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业敬业 无私奉献
——记云南省人事厅老干部工作者苏智平
苏智平,一位普通的军转干部,在云南省人事厅为老干部服务的平凡工作岗位上,爱业敬业,无私奉献,为党旗增辉,被老干部亲切地誉为“省人事厅的吴天祥”。
服从分配,乐于服务
1993年8月,这位下乡当过知青,进厂当过工人,在部队任正营职干事的苏智平,脱下戎装,走上了省人事厅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的岗位。他对厅机关党委说:“老干部为党和人民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党的事业,不愧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虽然他们因年高多病,从岗位上离退休下来,安度晚年,我能有这样的机会为老前辈们服务,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自加压力,用一腔热情送去党和人民对老干部的关心。
刚走上这平凡的岗位,苏智平便办了两件事:一是在原做老干部工作的李正喜带领下,对全厅30多名离退休干部挨家挨户进行家访,将老干部的情况记在小本上,默记在心里。时间稍长,他对每一位老干部的情况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如一部“活字典”。二是厅
里离退休人员住地分散,为了便于老干部有事联系,他自费购买了BP机,不论何时何人,只要一呼他,随叫随到,为老干部们服务。后来领导发现他使用的BP机是自费购买的,就主动给予报销。许多离退休老同志反映,小苏随身携带传呼机,像一座无形的彩桥,沟通了他和我们的心灵。
苏智平赢得了老干部们的信任,感情十分融洽,他为老干部服务不仅热情,而且办事十分卖力,并千方百计地办实事、办好事。
1995年8月至9月,离休干部王九德先后两次生病住院,由于经费困难,第一次住院费尚未结清,第二次住院时医院非要叫把第一次住院费结清才给入院。面对医院提出的条件,情在理中,但厅里又拿不出钱,怎么办?他就自己垫钱办理了入院手续。王九德知道这件事后,热泪盈眶地说:“小苏每月工资就那么一点,还垫钱为我办入院手续,真是比亲生儿子还要好,还要亲……”。苏智平说:“这是我份内之事,为你们身体早日康复,垫点钱没什么,最怕的是一旦耽误了治疗,我就没尽到职责了”
1993年11月的一天,80多岁的离休干部张文贵和老伴到省物资局打门球,突然发病,苏智平接到传呼后直奔门球场,将他背上急救车,速送医院抢救。张文贵患的是直肠癌,大小便失禁,全身满是粪尿。苏智平不怕脏,背着张老楼上楼下忙碌,抽血化验、照片,B超和CT检查,累得满头大汗,虽然经过医院及时抢救,但深夜12点多还是去世了。面对病故的老人,苏智平帮张老换衣换鞋,擦洗身子,直到送到太平间,一千就是通宵。医护人员看到这种场景,还以为他是病故老人的儿子。第二天清早,他来不及休息,又和机关党委的同志一道忙着处理善后之事。事后,张文贵的老伴写了感谢信,感谢他在张文贵病危和办理丧事中付出的心血。
服务是“秤”,质量是“砣”
服务是一杆“秤”,老干部心中的“秤砣”是他服务的质量。在公与私的思想斗争中,苏智平为老干部捧出一颗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献出无私的爱。他说:“共产党员就是要无私奉献”,“老干部的事拼命去做,难办的事努力去做,服务的事耐心细致去做,个人的
事找空去做”。为此,苏智平三年如一日。
按规定,厅里做老干部工作应是两个人,单独配一名驾驶员。但是,苏智平接手这份工作,就他一个人。又要服务,又要开车,再加上配给的是辆破旧不堪的伏尔加,走一路停一路修一路,有时送老干部上医院,发生故障,开到大街上就开不动了,交通警察罚款,他自己认了,从未向厅里报销。个别老干部在用车途中因出故障而生气,牢骚满腹,他总是耐心解释。对这辆旧车,他一。有空就修,有时还找亲朋好友帮忙,连双休日也搭进去。为了节省厅里的开支,他自己掏钱请师傅,先后数10次,共500元以上。他购买更换的零件,常常是自己掏钱垫着;汽油用完了,他仍然掏钱垫支;汽车的过路费也是自己垫着……。有人说他太傻,“给公家修车,请朋友熟人帮忙,你不但欠人家份人情,还自己掏钱。想不到,90年代还有这样的傻冒”。
小苏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在部队时购买的摩托车都处理了,为了干好这份工作,他什么也顾不上了。连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也从未接送过。有一天傍晚,他爱人因单位有急事回不来,他去接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就是不让他接,满脸疑忌地问:“你是谁,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当孩子喊他爸爸时,老师才让他接走。而工作的事,他急事急办,只要老干部一传呼,他就马上到住宅附近的公用电话亭回电话,哪怕深更半夜,从不耽误。仅回电话一项,他掏出多少钱,只有他自己知道,从未报过账。有人追问,他只是一笑了之。
