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老干部的深厚感情倾注到

老干部工作中去

河南省舞钢市委老干部局局长  王德水

我叫王德水,55岁,原在舞钢市人大任代表联络科科长。 1990年2月市委调我去老干部局任局长。当时,一些好心人劝阻我说:“老干部局有职,无权,整天和老头打交道,尽干些侍候人的事,出力不落好……”。还有的说:“别人是年近50进人大,你是年近50出人大,放着清闲去作难。”爱人和孩子也都反对我调到老干部局。对这些我不是没考虑,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服从组织分配的义务,没有向组织讨价还价的权利,既然组织上决定我去,老干部又推荐我去,说明这项工作需要我,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

真正做好老干部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难了!刚一上班,千头万绪,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首先深入基层,深入到老同志中去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连续10多天不仅逐户看望、走访了朱兰干休所和垭口老干部院的老干部,而且走了10个乡镇和一些市直单位,同老干部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面对老干部提出的各种意见,我没有退缩,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找准问题的症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落实。朱兰干休所的老同志对历年积压下来的一些问题很有意见,我用整整两天的时间反复征求每位住所老干部的意见,促膝谈心。中午不能回家,上街喝碗糊辣汤,下午接着谈。弄清情况后,我及时向市委领导做了汇报,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一些具体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老同志都很满意。

住市区老干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没有一个集中活动的场所。听到老同志们的呼声后,我三天两头找领导反映、汇报。当市里决定拨款以后,我们主动与市建筑公司协调,加快施工进度,很快将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体楼交付使用。为了添置活动器材,我和几位同志在三伏天北上新乡、郑州,南下驻马店,购回了数万元的活动器材;为了节约经费,我和局里的同志一起平整场地,装置活动器材。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一个设有灯光的门球场、乒乓球室、图书室、机要阅文室和2个小型会议室、2个健身室、3个文艺室的活动中心向老同志开放了。

八台乡由于财政十分困难,仅两年时间就欠老干部医疗费8000多元,老干部很有意见。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我局与乡政府多次协商,我亲自登门找主管领导做工作,不厌其烦地向乡党政领导解释党的有关老干部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努力,促使该乡下了决心。从乡烟站借款1万元,为老同志报销了长期积压的药条子。

接触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干部工作只靠老干部局是难以做好的,还需要上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所以,我十分注意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上级会议精神和老同志的思想、生活状况,使党政领导及时了解老干部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掌握全市老干部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以争取他们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宣传老干部的功绩,以争取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干部、关心老干部工作。1991年农历正月十五,我们利用元宵观灯的机会,将收集到的部分老干部在战争年代荣获的38枚功勋章制成一盏“功勋灯”,宣传老干部的历史功绩。不少观众看了“功勋灯”感慨万千,纷纷留言赋诗。如“吾等继承先辈志,携手共步艳阳天”、“我辈自问应何如,誓  展宏图慰功臣”等,抒发了他们对老干部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建设四化的决心,很多老干部观看了 “功勋灯”,也纷纷表示“莫忘余热仍要把蓝天映红”。这一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各基层党组织纷纷邀请老干部到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社会服务部门主动为老干部提供方便。如劳动人事局、税务局、财政局等单位各赞助1万元支持老干部搞文体竞赛活动;浴池、电影院免费向老干部开放等。这一切足以说明,只要我们的宣传、协调工作做好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对老干部的认识提高了,就可以形成尊老敬贤的风气,老干部工作也就好做多了。

