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的贴心入

——记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委老干部局局长曹凤光

8月23日一大早,一向宁静的塞外古城五原县县委门前格外热闹,40多名老干部抬着一块写着“人民的好公仆,我们的贴心人”的大牌匾,走进县委大院,他们为什么要送匾?这块匾送给谁?

老干部说:“老干部局是我们的娘家,

曹凤光是我们的贴心人”

匾,送给曹凤光。

1991年4月,51岁的曹凤光出任内蒙古五原县老干部局局长。他再清楚不过自己接手的是怎样一个摊子。

五原县地处内蒙古河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全县180多名老干部分布在61个企事业单位和11个乡镇,还有16名老同志住在乡下。多年来,由于一些部门对离休老干部的两个待遇问题认识不够,落不到实处,老干部们意见很大。提意见、上访告状,每天缠着县里领导要求解决问题。因为老干部的住房等问题解决不妥,五原县还受到过自治区的通报批评。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向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曹凤光,还是愉快地走马上任了。

他骑上自行车,开始了调查摸底工作。跑机关、下工厂、去农村,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只要有老干部,他都要上门拜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掌握了大量的情况:谁家房子有裂缝,谁家院子容易积水,谁家有危重病人,谁家子女待业在家……他都记在本子上,记在心里。情况摸得越清,曹凤光的心情愈沉重。特别是老同志反映最大的住房、工资待遇和医疗费等问题,着实让老曹饭吃不下,觉睡不香。

曹凤光想,五原县老干部工作欠账太多,要改变这一面貌,必要的钱一定要花,但更重要的是感情的投入。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在为过去的革命幸存者服务,是对他们过去付出的一种补偿。落实好“两个待遇”,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老干部工作无小事,每一件都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去做。

五原县粮食系统有13名老干部,由于亏损严重,老干部的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医疗费不能报销,订报费不能保证,老干部们意见很大。曹凤光去找粮食局领导,领导躲着不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前后五六次地往粮食局跑。老曹给他们讲政策、讲党性、讲老干部的功绩,磨破了嘴皮子。粮食局的领导渐渐地被曹凤光的精神所感动,认识也逐步提高:“老曹,我们服你了,你左一趟右一趟为啥?还不是为了我们。老干部的事,我们保证解决好。”不久,粮食系统老干部的工资足额兑现.医疗费实报实销,“两个待遇”全部落实,同时还作出规定:每年给老干部多分一袋面,多解决一部分生活用煤。全系统还安排老干部待业子女8人,特批住宅基地5处。

韩应玉是落实政策由乡下回五原县交通局的老干部,子女都在外地,老两口有病卧床无人照料。韩应玉的困难使老曹放心不下。一天,他又一次来到韩应玉家,眼前的情景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病痛的折磨和生活的拮据,使两位老人绝望了,他们准备了一瓶安眠药,正欲撒手人寰。见此情景,曹凤光的心像针扎一样。

“你是离休老同志,党给你落实了政策,这条绝路可不应该走啊!”

“  这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是代表组织来的,你的困难一定解决。”

他找到县委和交通局,严肃地指出:韩应玉低矮的破房不能再住下去了,不解决韩应玉的问题,体现不了党的老干部政策。恰在此时,县里分配15套楼房给老干部,但都已分配到户。曹凤光动员其中一户让出来,可韩应玉交不起房钱。老曹又联系他在外地的子女,多方筹集总算交上了房款。他又给交通局打报告,经医院鉴定、卫生部门同意、领导批准,终于解决了老人每月80元的护理费。

韩应玉搬进了楼房,每隔三五天曹凤光就前去看望他们。两位老人释去了心里的阴影,逢人便说:“是党和政府、是曹局长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我们想死也不能死,死就对不起他啊!”

1995年腊月,郭璋老人患肝癌在呼和浩特市住院,曹凤光三天两头给郭老打电话,询问病情,嘱咐他好好接受治疗。郭璋在病魔面前从未掉过泪,可每次与曹凤光通话总会泪流满面。春节前,曹凤光因工作脱不开身,便打发儿子带着4000元医疗费,专程到呼市看望郭老。由于癌细胞大面积扩散,郭璋转回五原,老曹一天三四趟往郭家跑。郭老病情加重,两次住院,是曹凤光将他背上车,送往医院,又背进病房,并亲手为他熬药。那段时间,有7位老干部住院,他轮番照料,忙得不可开交。

