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有时候似乎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从小就体弱多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认为这些区别是由先天精血遗传所决定的。但上天却又是公平的,因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缺陷。同时,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过调理后天的脾胃来弥补,所以有以后天补先天之说。

    脾胃健旺,自然后天营养充足,体力好,免疫力强,即使生点小病也好得快,这就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道理。因为脾胃健旺,元气就会充足,病邪就不容易入侵身体。所以说,脾胃是无病到天年的关键,也是我们养生的入手之处。

                                  脏腑系统与平衡关系

    西医将人体划分为消化、生殖、心血管等九大系统,而中医将人体归为五行系统,通常我们称为:心、肝、脾、肺、肾五大脏器系统。中医讲五脏六腑,除了三焦这一腑之外,其中有五脏五腑是互为表里的: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这是说它们同为一个系统,主持着这个系统的升降、运化等功能。譬如脾胃系统,主要的联系是四肢,多多锻炼,四体强健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五脏在不同的季节,生理反应不一样,而脾脏是主四时,一年四季都不得休息,所以尤其需要调理呵护。

    脾胃居中央,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的中枢,在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中,起着枢轴的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这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和转输当中,脾的作用是协助调理这些升降活动,胃的作用是供给它们,使这些运动畅通无阻。

    脾胃的这个枢轴作用就体现在:一方面,如果这个中央调控安稳,那么就气血充足,营养物质能够通过这个中枢的调节作用输送到全身,从而使我们的机体免疫力强,肌肤纹理紧实充满活力,自然不容易生病;而如果脾胃受到了损伤,中央气血养分供应不足,就很容易使得其他脏腑也出现问题。因此,我们的脏腑系统一旦出现了问题,通过中央的调控作用,来调节治理,其效果在很多时候比直接从出问题的脏腑入手更好、更快,同时还能保持机体的平衡。

                                   一水一粥一汤,护养娇气肠胃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遇到紧张情况肠胃就会不舒服,或者感觉腹痛。一有痛感就上厕所,大便后仍有排不净的感觉,多次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这些人其实是患上了一种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的肠胃敏感症,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这种疾病在症状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往往因情绪的波动而激发,是十分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

    其实咱们人体的肠胃也会过敏,就像对花粉过敏的人闻到某些花粉花香就会喷嚏连天,肠胃也会因为一些紧张刺激而产生腹泻的过敏反应。由于这一特点,中医有一处方,就叫痛泻要方,其作用一是舒缓肝气之急,二是扶土(脾胃)之虚,使得胃肠不受精神因素引起的肝气过急的干扰。这就是强者抑之,虚弱者扶之的办法,从而达到身体内环境的平衡。因此这种类型的腹泻,不能单纯地服用一些健脾止泻类药品,我以一水一粥一汤来调养此病。

    姜归糖水:当归15克、生姜15克、红糖15克,加适量清水煮后饮用,适用于虚寒腹痛。

    茯苓栗子小米粥:茯苓20克、栗子15克、小米50克。先将茯苓及栗子研成细末,然后置于锅中,加水适量,和小米同煮成粥食用。

    荔枝扁豆汤:荔枝10枚、扁豆30克。荔枝去壳取肉,与扁豆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即可,喝汤吃荔枝肉。在食用上方时,一定要忌酒和辛辣。

    当然, 要想根治肠胃敏感, 一定要调整生活节奏,减轻学习和工作压力,避免紧张、焦急、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饮食上,不能过饥过饱,一日三餐要有规律。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化。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保持心情愉快,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吃饭没胃口,山楂神曲粥

    脾为中土,处中央而灌溉四旁。而中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相当于咱们国家的黄河以南、中原一带。中原一带沟通南北,合天下之全势,是四方联系的枢纽,由中原到四边或者由四边到中原都很便捷。所以中原有事,必影响四方;四方有事,必波及中原。脾胃在五脏中就处于这样一个中原的位置,它沟通上下,灌溉其他四脏。一旦脾胃出现了问题,就会上边胃脘痞满,下边大小便不通畅,上下升降运动停滞,其他四脏也会相继出现问题。

