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赤诚之心办老年人喜欢的杂志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媒体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报刊发行量大幅下滑,然而,在倪用兴同志的带领下,10年来,《老人春秋》杂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5年的月发行38万份,一路逆势攀升,到2016年实现翻番,月发行量达80万份,一跃成为“全国百强报刊”,河南第一发行大刊,全国女性、老年、故事类期刊平均期印数前10名。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省社科期刊“二十佳”,2013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2年,倪用兴在中国期刊协会年度行业评先中荣获“全国老年期刊突出贡献”奖,2014年又荣获“河南省期刊突出贡献”奖。
坚守“党媒姓党” 传播凝聚正能量
1995年,倪用兴同志从部队转业,进入河南省委老干部局工作。他从普通科员做起,以“新兵”姿态和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老干部工作。他一步一个台阶,由局办公室主任科员、副主任,最后成为局办公室主任,以优质、高效、出色的服务,赢得了局机关干群的一致好评。2005年,倪用兴主动请缨,从办公室主任转任老人春秋杂志社总编辑,2011年担任杂志社社长。倪用兴同志牢记“党媒姓党”使命,坚持弘扬主旋律,增设了“时政学习”和“正能量”栏目,注重对党的老干部工作和老龄工作方针政策的诠释、解读,强化思想引领,使广大老同志不忘初心、思想常新、离岗不离党。先后开展了“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诗书画影抒情怀,喜迎党的十八大”、“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河南现代化建设点赞”、“重走长征路,寻找长征精神”等征文活动,引导广大老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坚定三个自信,把《老人春秋》打造成为全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为广大老干部和老年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促进老年群体思想稳定、积极向上、发挥正能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质量发行两手抓 与时俱进谋发展
倪用兴出任老人春秋杂志社总编辑时,传统媒体的发展环境已不容乐观,新兴媒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杂志原有的内容与形式也亟待调整与提升。虽然月发行量有38万份,但已处于爬坡的疲惫状态,稍有不慎,还有可能下滑。作为杂志产品内容的把关人,经过深度调研和论证,倪用兴把“改革生产环节”作为工作的重点,引领编辑部进行探索与实践,并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利用社会资源,在全省市、县涉老工作部门建立采通站,为杂志提供稿件和资讯线索。二是在社会宣传、文化、文艺团体和大专院校中聘请专家学者作为特约通讯员,用他们的作品、稿件提升杂志品位。三是在老年读者中经常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读者变成作者,认同感更强,刊物基础更稳固。四是定期组织笔会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培养相对固定的骨干作者,以满足期刊重头稿件、突击组稿任务的需要。他们无形中成为杂志的读者和宣传员。五是引入市场激励机制、奖励机制,实行优稿高酬和年度评比重奖制度,刺激作者写稿、投稿的积极性。
解决稿源问题后,他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严谨有效的科学化管理和编辑队伍的建设上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强化编辑人员思想素质的培养,强化对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聘请老编辑老专家为“编外编辑”,用他们的业务优势培养带动年轻编辑。第二,科学分工,合理设岗,环环相扣,严格程序,强化质检和效率提高。严格的编稿、采写、审稿程序,文字的自校、他校、外校程序,总编、专家质检把关等,为提高编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通过改革、调整与规范,老人春秋杂志的编辑队伍得到了加强,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特性得到凸显,编辑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得到体现,多方位、深层次的编读互动增强了读者对杂志的感情和认可,并以优质的产品内容留住了老读者、吸引来了新读者。
开拓创新融合 为杂志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经过五年的改革调整,《老人春秋》的月发行量稳定在40多万份。发行量的微涨没有让倪用兴满足,他适时提出创办下半月刊的思路,一方面是为适应读者市场细分化、特色化的要求,满足老年读者市场的需求,让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退休时间、不同习惯爱好的老年读者有选择地订阅自己喜欢看的刊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拓宽《老人春秋》的市场发展空间。由于市场定位准确,特色化、小众化、细分到位,上、下半月两刊虽都共同面对老年读者,但内容各有侧重、互有区别:上半月刊继续保持综合性、实用性风格;下半月刊则更具知识性、欣赏性。从2010年创刊到2016年,下半月刊订户已有20多万,为《老人春秋》的征订扩展了空间,为杂志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渠道。
2010年,杂志月发行量接近50万份,如何寻求突破,扩大增长,如何在纸媒唱衰的大环境下与时俱进,增强竞争力,在下半月刊创办后,倪用兴对这一命题的探索,并未停止。发行环节是期刊的市场营销阶段,是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体现,是产品实现价值的最后流程。《老人春秋》杂志在邮发之外,还在全省十八个省辖市和一百多个县市区建立了自办发行网络,为期刊及时送达订户手中提供了体制保障。倪用兴还要求杂志社从上至下,从编辑部的签印、印刷厂的印毕、物流的送达等时间节点,都合理确定,衔接通畅,确保售后服务及时到位。当有读者提出能否上下半月同时出刊同时送达时,经过调研论证,倪用兴果断决策,让编辑、发行部门加班加点把上下半月的出刊时间赶平,把送刊程序理顺。遇到长假年节,让发行部门会同编辑部门提前做好准备,赶在放假前将刊物印好送达,以方便读者。
倪用兴还在编辑环节进行了融合提升。他向上级机关申请购买设备软件,为每位编辑的电脑安装了电子采编系统客户端,又请来专门的人员为大家做短期培训,使所有编辑都熟练掌握了电子排版发稿系统,为编校环节节省了时间。
虽然办的是老年杂志,他始终强调与时俱进,要求编辑要有互联网思维、跟上时代步伐。在很多年轻编辑还不会使用微信时,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微信的多种功能,并提出开设老人春秋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了建设老人春秋杂志社自己的网站,他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从物质、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经过多方努力,杂志社于2015年开通了自己的网站,由专人负责每天更新,使《老人春秋》在与新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如何打造百万大刊、使《老人春秋》成为全国社科期刊中的名刊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相信,只要以永不满足、变中求胜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进而满足读者、适应环境、占领市场,保持杂志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就能让传统纸质期刊焕发青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