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白水县委老干部局局长宋振东义无反顾地扑身于老干部工作,十几年如一日,起早贪黑地默默耕耘,用真情谱写了一曲尊老敬老的感人乐章。
  宋振东是一位军转干部,在部队期间,曾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积极分子,多次受到嘉奖和表彰。转业后先后在县人事局、组织部、县委办公室工作,1994年,他到县委老干局上任的时候,向组织保证:“我一定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为老干部服好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白水县是一个贫困的山区县,财政能力很弱。1994年前后,党政机关干部每月只能领70%的工资,企业就更加困难,在他走马上任后的几天里,几乎每天都有三五成群的老干部找他要求解决“两费”问题,面对此情此景,他寝食难安。他越想越觉得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他要找到入手的地方,尽快适应新工作和新环境,要充分发挥老干部局在解决老干部“两费”难题上的主导作用。他把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放在首位,带领全局同志将老干部工作政策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编印成册,组织开展学习竞赛。打铁先得本身硬,他自己则利用晚上和空闲时间逐条背诵,没多久便由“门外汉”变成了“政策通”,全局同志的政策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另一方面,他从抓班子、带队伍、树形象入手,制定了局班子成员民主议事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完善了岗位目标考评办法,坚持月有小结,季有检查,半年总结,全年评比,使全局的工作很快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带领工作人员走访了全县所有老干部,查阅了他们的档案,把老同志的基本情况和联系电话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久,只要提起县上的老干部,他都能详细地道出他们的年龄、家庭人口、身体状况、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被广大老干部和县委领导誉为“老干部活字典”。
    注真情、办实事、重实绩、求实效是宋振东始终追求的工作作风。上任不久,他发现1938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西藏平叛中屡立战功,20世纪60年代转业回到白水的老干部高延岭因企业停产等原因,连续9个月没有领到养老金,加之年老多病,医疗费未能报销,生活十分困难。宋振东即带领局机关同志先后50多次奔走有关部门单位,用“不解决问题就不走”的态度和毅力,反复做工作,终于使拖欠的“两费”全部兑现。此时,已是寒冬腊月,冰雪封山,汽车不能行驶,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冒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夜行四十多华里,翻越两座大山,将钱送到高老的家中,卧病在床的高老紧紧握住宋振东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老干局”。返回途中,天黑路滑,宋振东摔到了沟里,胳膊骨折,衣服挂烂,脖子上的伤口缝了16针。他只在医院住了一天,不顾大夫和亲属的劝阻,毅然带伤出院,又为解决企业老干部的“两费”而奔忙。在乡间的屋檐下,在农村的炕头上,在山沟的窑洞里,在老干部的病床前,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经过半年的辛劳,在调查摸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他向县委和县政府提出了解决企业老干部“两费”的可行方案,经多方努力,将全县84名企业老干部的离休费和医药费全部收归财政发放。随后他又和局里同志积极争取,将全县行政、事业、企业单位251名老干部的“两费”纳入县财政拨付,由老干局发放。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干部的后顾之忧,被渭南市委老干局称为“白水模式”在全市推广,《渭南日报》在头版头条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刊发了《创新之举,值得提倡》的短评,《中国老年报》、《陕西日报》也对此作了报道。
    山里的石头河里的水,心里头有谁就有谁。由于他以儿女般的情怀对待老干部,老干部对他的感情也日益笃深。有的把他当作领导,找他请示汇报工作;有的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找他交流思想;有的把他当作学生,向他传授经验;有的把他当作“儿子”,委托他办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有的把他当作“120”,急病深更半夜打来电话求助……他都热情应承,毫不含糊地办好,为能满足老干部的每一个愿望而感到幸福。
    老干部生活得到了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如何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发挥作用上,他和局里的同志想了许多办法。首先出台了一系列发挥作用的文件,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图片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其次采取办培训班、送科技、资金上门等形式,为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平台。老干部薛天德家里儿女多,负担重,想栽果园又苦于没有资金,宋振东知道这一情况后,说服爱人将自己准备翻修房屋的一万余元钱拿出来,终于使薛老梦想成真。他又联系银行给老干部栽种果园办理贷款。在他的引导帮助下,全县1400多名离、退休干部,有651人投身于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之中,其中113名离休干部种植了果园。现在这些果园年产值达百万元之多,全县仅凭果园年收入上万元的老干部就达26人以上,老干部果园成了渭北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目光。省、市领导多次到白水的老干部果园和老干部致富后盖的小洋楼参观,对白水县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宋振东既是老干部工作者,又是老干部的良师益友;既是老干部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他擅长书画和文学创作,又能吹拉弹唱,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理事,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二百余篇。他创作的《好人一生平安》,被中国作协评为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老干部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非常活跃。全县有20多名老干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先后有40多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出版问世。有30多人在中、省、市书画展中获奖。老年文艺队近年来正式化装演出400余场,锣鼓队、秧歌队、门球队也是成绩斐然。
    宋振东工资不高,家庭也不富裕,妻子常年有病需要治疗,全家至今还住着36平方米的旧公房,屋里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但他勤政廉洁,心地善良,给老干部扶贫帮困的事却从来没少做。
  凉泉煤矿离休干部李诚,儿子儿媳下岗,生活困难,全家八口人仅靠李老的养老金维持生活。儿媳患重病住院,手术费难以凑齐,宋振东得知后首先捐出了自己仅有的800元钱。在他的带动下,局里的同志慷慨解囊,很快给李老资助了2500元解了燃眉之急,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原老干部党总支书记姜李明不幸患障碍性贫血,在西安大医院治疗急需要钱,宋振东又带头凑出1000元,局机关同志得知后,仅半天时间就凑足了1万元,使姜老的病得到了及时治疗。老干部王智中住院手术费不够,他赶忙凑出3000元给补上。
  有一年冬天,老干部石老不慎滑倒右腿骨折,子女当时不在身边,他背着石老楼上楼下做检查,拿自己的钱垫交住院费,又给老人送饭、洗头、洗脚,老人便秘,是他用手抠出宿便为老人解除了痛苦,同病房的人都夸石老有一个孝顺的好“儿子”。而此时宋振东的老父亲也正在患重病需要陪护,他只好委托妻子和弟弟去护理。父亲临终前,他跪在老人床前忏悔,老人却断断续续地说:“我知道老干部都夸你好,我走了也很知足。”
  金杯银杯,不如老干部的口碑。2002年5月19日,近百名老干部联名结队,放着鞭炮,把一面绣着“人民公仆,老干之家”的大锦旗送到县委老干局。宋振东先后26次被白水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被渭南市委、市政府授予“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渭南市级优秀公仆”、“全市先进老干部工作者”;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