    脾胃互为表里,一起司掌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把食物搅拌腐熟;脾主运化,把营养精微物质输送到周身其他腑脏。同时,脾和胃在性质和功能上又正好相反,两者一起形成一个矛盾统一体。在阴阳五行中,脾属阴,胃属阳;在喜好上,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在功能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就是这样两个互相对立的器官,一起相互合作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成为后天之本。

    它们体性相反,作用合一。如果二者不能齐心合力、相互协调地共同发挥相辅相成作用,就是脾胃不和了。例如脾升胃降,营养物质上升入于心肺,通过心主血脉的血液循环以及肺的宣发作用以润养全身;经过初步消化的食物下移于肠,再排泄出去。如果脾气不升,那么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吸收利用,使清气滞留于下,就会拉肚子;胃气不降,则胃的由上而下的蠕动作用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则浊气不能下趋,就会出现胃脘痞满、腹胀、嗳气、反酸,进一步则会出现恶心,反胃的症状。脾胃功能不能协调,有时肚子虽空,也会没有食欲。造成脾胃不和的原因很多,主要跟我们的起居、饮食习惯有关。没有护养好脾胃,难以维系其正常的升降和谐的生理功能。

    脾胃不和是一组综合性症状,对于脾胃不和的调理,推荐一个药膳: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克,炒神曲20克,粳米50克,用纱布将山楂和神曲包好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去掉药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吃的时候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食用,每天2次。这道粥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功效。对于小儿脾胃不和导致的食欲不振、浊气上逆的呃逆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三个食疗方,化解脾气虚

    我们常用中气十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洪亮,这个中气包括脾气。脾胃居身体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中气。中气不足的人,说话往往低声细语,性格也比较内向。

    《黄帝内经》中说,老人七十岁,脾气虚,也就是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也开始自然减退,而我们很多老年人,有节约的习惯,看到碗里还剩一点饭,即使感觉吃饱了也会勉强自己吃下去,其实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

    脾气虚的人,可以试试以下三个食疗方。

    第一个是药粥,原料:党参(或西洋参)3克、山药12克、陈皮3克、生薏仁10克、粳米50克(或小米)。陈皮需要先用水洗净泡30分钟,然后剁得碎碎的。粥快熬好时,把陈皮带水一起放入粥中,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入少量的盐,稍微煮一下搅拌均匀,一道健脾益气的药粥就做成了。

    脾气虚的人, 也可以吃点大枣。这个枣怎么吃呢?例如每天做饭蒸馒头、蒸米饭的时候,就把大枣放锅里一起蒸。蒸熟的枣,糖的转化特别充分,吃起来味道也特别好,有不少中药的泡制就是这样经过几次蒸晒而制成的。

    还有一个益脾饼,可以给小孩当零食吃。用茯苓30克、白术15克、干姜2克、红枣30克、鸡内金10克、炒山楂10克共为细粉,面粉250克,发酵后,放入药粉和匀,再加适量菜油、食盐烙成饼,八成熟时取出,切成棋子大的方块,再放在锅上慢慢烘干即可。益脾饼的功效是健脾益气、开胃消食,是脾胃同调的饼干食品,做好后适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胃痛、慢性腹泻、慢性肠胃病等患者。

                                 四肢冰凉脾阳虚,附子理中能帮你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这样的句子,在我们的身体中,确实有一把火在燃烧,温暖我们的身体,让人体保持一个适当的温度,中医一般把这种生理之火称之为阳气,就像太阳的阳气一样,是温暖人体、维持体温、促进脏腑机能活动的能量。

