,我于1984年清明节带着儿子回到了四川老家。达县民政局一看我们沁阳民政局开的介绍信,说我是老红军,非常重视。他们依我所说,拿出烈士资料一查,我们当时走的八个人都在上面,我也成了烈士。几十年了,我没能回来,故乡人当我牺牲了,这我能理解,幸运的是我只是负伤留在了沁阳,现在我终于又回到了故乡,可与我同时走的那七个小伙伴,他们真的都为革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想想那些牺牲的烈士,我真的很知足。
达县民政局派人陪我们到郭家坡,这时我的养母已经去世了,听村里人说,我走后养母作为红军家属受尽了苦,后来她老人家又领养了一个孩子,把她老人家养老送终。解放后,政府也把她作为烈属给予了照顾。
来到李家坡,已经是物是人非了,村里人我都不认得,村干部找来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问我,我一看我还认识他,他叫李天安,是我父亲的徒弟,当时我母亲去世时,就是他帮助埋葬的。我说我叫李国平,他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问我,你父亲叫啥名、你母亲叫啥名,你几个哥哥叫啥名。我一一回答后,老人家激动地说,我还以为你们这一门已经绝户了呢!谁知道你还活着。听着李天安的话,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我找到父亲和母亲埋葬的地方,祭奠了祭奠。几十年了,父亲和母亲的坟都没了坟头了,在虎让乡干部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又把坟头拢了起来。就要离开故乡返回河南了,我跪在父母的坟前,默默地告诉父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穷人当家做了主,我们再也不过穷日子了。
参加红军一年多后,我被调到红军大学马夫排担任马夫,为红大的首长和教员服务。那时的马比现在的轿车还值钱,也是首长的最高待遇了,我们这些马夫每天都要精心地喂马、刷马、遛马,让马吃好、喝好,好为首长们服务。正是由于我在马夫排为首长服务才在长征途中与朱老总、康克清相伴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朱总司令曾先后两次与我说话,关心我的生活。
第一次是在一个叫做阿坝的地方。那一天宿营后,我躺在一块石板上睡觉,半夜时分,天下起了雨,我浑身都被淋了个透。第二天一早,朱总司令从帐蓬里出来,看见我浑身湿漉漉的在遛马,就走过来,关切地问我冷不冷。我看见朱总司令显得非常苍老,有六十来岁的样子,就赶忙说,不冷!不冷!说心里话,长征开始后,我们就这一身衣服穿了将近一年时间了,湿了自己暖干,再湿了再暖干。朱总司令心里也很清楚,可在那艰苦卓绝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用言语来安慰我。
第二次是部队驻在绥靖这个地方休整,我又在遛马,朱总司令刚好出来散步,他踱来踱去,就走到了我的跟前,一看是我,他笑着拉着我的手,说:“小娃娃,是你呀!你可好哇!”言语中充满了关怀之情。作为一名普通战士,我当时并不知道朱总司令的处境,解放后学习才知道,朱总司令这时正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康克清我们也经常见,那时她是司令部直属部队的指导员,管着司令部的吃喝拉撒,那时没粮食吃是最大的困难,康大姐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带着战士外出筹粮。我记得有一次康大姐外出筹粮,到天黑了也没回来,大家都非常担心,第二天,康大姐回来了,买了有几十斤玉米。她马上命令炊事班把玉米煮了煮给大家充饥。康大姐给人的印象就是和蔼可亲,解放后,有一次河南省组织老红军晋京参观,我心想这次可能见到康大姐了,但康大姐太忙,未能如愿。
不要总以为马夫排就是牵马、遛马,有时我们还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呢!过草地的时候,组织就交给我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赶毛驴驮文件。现在看这项任务再轻松不过了,可那时不一样,过草地经常要过河,河上都是先头部队用两根木头搭的独木桥,毛驴说什么也不敢过桥,你越拉,它腿越往后蹬,人哪有驴的劲大,最后没办法,我和一名战士想了个绝招,我一手牵着毛驴,一手搬起它的一条前腿,那一名战士在后边使劲推着毛驴。这样一来,三条腿的毛驴就没有我们劲大,它再不敢过河也得过了。你要知道这可不是过一条河,有时一天我们部队就过了七八条这样的河,每次赶毛驴过河,我都提心吊胆,生怕毛驴和文件有个闪失。要知道文件比我的生命都重要呀,就是我的命丢了,也不能让文件掉到河里有个闪失。
