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继这个名字被传诵在陕西建工集团三万多名离退休干部职工中。他从事老干部工作,始终把自己作为党联系老同志的一条纽带,全心全意地为老干部服务,赢得了广大老同志的信赖和赞誉。

  一、用钟情诠释对老干部工作的执著追求
  赵德继对自己和同志们的要求是:“老干部工作是政治工作,也是服务工作,又是夕阳红事业。尊重爱护老干部,做好老干部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竭尽全力,把这项工作做好,让党组织放心、让老同志满意。”18年来,他就是照此努力践行的。
  1989年,时任基层单位部门经理的赵德继,要被选调到陕建集团离退处工作。面对离退休干部职工离退休金、医药费严重拖欠的窘境,面对离退处工作人员过少,没车没钱没权的现状,不少人都劝他三思而行。而他却认为组织的安排就是工作需要,没有不去的理由,毅然报到。第二天,他下基层做家访,一位患病的老干部在交谈中特别想抽一支烟,老人的儿子当着赵德继面数落道:“离休金领不到,医药费报不了,没钱看病,饭也吃不饱,还抽什么烟。”赵德继听后很不是滋味,急忙把自己身上100块钱给了这位老干部。没过一个月,这位老同志就去世了。18年来,每当谈起这件事,赵德继就心酸眼热。面对数以万计的老同志有病不能及时医治、各项待遇难以落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障的现状,赵德继常常茶饭不香,夜不能寐。有一次,陕西建筑工会有意选调他任工会宣传部长,这对于喜爱文艺,又在建总文工团工作多年的赵德继来说,可谓是专业对口、得心应手。老同志得到消息后,纷纷前来劝阻。有的老同志直接去找公司领导,要求把赵德继留下来;有的老干部拉着他的手不放,动情地说:“我们虽然和你认识的时间不长,但你做的、说的都是我们所想的,我们信任你,支持你,希望你不要走。”老同志的肺腑之言,使他热泪盈眶,当场表示继续留下来干好老干部工作。就是这千金一诺,使赵德继在这个平凡、清贫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2001年陕建系统职代会上民主推荐22位基层领导人,他名列第7位。省红旗电机厂代表曾请求赵德继出任该厂厂长,对于当时已54岁的他来说,这样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要说,当时老同志的“两费”已不存在大的问题,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自己本可以心安理得地走了。但当他想到离休干部医疗还未进入社会统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还没全部落实到位,重点上访人员的思想工作还没有做完……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一种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使他再次留在了这个岗位上。
  2001年,正值离休干部医药费清欠的关键时刻,赵德继在体检时,医生发现他体内有“异性新生物”。陪同检查的大夫,怕他思想压力过大对治疗不利,没有把检查结果告诉他。他看过自己的检查单后坦然地说:“我做老干部工作这么多年了,心灵已经得到了一定净化,我会正确对待的”。他没想到赶紧复查自己的病情,而是担心因病影响各项工作的落实。他干劲更大,起早贪黑,几乎没有休息日。同志们看着他拼命的样子,多次建议他赶紧到医院作必要的检查。他却说:“风风火火、忙忙碌碌实际上是在锻炼身体,手头的事不干完干好,反倒会增加心理压力,对身体更不利。”年近七旬的姐姐做过医生,当她得知弟弟的病情后,心急如焚,赶紧联系医院的同事,约定第二天陪同去接受检查,结果姐姐在医院门口等了两个多小时,不见他的人影,气急之下赶到办公室,本想狠狠责备他几句,但当看到他正在办公室接待从渭南赶来的几位老同志,姐姐心软了,一句话也没说,抑制着泪水坐在一旁焦急地等候,直到送走老同志,她才急忙拉赵德继去了医院。看到检查结果是阴性后,姐姐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再也控制不住,靠在医院的墙上哭了起来。