为老干部排忧解难是我们老干部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落实待遇、为老干部服务上,我的指导思想是:大事办好,小事认真;不绕矛盾走,迎着困难上;想老干部所想,帮老干部所需;让老干部放心,不让老干部失望。1991年,我市办理离休手续的老干部127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些离休干部的实际问题未能在  办手续前妥善解决。比如家居农村的一部分老干部,在职时一心扑在工作上,而个人问题却很少考虑。有的几个儿女没有一个是城镇户口,要求为子女农转非;有的住房面积小,要求解决住房问题;有的子女就业难,要求安排工作等。在没有离休前,这些问题与家庭  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而离休后,矛盾就逐渐突出出来,个别家属不让老干部进家,儿女们埋三怨四。老干部在精神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老干部的思想情绪难以稳定。于是我和局里同志一起对这些问题认真进行了调查了解,并拟定了解决的具体意见,分别向市四大班子领导进行了汇报。市委、市政府对此很重视,连续两次召开新办离休干部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了解存在问题,而后又召开常委会专题进行研究。很快下发了《关于认真解决老干部办理离退休手续中有关问题的意见》对老干部子女农转非、子女就业和老干部住房等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几年来,我市先后为28名老干部的子女解决了农转非,为57名老干部的子女解决了就业问题,为14名老干部拨专款37.5万元重建新房。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受广大老干部的称赞。离休干部陈建国亲自到市委、市政府感谢,逢人便说:“17号文件救了我这个家,我又能多活十几年。”

我常常提醒自己,做好老干部工作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并要求自己勤跑腿,勤动嘴,实实在在为老同志办事。一个基层供销社的离休干部叫李安祥,身患脑溢血后遗症,行动不便,语言表达困难。在参加社会统筹前,积压的医药费2700元未能报销。供销社认为他已参加统筹,应由保险事业局解决,保险事业局说他的医药费是统筹前的遗留问题,应由原单位负责。家属整整跑了两年,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得知这一情况,我就主动找供销社领导做工作,一次不通两次,两次不通三次,经过反复做工作,不知磨了多少嘴,跑了多少腿。最后,供销社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带着2700元现金,我们老干部局带着慰问品一起登门向李安祥老同志赔礼道歉。当李安祥老人接过2700元现金时,他失声痛哭了。尽管他的感情难以用语言表达,但从他激动的声音中可以辨出他在“感谢党、感谢政府”。

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还要体现在主动为老干部着想上,不一定都要等老干部张口,是问题就要解决,是困难就要帮助克服。市经委下属一家亏损企业的老干部陈舫湘的爱人原是街办小厂的集体工,工厂倒闭后失业,生活无着落,为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企业每月支付40元让她在家护理瘫痪的陈舫湘,时间长达6年之久。1995年4月,陈舫湘病故后,企业停发了护理费,她的生活顿时成了问题。在处理陈舫湘的后事时,我就这个问题及时与单位领导进行协商,当时,他们认为陈舫湘的爱人不是本单位职工,一个亏损企业不能再背一个不应该背的包袱。在这种情况下,我向市委作了反映,后在市委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反复与经委、老干部原在单位、街道办事处、劳动人事局和社会保险事业局协商,使陈舫湘爱人的生活问题有了着落:陈舫湘所在单位接收其爱人为本单位职工,然后为其办理退休手续,由社会保险事业局发给退休生活费。

对待本市的老同志如此,对易地安置的外地老同志也同样以诚相待。青海省离休干部王长洲易地安置在我市铁山乡焦沟村,子女都在青海工作,本地无亲无故,只与老伴一起生活。1993年初,这位老同志突患脑血栓,得知这一情况,我带着局里同志及时赶到,因山间坡陡不通车,我们就用担架把这位老同志抬到市人民医院治疗。为了安慰这位老干部,我和局里的同志轮流到医院陪护,并再三安慰他,只要有我们老干部局在,就一定为他负责到底,使这位曾在解放战争时期立过大功、一等功的老同志流下了感激的泪水。1993年6月,这位老同志不幸去世,我们一连向这位老干部原单位及子女发了五封急电,均没有回音,这位老同志的老伴拉着我的手泣不成声地说:“王局长,老王的后事只有靠你们料理了!”这确实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在单位没派人,子女又不在的情况下,我们处理后事会担风险,但炎热的天气又不允许再等下去。为了保存好遗体,我亲自跑到十几里外的冷库买冰块。又与局里同志一起将王长洲同志的遗体送往80多公里远的平顶山火化场。看着我们跑前跑后的忙乎劲,火化场的工作人员也误把我们当成死者家属了。对此事,一些老同志深为感动地说:“有王局长他们这些同志做老干部工作,我们感到幸运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