1995年6月,他爱人胃出血住院进行抢救。医院已下了两次病危通知,要求家属必须24小时和医护人员监护。当时,厅里有三四位老干部病重住院,他顾不上照顾妻子,白天叫岳父、岳母陪伴,只有晚上抽空去一趟医院。当住院治疗的几位老干部知道这件事后,都热泪盈眶地拉着他的手说:“你爱人病重,你应该说一声。为了我们,不顾家庭,叫我们说什么好呢?”小苏总是说:“我是党员,为你们办事,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的职责。”3年来,因单位拖欠过医院的医疗费他被医护人员骂过,被财会人员训斥过,挨过白眼,受气是家常便饭。但为了工作,他内外联系,疏通关节,硬是把事情办得很圆满。
1995年5月,小苏因皮肤过敏和拉痢疾,他爱人陪他在昆医附二院输液。当他接到传呼,忙吩咐爱人回电话,得知是离休干部栗秀清病了,他掏出身上的1000元,叫爱人替栗办理了入院手续。
现行的公费医疗是实行定点的,但有些老干部由于各种原因在外就诊,住院也不在定点医院,公费医疗办不给报销,为此,老干部有意见。小苏接手后,为了方便老干部,凡是公费医疗就向他报销,遇到的难事,扯皮的事由他自己去周旋,全厅30多位老干部,仅报销公费医疗一项工作,小苏不仅要理好报销单,而且跑进跑出办理各种证明,很是费劲,但他从未发过牢骚,就是省公费医疗办或者医院不给方便,他总是笑脸相迎,从不发火。
“共产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为老干部服务看作是党员应尽的职责。在老干部心中树立了公仆的形象。李正喜同志深有体会地说:“我自己干过这份工作,愿意干的没有几个。搞这项工作要受苦、受气、受累。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干得比我好,值得我学习。吴天祥的事迹我看过,‘民之难即党之忧,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难。小苏的事迹与吴天祥的对照,没有两样,只不过有个岗位的不同,我个人认为,他就是我们人事厅的吴天祥。”
淡泊名利,严于律己
苏智平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他在公务员职位说明书填上:“我愿一辈子为老干部服务”
服务就是工作,他总是事事为老干部着想,把方便留给大家。为了消除老干部们思想上的寂寞,除了省级国家机关老年体协组织的各种比赛外,他还积极主动与五华、盘龙老年体协联系,组织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意见,并向领导汇报老干部思想、生活、健康情况。在发放钱物中,做到及时、准确,还主动与厅办公室、务科、后勤服务中心等业务部门请示、配合、协调,使老干部的“两项待遇”得以落实。3年来,为老干部报销医药费达861人次,折合人民币53695. 46元;发送工资、生活补助、特需费等532739. 30元;收缴厅职工养老保险费15455. 25元;为老同志分发钱物1364人次。在这些大量日常繁杂的工作中,从未出现差错。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各项事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让老干部们切身体会和领悟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教导,在机关党委的领导下,数次组织老干部及其配偶到“昆交会”场馆、黑龙潭、金殿、九乡、西双版纳等地参观、学习、考察。许多老干部们反映,小苏既要开车,到了目的地又要忙着联系安排食宿,还自费购买胶卷为我们拍照、冲洗,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和带队的领导还要逐个房间询问,了解老同志身体状况及有什么要求等。3年来,他做到了“开车、服务、管理”一条龙,安全行车1.8万公里以上,从未要过出差补贴。机关党委认为长此下去不妥,决定每月给他补贴60元,经多次做工作,他才接受。按厅里规定,凡是组织老干部参加文体活动,每人可每天补贴8元,但3年来他分文未取。
由于他服务好,好几位病故者的老伴总想给他回报,但苏智平早给自己定了条“清规戒律”:拒绝一切请吃,拒收一切礼品。一位老干部用车之后,觉得他服务好,硬要给他5 0元钱以表谢意,却被他当面婉言谢绝。如果实在推辞不掉的,他主动向机关党委汇报,妥
善处理。
他经常提前到五华山办公室,打好开水和清扫完毕,又跑到钱局街老干部活动室,中午回不了家,在厅食堂就餐,困了累了,就在活动室长沙发椅上躺一下。有时候顾不上吃饭,饿着肚子送老干部奔医院。有人说:“你这样长期下去,会埋没了你的前途。”但他丝毫没有动心。3年多来,他严于律己,甘愿吃苦,乐意为老干部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一件件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大家称赞的好党员。
当有人问他:“小苏,你不图名、不图利,还贴钱进去拼命干,究竟图个啥?”他说:“我只图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个能让老干部满意的公务员。”时代需要这样的好党员,人民需要这样的好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