  二、用真诚铸就老干部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自己有病顾不得上医院,但老同志住院,他再忙也必须到医院去看望。省级离休干部张宏胜,是一位三次过草地,两次过雪山的老红军,易地安置在河南开封,身边无子女,老伴多病。只要张老有病,赵德继每次都及时前去看望,为了减少开支,每次都乘坐硬座往返。张老每次见到他,都兴奋地给周围人介绍他的“亲儿子”回来了!
  多年来,赵德继送老同志去医院,给老同志买粮、扛煤气罐、换电池等一些平凡细微的事不知干了多少件。正是这些小事,诠释出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铸就了一个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赵德继常愧疚地说,在家里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为了工作,他有时一出门就是一个多月,妻子担心,儿子抱怨。90岁的父亲住院,他都没有时间去看;女儿高考,他没有时间关心;妻子病了,他没有时间去照顾。就是这样一位舍小家顾大家的人,有时也被人误解。一位老干部去世,他去处理丧事,家属提出了许多无理要求,他没有答应,他被推出屋外。但他还是忍着一肚子的委屈,耐心做工作、讲政策,终于说服了他们。
  赵德继一向视简朴为荣,以浪费为耻。公司领导看他工作辛苦,给他配备一辆车,并多次对他讲,你年龄也大了,为老同志办事就坐车去。但城里城外慰问、走访老干部,他经常骑自行车或挤公交车;在外地,他就买张硬座车票;吃饭有碗三、四元钱的面就行,住宿只要有一张床就行。他时常告诫自己“有限的经费不能乱花”,但自己掏腰包请老同志吃饭、雇出租车送老同志回家是常有的事。
  真情换得众人心。许多老同志没事也爱到赵德继那里坐坐,说上几句话,喝上一杯茶。他们说:“老干处是我们的家呀,我们来看看赵处长。”

  三、用真情做好老干部的稳定工作
  1996年,离退休干部职工基本养老金还没有实行统筹,医药费也难报销,公司拖欠离休干部 “两费”近千万元,省政协曾为此三次提案。在总公司领导的支持下,老赵深入基层,一边帮助解决老同志实际困难,一边做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他逐一奔赴各市:2月3日,他在咸阳十一公司;2月4日,他在宝鸡二公司、七公司;2月5日早上7时,他已在去汉中十公司的路上。这几天,他看望了400多位老同志,平息了集体上访,而且和许多上访老同志交上了朋友。直到2月19日大年初一,才回到家中。18年来,他慰问、探视、走访老同志达到5000多人次。
  解决离休干部的“两费”拖欠问题,是平息上访的根本。春节过后,他立即向省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帮助。当他把争取到的资金送到最困难的老同志家中时,老同志感动得热泪盈眶,而他总是告诉老同志,这是组织的关怀。

  四、讲原则筑起一道挡风的墙
  讲原则,按政策办事,是赵德继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一位老领导安装进口起搏器,按规定,应自己付一部分。当得知自己的医疗费没有全额报销,这位老同志想不通,家属子女也闹,不知情的人也骂,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面对这些,赵德继知难而进,和老领导谈心,和家属子女谈心。在这位老领导的老伴病中和丧事处理中,老赵跑前跑后,了解实际困难,申请困难补助,解决问题,老领导和家人被感动了,理解了,大年初一提上礼品登门向赵德继道歉,表示绝不再闹事了。一位老领导拿着一些住院发票来报销,经审核发现其中有其亲属的1000多元药费,在人情和原则面前,赵德继坚持了原则,并向老领导作了解释工作,这位老领导也自觉在党支部会上作了检查。对此,有些同志不理解,甚至有的基层领导还劝他:“现在风气就这样,老干处也没有别的权,你也别太认真。”赵德继笑着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得是一道挡风的墙。” 他对32个直属单位的老干部工作者严格要求,对个别不负责任的基层部门负责人,严厉地批评,直至向上级提出罢免建议。
  由于成绩突出,年年大家都评选他是先进,但只要他在会上,都是坚决地让出。2006年全省推荐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他也同样让给了下属单位的工作人员。省委老干部局考虑到赵德继多年的优秀表现和在稳定大局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特意建议省建工集团党委上报他。他曾18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在本单位的年度考核中多次受到加分奖励,离退处先后8次被评为省“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