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袍哥”
文 / 本刊记者 朱丽萍
在贵州习水县土城镇老街上,记者巧遇一位穿长袍的老人,他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土城镇唯一健在的“袍哥”,今年93岁了,名叫罗明先。
“袍哥”,是民国时期的民间组织,活跃在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地区。据称,紧邻四川的土城镇,当时拥有规模庞大的“袍哥”组织。
罗明先10多岁便加入“袍哥”组织,是因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在里面。“要做‘袍哥’并不容易。”他说,加入“袍哥”组织,不但要讲义气、守规矩,还不能有吃喝嫖赌等劣迹。如今,罗明先每天都会穿起长袍,给前来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的游人讲红军的故事。
罗明先老人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亲眼目睹过红军两渡赤水,至今仍记忆犹新。
罗明先老人回忆说:“红军1935年初到土城时,我才11岁,当时,看到镇上有很多人都愿意跟着红军走,我和大哥、二哥也决定参加红军。而红军只收了大哥。红军嫌我太小,没有收。而对于二哥,则因家里两个成年孩子中,已有一个参军,红军也不肯收。可惜的是,大哥跟红军北上后,再无音讯。近几年,我通过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单位,曾多方打听大哥的信息。可是一路上几万人都没了,谁又记得那么清楚呢。”他十分感慨地说,他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像大哥一样参加红军。
罗明先老人还告诉记者,“袍哥”相对于当地百姓,见多识广,自然对红军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所以,“袍哥”非常愿意帮助红军。当时红军使用的是苏区货币,在土城不流通,但是红军需要采购粮食和蔬菜,于是当地的各个“堂口”(帮会)就出面筹钱兑换商贩手中的苏区币,这样土城的商贩可以和红军做生意,红军也得到相应的补给,成为两渡赤水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遵义市推进赤水河旅游发展,作为赤水河上重要码头的土城古镇,包括“袍哥”和红军的故事,也被发 掘出来。罗明先作为现存的最后一位“袍哥”,他的经历和他对红军的感情都被写成故事,在红色景点流传。
与此同时,为展示古镇红色文化,习水县政府在征求罗明先同意后,在他家复原设置了“袍哥”的“堂口”场景。罗明先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向游客讲述“袍哥”和红军的故事,他滔滔不绝的讲述流利而有逻辑。他称自己最多一天可以接待几十个人。