负伤留在了沁阳
1941年的9月份,我被派到抗大8分校学习,地点在邢台,刘伯承是代理校长。在8分校学习了9个月时间,由于日伪军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我们一百多个学员,被分成三个队组成武工队进入敌后,与敌人周旋。我在二队,队长叫周少山,我们主要活动在现在新乡的获嘉,焦作的修武、武陟、博爱、沁阳及焦作市区这一带,记忆最深的是在靠太行山有个叫“小高”的村围歼日军。当时,我们在“小高”村东的一个小村子里活动,有一大队日军从东开了过来,我们就打了一排子弹,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他们一冲,我们就撤出了村子,他们进村继续向西进,我们兜了个圈子,跟在他们屁股后监视着他们。这一大队日军到“小高”就不走了,骄横惯了的日军根本对我们不在意,他们把马拴在村头就开始休息。当时我们部队的老二团、老七团和四十五团刚好都在周围,得到消息三个团就悄悄把“小高”村合围起来,我们摸到村边,先把那些战马给缴获过来,然后发起冲锋。这次战斗打死日本鬼子一百来个,只有13个鬼子跑了出去。
1945年大反攻开始,这时我们武工队已经编成沁河一支队,属四十五团。8月份部队打博爱的阳庙,阳庙是个老镇,可以说城高沟深,很难打。我们四十五团打西门,我们连打头阵,这时我已经是三排长了。我们潜伏在西门外,等天黑了,我带着战士们悄悄向城门口摸去,我手下有个战士叫冯富清,他胆子特别大,我们用梯子爬过壕沟,又爬上城墙,敌人也没发觉,一下子俘虏了守西门的十几个敌人。西门打开了,老二团负责的东门却怎么也打不开,首长命令我们过去增援。在增援攻打东门时,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右大腿,好在不是个炸子,要是炸子,我这条腿就报废了。负伤后,我在后方住了有半年医院,伤口才长好,但还不能行走。1947年,部队南下挺进大别山时,我被就近安排到革命老区沁阳。
回到故乡名字却上了烈士簿
在沁阳我娶妻生子,生活了三四十年,这些年我十分想念故乡和故乡的养母,可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能回故乡一趟。改革开放后,经济好转了,有了钱,我于1984年清明节带着儿子回到了四川老家。达县民政局一看我们沁阳民政局开的介绍信,说我是老红军,非常重视。他们依我所说,拿出烈士资料一查,我们当时走的八个人都在上面,我也成了烈士。几十年了,我没能回来,故乡人当我牺牲了,这我能理解,幸运的是我只是负伤留在了沁阳,现在我终于又回到了故乡,可与我同时走的那七个小伙伴,他们真的都为革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想想那些牺牲的烈士,我真的很知足。
达县民政局派人陪我们到郭家坡,这时我的养母已经去世了,听村里人说,我走后养母作为红军家属受尽了苦,后来她老人家又领养了一个孩子,把她老人家养老送终。解放后,政府也把她作为烈属给予了照顾。
来到李家坡,已经是物是人非了,村里人我都不认得,村干部找来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问我,我一看我还认识他,他叫李天安,是我父亲的徒弟,当时我母亲去世时,就是他帮助埋葬的。我说我叫李国平,他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问我,你父亲叫啥名、你母亲叫啥名,你几个哥哥叫啥名。我一一回答后,老人家激动地说,我还以为你们这一门已经绝户了呢!谁知道你还活着。听着李天安的话,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我找到父亲和母亲埋葬的地方,祭奠了祭奠。几十年了,父亲和母亲的坟都没了坟头了,在虎让乡干部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又把坟头拢了起来。就要离开故乡返回河南了,我跪在父母的坟前,默默地告诉父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穷人当家做了主,我们再也不过穷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