郭老病危进入昏迷期,曹凤光一连数日守护在病床前。人们看着他连日来疲惫憔悴的样子,劝他回去休息一会儿。谁知,就在老曹刚刚踏进家门,端起饭碗时,就传来郭老去世的消息。曹凤光跌跌撞撞地赶去,大声哭喊着:“郭老啊,你咋不等着让我送你走完最后一程呢?”曹凤光怀着悲痛的心情,为老人擦身换衣,全力处理后事。悲痛中有人告诉他,郭老曾接受自治区新闻单位记者的采访,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请求老干部局的同志,我死后如果党报刊登曹凤光同志的先进事迹,请在我的遗像前念一遍。”1996年7月11日是郭老的百天祭日,曹凤光没有忘记郭老的遗愿,他和老干部局的同志来到县殡仪馆,副局长张俊贤在郭老的遗像前读了报纸对曹局长的报道,曹凤光泪流满面,在场的人泣不成声…… 

老干部刘开仁感慨地对曹凤光说:“五原县选你这样的老干部局长是我们的福份,你要是走,请把我送走后再走吧!”5年时间里,曹凤光先后为41位老干部送终。

离休干部陈月华是一位华侨,4年前老伴去世,4个孩子中有3个残疾,住房破旧,亟待维修,可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她的告状信上至中央、自治区,下至县委、县政府,经常不断,人们称她为“告状专业户”。

 曹凤光多次找有关部门协调,并写出专题报告,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最后,他请来县委书记、商业局长、五金公司经理一同到陈家开现场会,当场定下翻修计划,并落实8000元的修房款。施工的日子,老曹常去陈家指导查看。1995年,老曹还为陈月华半哑的儿子撮合了婚事。结婚那天,他亲自为两位新人主持婚礼。每当人们提起老曹的名字,陈月华总是流着泪说:“我是外地人,得到组织上和曹凤光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不知该怎么感谢。老干部局是我们的娘家,曹凤光是我们的贴心人。”

近几年,她的告状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她积极为五原县引资和介绍合作项目。每逢家里来客人,她总要拿出几瓶珍藏着的白酒,说那是组织上送给她的慰问品,儿女们要喝,她不答应,她说看到它,就会让人想起党和政府,想起我们的曹局长。

曹凤光在实践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老干部们把他看成了自己的亲人。1994年,赵海杰老人被确诊为肾癌后,他找到了曹凤光,老曹在安慰他的同时,又偷偷地跑到医院了解情况。尔后,曹凤光又积极主张去呼市做手术,并多方筹集到8000多元手术费,使赵老得以就诊。不幸的是,术后不久赵老癌细胞继续扩散。为了节省资金,赵老坚决要求回家治疗。因疾病的侵害和长期卧床,赵老又患上了褥疮,腰以下全部坏死溃烂,大小便失禁。他躺在家里,气味恶臭,难闻至极,连子女都不愿入内。老曹每天都要看他,一去就是几十分钟,帮赵老擦洗溃烂之处,清洗大小便。赵老实在不忍心:“曹局长,别干了,小心传染给你。我都这样了,你还费心照料我。我早死一天,也给你和组织减少了麻烦。”

五原县的老干部们含泪向我们介绍着曹凤光的感人事迹,许多老干部一面诉说,一面哭泣不止。他们说,许多儿女没想到的问题,曹局长替我们想到了;许多儿女未做到的事,曹局长替我们做到了。真难想象,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人!

县领导:“曹凤给老干部送去的是

儿女般的真情,留下的是党组织的温暖”

了解曹凤光的人都清楚,他患有较重的心脏病,可为老干部的事,他把自己的病撂在了一边。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说:“老毛病,没关系。”吃上几粒救心丸,咬着牙坚持干。

1993年春节前,为解决化肥厂离休干部徐枫的医疗费,他连续奔波好几天,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昏倒在上班的路上。

曹凤光住院了,老干部们的心都碎了。抢救期间,医院的走廊里病床前挤满了前来探望的老干部,他们不顾年老体弱,重病在身,流着眼泪迟迟不肯离去。

 离休干部张悦明腿脚有病,让女儿搀扶着老伴,代他到医院慰问。周志超老人听说曹凤光住院钱不够,带上1700元的存折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正在医院输液的徐枫听说曹凤光在抢救,急忙拔去针管,翻身下床,让老伴扶着来到急救室。望着仍未脱险的曹局长,徐枫老泪纵横:“你这是为了我们累倒的呀!”夜深了,静悄悄的病房里,徐枫老伴默默地跪下来,虔诚地祈求曹局长平安……

经过3天3夜的抢救,曹凤光终于醒来了,望着站在床边的工作人员,他开始询问起老干部们的情况:住院的好些了吗?生活不方便的怎么样了?说来说去唯独没有提到他自己。当得知老干部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要为他向组织争取医疗费,并要把各自每年180元特需费全部资助给他时,他坚决不同意。