    由于每个人的阳热程度不一样, 体温也稍有不同。如小孩子的体温比成年人高,成年人的体温比老年人高,男人的体温比女人高,这都是不同的人体内火力不同的体现。

    五脏中的阳气又以脾阳与肾阳最为紧要。往往脾阳不足而导致肾阳不足,肾阳不足而影响脾阳不足,最容易出现手足冰冷,身体怕冷怕风、倦怠乏力。人体的阳气就像是蒸汽机燃烧室中的火焰,如果温度不足,那么这台蒸汽机的动力也就不足。肾阳命火就像是最开始点燃蒸汽机的那根火柴,脾阳就是后面让蒸汽机持续运动的燃烧燃料产生的火焰。

    脾阳虚常伴有胃部经常发凉的症状,肚子疼的时候,用手按揉几下或者热敷一下就会好很多。有些人就喜欢双手捂着肚子站着,这个姿势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但是身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保护性的姿势。

脾阳虚的人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还有一个脾阳虚的食疗方:黄芪蒸鸡。嫩母鸡一只,炙黄芪30克,食盐1.5克,绍酒15克,葱、姜各10克,清汤500克,胡椒粉2克。这个食疗方的主要功效是益气升阳,养血补虚。对于脾虚食少,乏力,气虚自汗,易感冒,眩晕,麻木以及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初期服用者为避免上火,黄芪开始可以只加10克,吃了如果觉得舒服,就可以慢慢增加。

中医讲动则生阳,即在肌肉运动中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脾阳虚的人,也需要适当锻炼,运动量不需要太大,但是活动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手脚发凉适宜用温补疗法,补虚去寒以增强我们机体的生命活力。但是并不是所有手脚冰凉的症状都可以用温热法治疗的,如果是平时容易紧张、急躁、血压偏高、舌质偏红的人,最好去看一下医生。

                                           脾阴虚的秘方:四仁竹笋粥

    我们讲了脾气虚、脾阳虚,接下来就要说说脾阴虚。脾阴就是指营养濡润消化道的物质及各种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肠液及营血等。我们看一辆车,汽油、润滑液、冷却液这些都是属于阴,如果阴液不足,同样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倦怠乏力这些症状。可其病机有异,其治有别,脾阴虚是怎么造成的呢?

    一个原因是饮食偏差。根据中医长期临证体验,询问脾阴虚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现大多有嗜食辛辣和饮酒的历史。辣椒辛烈,酒性属火,尤其是高度的白酒,多易灼伤胃阴,并影响到脾。再有现在盛行的煎炸食品,也是劫伤津液,灼伤脾胃阴液的凶手。吃得太饱、太油腻,也会如此。

    第二个原因就是熬夜。根据大自然的规律,白天主阳,主动,万物充满勃勃生机,阳气升腾向上;晚上主阴,主静,万物静谧安详,阴气内沉向下。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体的阴阳也与之相应。

    这里也介绍两个食补方:

    一个是燕麦百合粥,可以做来当早饭吃。用百合15克,粳米、燕麦适量,煮粥即可。一个是扁豆山药粥,用白扁豆15克,粳米、鲜山药各30克,百合15克,白糖适量。先将鲜山药、百合洗净,山药去皮切片,备用。再煮粳米、白扁豆至半熟。加入山药片、百合煮粥,加糖。如在南方地区,可加入鲜葛50克,以加强生津润脾的作用。此粥可以滋脾化阴,淡养脾气,老弱咸宜,不妨一试。

    如果脾阴虚表现在下,以肠燥为主,特别是老年便秘难解者,可常服四仁竹笋粥。用松子仁10克,甘杏仁6克,核桃仁12克,花生仁8克,新鲜竹笋15克,粳米100克,以清水1500毫升,将粳米和其他材料分别放置在两个容器中,浸泡2小时。先以文火煮粳米20分钟,再放入其他材料文火煮30分钟,至粥如糜状,即可分2次食用。此粥妙在开达肺气、润肠通便,与扁豆山药粥交替服用,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养护脾胃三杯茶

    苏轼《游诸佛舍》诗中有两句非常著名:何须魏帝一丸药,且进卢仝七碗茶。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您想要身体健康,学魏文帝那样炼灵丹,吃妙药,还不如学卢仝多喝几碗茶。喝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养生手段,至于怎么喝,也是大有学问。我们主张每人应结合自己的体质、生活情况选用不同品种茶叶饮用,我的喝茶方法就是每天必喝三杯,而且早中晚喝不同的茶,其中蕴含的就是调理脾胃的养生理念。