病情稍稳定,曹凤光立即要求出院,第二天就急着上班,孩子们坚决反对。老曹执意要去,孩子们让步了:“这段时间让局里的小车接送吧。”曹凤光不答应:“车子是为老干部服务的,我没那个资格!”无奈,孩子们只好每天轮流用自行车推着父亲上下班。

曹凤光到老干部局工作5年,曾4次病倒在工作中。老干部们看到曹局长强撑着病体为他们跑东跑西,心里很过意不去。一位老同志给曹凤光送去了5公斤胡麻油,他坚决不要。老同志急了:“我可不是拍你曹凤光的马屁!”无奈之下收下了,可没过多久,曹凤光又买了5公斤鲜鱼送到老同志家里,老人摇摇头,眼里噙满了泪水……

老干部们都说,曹局长为我们办的事数也数不清,可到现在也没端过我们老干部家的一次饭碗。

化肥厂离休老干部郭兆先一家6口人,挤在六七十年代盖的土房里,路高、院低、顶破,曹凤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计为郭老解决了3000元盖房款。得知他为儿子待业而犯愁,曹凤光安慰他说:“您老做过胃癌手术,千万别着急,我帮您想办法。”曹凤光跑劳动局、跑就业局、跑化肥厂,先后不下十几次,最后把一张就业表送到郭老面前,前后仅花8元手续费,郭老就将儿子送到了化肥厂上班。

1995年,郭兆先外甥女跑丢了,曹凤光从电视上得到消息,马上赶到郭老家,一边安慰老入,一边派车、派人帮助寻找。孩子找到了,郭兆先觉着自己家的事把曹局长忙得够呛,打算请曹局长吃顿饭,表表心意,曹凤光却对老人说:“您可别把功劳记在我头上,是党组织和党的老干部政策让我这样做的。”

五原县是个古城,居民区大都地势低洼,好多老干部住在路比院高、院比室内高的旧房子里,一下雨,水就往屋里灌。这成了曹凤光的心病,一遇雨雪天气,他就坐不住睡不安。

1994年8月3日下午2时,一场罕见的11级大风夹着暴雨袭击了五原县城,顷刻间上万根电杆、树木被刮断,车辆不能行驶。望着瓢泼似的大雨,曹凤光想到了城东头几位住土房的老干部,连雨衣也顾不上穿,推起自行车就往外走。狂风暴雨打得他睁不开眼,迈不开腿,没走多远就被逼了回来。雨,越下越大,曹凤光心里越想越急。老伴见他执意要去,便搀着他再次冲出门。刚走出几十米远,只听“咔嚓”一声,身后一棵大树被风刮断,砸在车子后架上。车子被砸坏了,曹凤光也摔倒了。老伴扶起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身患残疾的许巨财家,看着院里越积越深的雨水,老许和老伴正愁得不知如何是好,猛见曹凤光出现在面前,老俩口惊呆了:“曹局长,这么大的雨你咋跑来了?”“我来看看你们。”曹凤光边说边拿起水桶往外舀水,他一桶桶地舀,许巨财和老伴的泪水也一串串地往下流……那一天,曹凤光和老伴先后查看了12户住房条件差的老同志家,直到晚上9点才带着满身泥水回到家。

又是一个风雨夜,曹凤光踏着漫过雨鞋的泥水来到孤身生活的离休干部贾仁家。此时,雨水正毫无情面地灌向屋内。见曹局长赶来,贾仁感动地说:“曹局长啊,人家下雨往家跑,你怎么偏往外跑?”他二话没说,赶紧帮老人舀水,舀了一阵,看没什么问题了,又急忙去看另一户。见曹局长连口气都顾不上喘便消失在风雨中,贾仁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失声痛哭:“我都快死的人了,这么大的雨你还来管我干什么!”

曹凤光5年如一日,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为老干部们送温暖、献爱心。县领导高度评价说,曹凤光给老干部送去的是儿女般的真情,留下的是党组织的温暖。

如今,五原县的老干部们自觉地组织起来,为县委、县政府献计献策。有75名老干部被街道居委会聘为治安监督员,有80多名老干部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还有50多名老干部自愿组织起来,参加“希望工程”的捐资助学活动,到目前已捐款1350元。1995年,五原县境内黄河出险,老干部们又带头捐资1750元。

过去,人们提起五原县老干部工作都说有三多:提意见的多,找领导的多,上访的多。如今,最令曹凤光感到欣慰的是出现了新的三多:给领导出谋划策的多,走向社会奉献的多,帮老干部做工作的多。

曹凤光说:“不讲条件不伸手,党叫干啥干好啥”

1995年11月,五原县180多名老干部联名给县委写信,信中说:根据曹凤光同志的品德和能力,请求组织上委以更高的职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老干部们又很矛盾:“我们离不开他,舍不得他走啊!”