上午喝绿茶,益气升阳,心神俱旺

一天之计在于晨,阳气经过一个晚上的濡养,到了上午重新焕发活力,充实四肢百骸,让身体和大脑做好了开始新一天学习和工作的准备。绿茶是一种不发酵茶,色润香清,令人心旷神怡,属于茶中之阳。

下午喝乌龙茶,健脾消食,保持运化

午后阳气渐弱, 阴气渐升, 脾胃功能较上午有所减弱。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因此,中午的饮食中会有很多油腻的食物,容易滋腻碍胃,进而形成脾胃功能减弱。下午时喝乌龙茶,能够帮助脾胃消化,保持腐熟和运化功能的高效运转。而脾胃健运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必要条件。

    晚上喝普洱茶,护胃养胃,安定心神

    晚上阳气收敛,入于阴中。在一天的劳作之后,人体的气机下降,需要颐养脾胃,安养心神,为第二天的劳作养精蓄锐。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调和,心神才能安定。普洱茶(熟普)是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黏稠、甘滑、醇厚,进入肠胃后,能在胃的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作用。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茶也分五色。了解了茶性,就能根据天时、地域、人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例如脾阳虚的人着凉了,就可以喝点姜茶;女性脾气比较急躁的,也可以喝点玫瑰花茶或者佛手花茶;有内热的话,也可以喝点菊花茶。

                                        脾胃调养要顺应四季冷热

    春季万物生发,疏肝解郁,兼养脾胃

    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阳气逐渐增加,这个时候人体脏腑的活动也开始活跃,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情志在这个季节也要以生发为准则。饮食方面,可以吃点春笋、豆芽、香椿、春韭、苏叶、葱、生姜、胡萝卜、菠菜、芹菜等有助于阳气生发的食品。如果是长期肝郁、情绪低落、容易心情烦躁、习惯叹气的人,春季也是最合适养肝解郁的时节。我们可以用决明子10克,菊花、桑叶各5克,适量冰糖调味,做为茶饮。

    夏日食姜,护胃养气,天地气交,上下循环

    夏天阳光充足,气温很高,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季节。夏天是吃生姜最好的季节,也是中医春夏养阳的具体运用。我一直提倡吃姜,吃了40多年了。姜能健脾胃,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又可使肠的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怎么吃姜也大有学问,这里介绍一种姜的吃法。把生姜洗净后切片,然后用醋和少量的盐泡上,大概三天以后就可以吃了。一次吃2~3片就可以了,不要吃太多,因为姜性温,吃太多就会导致胃热。

    吃姜还要注意天时。姜的特性是发散、生发,所以早上吃姜最好,让沉睡了一个晚上的阳气重新开始活跃,能让您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精神焕发,充满活力。一年四季中,则夏天吃姜最好,而秋天则不适合吃姜,因为秋天是阳气开始收敛的季节,所以谚语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另外要注意,心烦气躁、身体消瘦、高血压,或者经常口干口苦、便秘的人应当少吃姜。

    秋天润肺清燥,调养阴虚正好

    秋天是肺当值的季节,所以,此时的食品以甘润为宜。这里推荐一个适合秋天的药膳:鸭梨百合粥。取鸭梨100克,鲜百合2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粳米淘洗干净,鸭梨洗净、去皮、切丁,鲜百合摘瓣、洗净。接下来将粳米用文火熬熟,加入鸭梨丁,煮烂,再放入冰糖、百合,煮沸即可。其粥色泽鲜亮,味道甘美,配合滋阴润肺的百合,尤其适合秋季滋阴润燥。

    冬季养肾补脾,来年身体健康

    冬藏是阳气内敛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吃些清润的食品,比如说各种水果,或者像山药、百合、藕这些都属于清润滋阴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