这是对曹凤光的怎样一种信任呢?让我们寻着曹凤光的人生足迹,走进他心灵深处,看看这位共产党人的情怀和人生追求。

曹凤光1958年参加工作,当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9年入伍,第二年他在党旗下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从此,这誓言就成为他的人生航线。在军区步校学习深造后,他先后担任电台台长、指导员、师部农场党委书记、师后勤部党委委员。在部队他连续3年荣立三等功,带的连队连续8年被评为先进连队。他多次出席内蒙古军区、北京军区先进代表大会,并作为军区先进个人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6年,他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党员。

一项项荣誉,使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升华。他标定的人生准则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不讲条件不伸手,党叫干啥干好啥

1982年,他谢绝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挽留,转业回到五原县。一下子.工资由170多元变为70多元,职务由正营级变为县职教办副主任。面对这些,曹凤光毫无怨言,因为他早就立下了为家乡做贡献的宏愿。他当了两年职教办副主任,为五原县职教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之后,他被调任县城建局副局长。他分管的工程质量、农房建材、环境保护等工作,多次受到盟、自治区的表彰。

曹凤光被人们称为“工作狂”、“拼命三郎”。1984年盛夏,为解决五原县城关镇4万多人的吃水难问题,他亲自带领工程队在城关镇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打井找水源,一干就是两个月。两个月时间里,他没回过一次家,白天顶着骄阳干,晚上用小四轮照明继续干,饿了啃一口干粮,困了就打个盹,硬是用土法打出了45眼探测井,最深的97米,为国家节省15万多元资金。

曹凤光当了8年有实权的城建局副局长,街道扩建、平房改造等数千万元的工程款从他手上经过。在有些人看来这可是个捞取实惠的好机会,可曹凤光心中自有一杆标尺:党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决不能借此为个人捞取好处!

许多建筑队的头头们托门子,找关系,找到曹凤光家,但他只要看到手里拿礼品来的人,对不起,先把东西送回去再谈工作。曹凤光儿子同学的父亲想承包工程,儿子满口答应了,没想到爸爸拒绝了。为此,父子俩僵了好几天。过后,曹凤光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爸爸是在为国家管钱管工程,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随便花呀!”

他上任时,五原县只有9栋楼房,8年后他离开城建局时已有98栋象样的楼房。人们猜他早该住上楼房了,可到现在他还住在转业时分的土房里。了解他的干部群众无不钦佩地说:“曹局长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1991年4月,县委决定调整老干部局领导班子,研究会上大家一致推荐曹凤光担任局长。一些老战友闻讯劝他:“老干部局那烂摊子,既没钱,又没权,四处求人,到处说好话,还是不去好。”可曹凤光说:“我是党的人,我把这辈子交给党了,哪有不去的道理。”

曹凤光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这么多年来,他坚持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晚上经常八九点钟才回家,星期天也很少休息。到老干部局工作后,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全县180多名老干部,每月至少每家走访一次,行程上千公里。

老干部局有一辆旧吉普车,身为局长的曹凤光却很少乘坐。下乡办事、外出开会或家访,他不是坐公共汽车就是骑自行车,5年来,他骑坏了好几辆自行车。年过8旬的老岳母住在离县城40多公里的农村。有一次,老岳母生急病,妻子借用老干部局的车子前去探望母亲。曹凤光知道后,严肃地批评老伴说:“车是为老干部服务的,你怎么能用局里的车呢!”第二天,曹凤光的老伴给局里补交了200元用车费。

前几年,县里科局长都安装了住宅电话,只有曹凤光这位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没有装。当时,局里正好存放着5000元卖车款,同事及老干部都劝他装电话。曹凤光不是不想装,事实上他的工作也确实需要,但他考虑更多的是老同志的困难。1995年秋天,县领导特批2000元,“命令”曹凤光装上了电话。

为解决老干部子女就业难,曹凤光千方百计地与有关部门联系,他先后为9名老干部子女安排了工作,而自己的女儿在家待业5年多,至今未安排工作。妻子快到退休的年龄了,还是个临时工。曹凤光因患病住院抢救,至今还欠债1万多元,但为老干部治病急用钱,他把自己的工资垫支上,仅1995年以来,他与副局长张俊贤就资助和垫支了9000多元。

这就是曹凤光,这就是一位基层党的干部的真实写照。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从他的平凡中,可见他的伟大与崇高。党,永远在他心中;他,又把党的形象高高树立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